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2025/10/1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1

教学本文时,我有意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换位思考、拓展延伸、发展其健康的个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等准备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一节课开课时的故事导入,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气氛,还唤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奠定了学习新课的感情基调。第二节课合作探究的几个问题,就是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基础上,由教师整合了学生发现的问题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课时的学习,尝试性的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来,让学生在“鉴赏母爱”、“畅谈母爱”、“体悟母爱”、“抒写母爱”等环节的学习中,学会由此及彼,换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样的母爱,不但水到渠成的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还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形成了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另外,在主题探讨方面,我也大胆的引领学生做了尝试性的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这篇散文涉及的内容很多,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同。对此,我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与实际相符的东西:①作者是一位教育家,通过对自己单调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描写,是否也间接的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写母亲早期对“我”做人方面的教育的描写,是在揭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说明了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②“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可见,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严爱结合,以“严”导其行,以“爱”温其心,方能使其健康成长,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既体现了教师合理引导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语文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特点。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2

胡适对母亲的爱、母亲对他的爱满溢于全文,这是学后的最大感受。虽然作者的笔调很平实,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歌功颂德,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平实,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看到他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虽然我现在早已成家,但她对我的关心更甚从前,每个星期的吃、用都是她准备好给拿来。昨天是二月二,打电话说给送糖豆。我说太冷别送了,但她坚持。我知道拗不过她,下午顶着风和爸一起除送来糖豆还有调好的饺子馅。我无言,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子女永远的牵挂与爱吧。爱,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感情中最最宝贵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我们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

我想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爱与被爱,那么他的人生会有多么的的遗憾与不堪啊!在胡适平实的笔调中见识了世间伟大母亲的一种,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与所拥有的一切。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3

上课是个人思想的整合,评课是众人思想的碰撞。

评课越深入,思路越清晰。

《回忆我的母亲》在设计教案时共三课时。第一课时,讲背景,作者字词,文章结构层次。第二课时,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品质。第三课时,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我对革命事业的决心。

今天,讲课时。两点整上课,我1点52进教室。当时教室里已经坐了很多老师。其中,还有副校长。难免会紧张,所以,就利用多媒体放了一首《妈妈我想你》。歌曲四分半时间,因此,歌完之后刚好上课。随意的歌,调动情绪,毫无目的。导入,本来是开门见山。当我发现学生和老师们都沉浸在音乐之中,我换了导入方式——情景导入——我们感恩生命如同鸟儿有了丰厚的羽毛将会飞向蓝天。我们感恩母亲,她陪伴我们人生的起起落落。当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的人就是母亲,母亲怀胎九月早已和我们建立了最为深刻的感情。所有母亲都是这样的,朱德先生的母亲也是如此。

这样的导入,我很不喜欢。因为,句子没有那么优美,遣词造句生硬关键语速也慢。(我紧张的时候,反而语速会变很慢。)

接着,按照计划回顾知识三组词,三层次。分析第二部分。布置任务1.概括第二部分关于母亲的事件。2.总结母亲的高贵品质。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始讨论,讨论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速度太慢。但是,考虑到学情,也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讨论了近20分钟。接下来概括事件。事件概括,我提醒了说关键词,重点句。但是他们依旧很难概括出来。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学生把握的很好。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三部分讲授,我很快做了总结。而且为了让学生把握读法,还特意强调和泛读了第16段两个“忠于”的语句。

下课铃已经停了一会了,布置完作业下课了。

反思:

导入:导入是拉进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要激发读者的兴趣。不是,毫无目的的'进行。其次,当情绪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该顺势而推。借助朗诵第一段,再来回顾文本知识。

授课过程:1.问题设置不清晰。对于和母亲有关的事情,应该分组找出,而不是全班都在总结。按照我的方式:全班总结,一会浪费时间,二会使课堂混乱。2.在概括事件时,给他们方法指导,更重要的是有范例。3.适当的时候,要渗透背景介绍。这样孩子们就不会纠结“溺”字。

板书:四块黑板利用不合理。最南边的黑板应该写一些字词类。紧挨着的黑板写本文结构,第三块黑板也就是靠近写结构的黑板,应该写人物品质,最后一块黑板写一些延伸的知识。

总之。

1.课本挖掘不够深入。母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平凡的母亲,在我人生的每个阶段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我幼年,母亲是平凡的劳动妇女,是一个传统社会中的妇女,她勤劳、聪明、能干、善良、宽容。在我求学时,母亲是有远见的。在我步入社会时,有了自己新的思想,母亲又成为了我的支持者,一个人养活一家,她明白我的不容易,可见母亲的深明大义。

2.教学设计不精致,像粗糙的陶瓷。看似完整,但不完美。

a.教学设计要考虑每一环节所用的时间,在备课时就注明。

b.活动应该是质量和效率双重标准。

c.方法指导不是只讲空泛的词,应该落实处,给范例更直观明了。

3.板书,合理安排每一块黑板。

4.随意的导入要镶嵌在整个课堂环节上,而不是,仅仅为了缓和气氛或者调动情绪。

教学智慧不是花,应该是嫩芽。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4

20xx年3月19日,我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讲了一节语文生本汇报课:《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我个人感觉《我的母亲》还没有完全放开,其实事实也是这样。出于对课本重点的考虑,还是先让学生分析课本一半时间,课外拓展一半时间。如果完全放开,课内知识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课外知识可以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就会很快上来。

课后领导说:“活而不乱,把传统课堂与生本课堂的优点有机融合,打造了全新的高效生本课堂。”老师说:“有思想、有高度、有方法,确实让我们学了不少知识。”学生说:“连校长都知道我写的诗好,真高兴!”附学生原创诗:

骨肉情

诗/刘信志 20xx级2班

骨肉亲情千世缘,母爱如瀑剪不断。

母亲宽容皆为我,我身为子怎偿还?

如果您认为我只会吹牛,那就错了。我是由这节课的比较理想想到了另一节课的.不理想。两节课的相同之处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不同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方法。3月15日我在一班用师本法讲《我的母亲》,不成功;3月19日我在二班用生本法讲《我的母亲》,很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因为这之前我详细备了课,特别是了解了许多关于胡适的材料,3月15日那天,我在一班按照正常进度讲《我的母亲》,拓展了知识,拔高了内容,因为把课备细了就总想一吐为快,讲着讲着就刹不住车了,都是详细备课惹得祸。下课铃响时,我和学生都长舒一口气:终于讲完了。我讲得好累,学生听得好疲惫。

我边往二班走边想:生本前我也是这样讲课,生本后学生怎么就突然不适应了呢?啊,知道了。原来是生本七周学生已渐渐习惯了说自己想说的,听自己想听的教学模式,突然换成老师“一言堂”,他们就都蔫蔫的了。当学生习惯了生本,对老师的“一言堂”是多么没兴趣。所以到3月19日讲生本汇报课时,我毅然推翻了这之前的师本讲法,坚定不移的用了生本法讲《我的母亲》,虽然课堂上会增加很多不可预知的情景,但我和我的学生们还是成功了。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内容,就是因为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便产生了云泥之别,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生好学的教育,才是绿色无公害教育,这正好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内涵。

当学生习惯生本之后,学习是那样简单。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5

静心听了其他几位语文教师的课,我很受启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怎样的课称得上好课?”“我的这堂课与他们的距离在哪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反思一:z老师的话好像是说给我听的。从教有8个年头了,“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这句话也听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这堂不算成功的课之后,她的这一句“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反复地回顾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最大的遗憾是:盖阳阳如此优秀的学生竟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展现他们的才华。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没有你(学生),只有它(教案)”。我想就两个片断谈谈这份遗憾:

片断(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就一下子把母亲的性格全说出来了,当时我的心里就一惊,接下去怎么办?情急之中就随便敷衍了一句让他坐下了,为了让课堂能沿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便请了另一位学生谈母亲一方面的性格,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发现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讨论中他很少举手。这应该是一位语文素养很高的学生,但是正是我的“无视”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可能也打击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

片断(二),在进行“用文中5—7段的相关内容仿照例句,说出胡适的心声。”这一环节时,站起来两个学生都用8—12段的内容来回答,很明显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然而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间,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进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带过,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也错失了让课堂呈现精彩的机会。

以上的两个片断留给我深深的遗憾,这不仅说明我教学机智的薄弱,更说明我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把学生装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终考虑和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进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的兴趣,也一定会呈现活跃而生动的课堂生命力。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6

人教版《我的母亲》(胡适)是一篇自传体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写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写的.母亲对我做人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处理这一节课的时候,考虑到教授的是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接触到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处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梳理课文的结构。然后,重点处理课文对母亲的描述,写了几件事以及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品质。最后,便是当堂检测。

整堂课下来,首先是没有完成课前的打算,课前的预设不充分。在讲授的内容上,不能做到精讲精练,切实做到使学生在课堂之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总之,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