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珊迪》教学反思

2025/10/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珊迪》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1

《小珊迪》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小珊迪穿着破烂的衣衫,为了卖出一盒火柴,为了找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找还零钱,临死前牵挂的是弟弟今后将更加悲惨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

如何引领学生沐浴在这种美好的情感中呢?如何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感悟到真诚善良品质的美好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接着重点品读了12――14段中小珊迪和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这样的教学流程安排,设计简洁而巧妙,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本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课故事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把小珊迪这种“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小珊迪身上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也就更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一切,几乎完全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到的!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朗读,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一轮轮交流、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教学还采用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一缕哀婉的乐曲,几幅素净的画面,伴着学生静静的回味,营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给了学生一种思维联想和回味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最后进行的写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哲理,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样的语文训练,很好地演绎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内涵。随着老师成功的情感调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逐渐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从而获得了成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托起这个“地球”。因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小珊迪饱受饥饿在乞求卖火柴时说的话和品读“乞求”时,让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师生更进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

当然,在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课堂煽情艺术还不能完全渲染学生。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2

听完了由两位老师展示的不同形式的《小珊迪》一课,我感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开始的模糊阶段到尝试使用各种体验式朗读的策略,最终真正做到了体验式朗读的有效性。

徐老师的课例注重朗读式体验,通过开头的配音朗读到中间的表情朗读再到最后的整体齐读全文,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和体验式朗读的有效。学生入情入境,通过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的感受体验,能做到读进文本中去,并把这样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但正如专家所说的,教师能够更有激情些,用上更煽情的引导语让学生入境,去感悟,那达到的效果将会更好。记得自己曾执教过的《古诗二首》,为了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情境,我在姚校长的指导下,在每一次的引导语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效果特别显著。其实,这一点是相通的,如果教师能激情引导,一定能使学生感受更深。

张老师的三节课让我看到了一位新教师的快速成长。由原生态的第一堂课到第二堂专家指导后的尝试课,以及最后的课本剧的创新,我深感佩服。这短短数周内,张老师能做到这样一次次的进步和提升,跟她背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最后一堂课虽然还存在着不足,但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是非常之多。正如金校长所说的,有效的基调,张老师通过开始的配音范读使学生一下就进入到了的课文的情景中去,为之后的学习定下了主题基调;有效的活动,通过课本剧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场景表演,导演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贫穷、可怜、诚实守信。但周老师也指出了新教师普遍具有的一个缺点,那就是对课堂上的生成没能正确的把握和处理。如:在讨论“我”断定他不是哪种人时,有位学生回答,他不是那见利忘义的人。这时张老师反馈说,这好象有些不太恰当。其实学生说得非常贴切,也非常到位。老师却没有把握住,这一点为课堂带来了遗憾。回顾自己的课堂,其实有时也是这样,课前会有很多的预设,但这也对课堂带来了很大的束缚,不能很大程度地去关注学生的生成,而这又恰恰是最宝贵的。作为新教师还需要更多地学习这方面的经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更精彩!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3

首先,引导还没有达到自然、无痕的境界,生涩的感觉还是有的。比如,珊迪的美好品质“善良”的总结和概括,原以为会水到渠成。但是,因为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具体的关爱等,最后一个学生终于说出了概括性的“善良”。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让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其次,感情的渲染和升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情境的创设力道不足。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投入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环境中,有些作为旁观者在看别人的故事这种感觉,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引导到以或珊迪或利比或“我”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课堂上还有诸多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我会很好地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谢谢!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4

一、故事导入,确定基调。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用基调相同的故事来开启这节课的主题,同时文中要讲述的也是一个“故事”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另外像这样有悬念的故事,需要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为后面的猜想环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根据学生生活的环境,肯定想想不到是因为曾经逃票而被拒绝,因为在孩子们所生活的环境里学历就是一切,只要学历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免谈,所以在这里只让两三个同学回答,并作简单的点评即可)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再说出真正的原因,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学生一定会问很多的问题,但是在这里如何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而且要很快的过度到今天课堂上的主题,需要我们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功底)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每节课上我们都有这样的环节,但是这个环节,究竟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设置这个问题的价值有多大,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问题有时候就是一节课的“钥匙”)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谈得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这里的问题设置,回答的面就比较广,可以从外貌上来说,也可以从透过外貌看到的品质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一个有“张力”的问题)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怜,这么冷的天还在卖火柴。

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还想着弟弟。

师: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在每个学生回答完以后,老师都能给予相应的评价,而且是及时的,到位的,这就不光要求功底深厚,还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老师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师:刚才同学说的这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提出读书的要求,尤其是感受通过朗读的表现,这是我自己的课堂上所缺少的,尤其是在朗读方面,应该多学习学习)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

师:王老师仔细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有一种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对小珊迪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读课文,读小珊迪这样的课文就应该有这种感受。谁来读课文?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①一生读课文,读到“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老师打断:请停停,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请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读一句。

②生读到“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师:请求地说,谁来再读读,(另一生读得不错)“请求”前面有一个词是(可怜),试试,把可怜的请求读出来。(一小组开火车读)

(抓住一个词,一个字,一个句子,俯下身去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小珊迪”而不是仅仅从大的理想的角度读指导,更重要的是一个个的指导而不是集体地朗读,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③生读到“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买给你们两盒。’”

师:你琢磨琢磨,小珊迪为什么要想,要想一会儿,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④生读到:“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师:你早饭吃得饱饱的,可没有感受到他的饿的感觉哟!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语气。生再读——师范读——生读。(在任何时候的阅读,老师的泛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把握好读,把握好火候,把握好情节,让泛读起到他应该有的`作用?)

⑤生读到:“想到他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师:你这一句读得特别好,请再读一读。

……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

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画一画这个环节,以前没有见过,尤其是用文字画像,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必须真正的走进去,走出来,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怎么能不紧张呢?)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最后的总结和前面的故事照应,一个新的完整的“故事”浮现在我们眼前,但是这个故事还仅仅是个开始,更精彩的孩子后头呢!)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5

《小珊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珊迪》教学反思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6

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笔下的《小珊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课文通过描写小珊迪去卖火柴不幸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而悲惨死去的故事,表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优秀品质。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我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组织教学。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己思维、演示教案过程的场所。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须随时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2.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教学时中,我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去研读、发现、体会和理解。对于学生的发现,予以保护,相信、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文写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轧伤并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作者用了省略号,省略了对故事情节的描写。教学时就抓住了这一空白让孩子们推测或想象: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孩子们有感而作,说出了心声。这样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