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谈礼貌》教学反思

2025/10/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谈礼貌》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1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本课的教学,如何使学生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呢?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一句。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微笑”“没关系”等词语,有的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

有的学生感到女青年的“微笑”就是对小男孩冒失的谅解,理解了小男孩此时懊悔的内心。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2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谈礼貌》的第一、二课时,现将两节课一起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本结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总结构,都是“故事+总结句”,这三件事例是从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学生该如何正确的礼貌待人。所以,在教学“问路”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读+画+找+读。即:读自然段→画总结句→(根据总结句中的关键词)找出故事中表现关键词的词句→(借助所画词句)有感情读。然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踩裙”、“刮脸”。这样一系列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2、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较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要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所以,我在平时就很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在这两节课中,我从这些方面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解读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选择课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这些我都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一读书就动笔。在解读文本时,我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文中的关键词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书上画画关键词句、写写句式置换,写写近反义词。这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一项教学方法。

3、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苏教版课本中有些课文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结构相同,或情感路线相同,或体裁相同。《谈礼貌》和《说勤奋》体裁相似,课题也相似。所以,一开始,我将两篇课文的题材和课题进行了比较,既复习了旧知,又明确了课文的主题是说理性的课文。

二、不足之处:

1、应该更好的利用文本,回到文本。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恰当”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怎样才是“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其实课文中的“刮脸”事例,周总理对朱师傅说的一番话,不正是对“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的最好解读吗?我应该回到课文,让学生读读周总理的话,这样理解“恰当使用礼貌语言”,既利用了文本,又让学习文本有一个整体回顾。

2、有些教学环节过于急躁。在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后,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

3、我上的这两节课是第一、二课时。扫清生字读音,应该是一上课在初读时完成。可我却在教学事例“问路”时,才来强调“校场”“校”的音、“离镫”“镫”的音和义。

4、细节上应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我没有让学生背诵这一段。这一段既是课文的中心段,又对古训进行了清晰地解释,我应该在学习后马上叫学生试背诵,马上将所理解的巩固下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

5、学会“偷懒”。有时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地学会偷懒(这是我的指导老师伍校长教的)。比如板书课题之类的。课题中的“貌”,我在书写中强调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上台来写写或在书上写写,效果会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更有效。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3

当秒针在钟面上滴滴答答不停行走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秒一秒地驶过昨天,迎来今天。针转了一圈又一圈,而我们,又究竟留下了什么?弹指一挥间,再忆及上次的赛课,已经是前年的事了。我一直坚信,每一次赛课都是难得的体检,总能在别人善意的评价与自己的内省中得到成长。我迫切等待着新一轮赛课活动的到来。

20xx年3月24日中午,迎来课题,我的心却猛地一紧:一篇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议论文——《谈礼貌》。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无疑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但是,怎样才能上成纯粹的语文课,而不是思品课呢?指导老师宁老师给我的意见是:紧扣三维目标,静下心来研读课本。是啊,语文离不开字、词、句、段的掌握和运用,字词的学习以及课文内容的熟悉才应该是第一课时首要解决的问题。

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开始钻研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但文中还是有些字词不好认读、难于理解。于是我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把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并分了类。例如:呔、牛皋、离镫下马、纠纷、和谐等是这课的生字,学生以前没见过。《说岳全传》、小校场等里面有多音字,不好辨音。咳嗽、师傅词语连在一起读,后一个字应读轻声音。(后来我把这些词归为第一组)。文中还有:彬彬有礼、礼貌待人、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等这样难理解的词句(我把这些词归为第二组)。因此我决定把字词认读、词句理解作为教学的第一部分。但为了避免枯燥,在学生提出第二组词语中有不理解词句时,我要求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进入课文,在练读岳飞与牛皋不同的问话后,我问学生,你能不能试着用第二组词语告诉老师,牛皋和岳飞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们回答:岳飞是彬彬有礼,礼貌待人;牛皋是态度粗暴,出言不逊,一下子,不仅理解了这些词语,而且还学会了运用,我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孩子们个个兴奋起来,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我乘机指导:像牛皋这样态度粗暴就叫“失色于人”,出言不逊就叫“失口于人”,那你们说“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怎么理解呢?立刻小手如林般高高举起,他们大声地说:像岳飞一样,礼貌待人,彬彬有礼,就是“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在上到牛皋与岳飞不同的问路方式,得到了老者不同回答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老者,牛皋向你问路,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岳飞向你问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继而逐步明确:像牛皋这样没有礼貌,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只会让人生气,让人讨厌,这就叫:“无礼讨人嫌”。而像岳飞这样彬彬有礼,别人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因此岳飞得到老者非常耐心的指路,这就叫:“礼到人心暖”。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因为是第一课时,在课文内容上,我只选择文中第一个事例即问路部分,重点评讲。但课文是一个整体,问路这一事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在这之前,我带领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结构。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让学生两次朗读全文,第一次是在看了题目,提出问题之后,带着问题去读;第二次是学习字词之后,让学生再一次更准确更流畅的.朗读课文。通过两次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大致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发现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介绍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都是作者在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中间部分是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带学生提炼课文的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再进入第一个事例“问路”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反应很好。最后,我由问路艺术引向指路艺术,为学生设置情境,联系中博会,练习说话,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些回答非常精彩。

当然,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我的这堂课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环节还没有做到位。例如,课前占用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时间播放“礼貌歌”,就有失偏颇。课堂上的教学机智也还不够成熟,开发利用突发性生成资源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当中需要注意和改善的地方。总之,在这一次赛课活动中,我收获颇丰,但愿我能在一次次的赛课中走向成熟。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4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文中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讲究礼貌的重要性。如何使学生明白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又了解使事理明晰突显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呢?在教学中,我以“三个故事中哪些语句能表现人物礼貌待人”一线贯穿,让学生自读感悟、圈画批注,写出自已的感受,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表达的时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并调用想象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正反事理的比照中,在具体词句的感悟中,既理解语言表达的妙处,又明白文中事理,水到渠成。

在这课教学中,我重点完成两个教学目标——(一)初识议论文。(二)通过理解文本,让孩子明白礼貌待人的意义,并落实到行动。

在教学第一个事例时,我通过抓描写牛皋和岳飞各自的动作、语言句子,让学生比照研读体会礼貌待人的好处,并设置了补白:假如,你就是那老人,面对他们两人的问路你会怎么想,又有什么样的反应?让学生感受到礼貌待人就体现在细节中,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第

二、三事例的方法,即:从人物的一言一行来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妙用。

对于第二个事例,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对不起”“微笑”“没关系”等词语,让学生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孩主动地道歉,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通过让学生即兴表演不礼貌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最后一个事例在指导学生读好周总理语言的基础上补充周总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周总理宽容、和气;这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您’,可以看出周总理对朱师傅的十分尊重,他的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可见礼貌待人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

这节课教学我主要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模式。通过:一读明理,二讨论交流,三感情朗读的三个模块对第二自然段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并且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依次去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如此安排,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加让学生学会了一种自学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次看到这篇课文,觉得文章浅显易懂。但是,上完了这节课,我再回过头来看我当初所想的,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认识不到位。

三个事例的写法是一样的,在教学这三个事例时,我把重点放在第一事例上。因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这个,而这个事例也是最能讲出语文的味道来的。其他两个事例,我由“扶”到“放”,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语文课终究不是思品课,我们只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语文课,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潜词造句的准确、传神,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实现礼貌教育。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5

《谈礼貌》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性,作者先用古语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分别列举了三个典型的古人、普通人和伟人,以礼相待的小事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与人往时,以礼待人,恰当的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开放日教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初步感知说理性的表达方法。③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我从小学会礼貌待人,并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先扶后放”,授生以法,让学生学会自学与合作,加大了参与度。整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读好书、写好批注、说好话、做好人。学生理解文本并不难,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特点,便很快明白了故事表明的道理。

朗读始终是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投入情感和智慧,读出课文应有的情趣和理趣,我在教课时抓住关键词,是我们常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感悟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并不能奏效,果然在指导朗读描写牛皋一段话时,多数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尤其分角色朗读时效果不错。

任务二就是“由扶到放”的教学模式的实践。通过对第二自然段进行学习方法的提炼,并且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依次在小组内去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如此安排,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加让学生学会了一种自学的方法,交流展示环节效果非常好,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地方是:①时间把握不够准确,下课铃响后没有及时结课。②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时间还是仓促,教师不能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③课堂练习不充分,没有扎扎实实的去实践。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6

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上,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的某种情况,或予以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以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谈礼貌》一课,为了让学生通过三个小故事体会以礼待人、正确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对这三个小故事适宜进行课本剧表演,从而加深理解。而学生要想表演好的话,就必须主动进行朗读、感悟,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出剧本。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就成了他们走向作品深处、在学文中学习做人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如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渔”吧!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也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所以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都是老师在“教”的做法,有些知识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完全可让学生通过互教互学来完成,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

教学《谈礼貌》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句古训的意思后,出示了岳飞和牛皋问路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结果,让学生反复朗读,从故事中悟到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道理。然后,告诉学生,这篇课文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清一个道理,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来寻找后,再来讲给大家听。学生自读后,有两个学生通过表演再现了公共汽车上发生的纠纷这一幕,表演完了,还郑重地告诉大家“礼貌待人可以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有一位学生把“朱师傅替周总理刮胡子”这个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让大家真切地感到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沟通了人们的心灵。在这堂课上,连平时最不愿说话的学生都愿意来学学牛皋来“吼”一声,更不用说一些佼佼者,在读、表演、点评中把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和谐互助的课堂中的学习是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