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观潮》教案

2025/10/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观潮》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观潮》教案 篇1

一、谈话导入:

景色美吗?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张家界一个著名的景点——索溪峪?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心情高兴吗?

带这种愉快的心情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奇观”这一单元的第二课《观潮》。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设计了三个难关,希望大家能顺利过关,争当闯关小英雄。对自己有信心吗?(好样的,!真自信)

二、前提测评

第一关温故知新

(一)成语我知道

1、江面上没有风浪,很平静。 风平浪静

2、形容水势盛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浩浩荡荡

3、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卷的情景。 漫天卷地

4、形容风浪很大,发出巨大的声响。 风号浪吼

5、山岳倒塌,地面崩裂,形容巨大的声响。 山崩地裂

指导:(学生回答,师贴卡片)把词语连着读一遍。读词也要用心体会。老师希望能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词意。)棒极了!原来词串也可以读的这么气势磅礴。

(二)回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观潮一文的?

过渡:大家掌握得很好,第一关顺利通过,奖励大家一颗智慧星。

三、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在读美、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浙江潮的壮观。下面我们来创第二关。

1、理解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浙江潮壮丽的景观,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处景观。

四、导学达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4页,根据自学提示完成学习任务。时间5分钟。 温馨提示:

自学问题:

1、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江面上有什么变化?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

2、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奇观”?

自学方式:先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交流。

自学时间:5分钟

反馈:1、潮来前:风平浪静

潮来时:漫天卷地、白浪翻滚、风号浪吼、山崩地裂

(谁能用上我们刚才复习的这些成语来说一说。)

潮来后:水涨浪平

指导:第二题可以参考一题的成语回答。

2、因为潮来之前风平浪静,潮来时漫天卷地、白浪翻滚、风号浪吼、山崩地裂、气势壮观,所以称浙江潮为“天下奇观”。

能够活学活用,真不错,再送大家一颗智慧星。

看来潮来时的壮观确实震撼了很多人,下面让我们来仔细品味文中精彩的描写。

3、齐读第四段。

潮来了想想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期盼)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遍。

4、浪潮越来越近,我们来看第五段最为精彩的描写。

a女同学先读。(浪潮近了,越来越近。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正确、整齐、惊心动魄的场面老师没有感觉到。

b男子汉们再来一遍。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气势磅礴。

c谁能把红体字读好,自信的举手。真精彩,掌声送给他。

d伴着激动的心情,伴着浪涛的轰鸣,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浪潮。

5、磅礴的浙江潮老师感受到了。想看看气势恢宏的真实画面吗?

6、出画面。

7、从同学们的表情上,老师看到大家被浙江潮的壮美深深吸引了,可老师还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我解决:这罕见的浙江潮是如何形成的呀?

因为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河道突然变窄,再加之钱塘江入海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头受阻,而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涌来,潮头当然会掀起巨浪,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

(你怎么懂得这么多?从哪知道的?)真是会学习。上网、问家长、看书查资料都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老师想说: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棒!

9、总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品读了《观潮》一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大潮的壮美。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其实,我们祖国还有许多奇异的景观。下面注意看图片,听老师介绍。

黄山是很多人向往的游览胜地,那儿的松树形态奇特,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迎客松姿态优美,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送客松姿态独特,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的告别。 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团结松、贴壁松、连理松形态各异的松树在画家、作家笔下成为一幅幅精彩的作品。景色美吗?。那这节课的最后一关就是:抓住主要特点,向大家介绍一处自己曾看过或听过的景观。

写得真棒!抓住了“美”这一特点。老师再送大家一颗智慧星。恭喜大家,闯关成功。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心情,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同学们可以漫步网络,徜徉书海,了解更多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壮美景观。

《观潮》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自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2)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

(3)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

(4)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学时读通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及写作顺序和方法;

第二学时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

3、回忆《海上日出》的观察和写作顺序与方法

((1)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日出;(2)重点写晴朗早晨的日出全过程;(3)日出过程从天、水色彩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富有情感的动作三方面写具体。)。

4、《夕照》的作者又是如何观察与描写的呢?

(能了解到:

(1)位置的变化——树梢——树杈——消失;

(2)色彩的变化——橘黄色——微红——红云——象熟透的“大石榴”——象一团燃烧的烈火——消失;

(3)动词:滑落——稳稳地站——向下溜了一截——出现——消失。

5、读记词语:

尽情、欣赏、迷人、挺拔、滑落、橘黄色、衰老、泻下来、镀上、顿时、晶莹、红润、

波光粼粼、雀跃、杰作、踩碎、溜了一截、害羞、树杈、喜悦、石榴、溢出、矫健、

绝妙、宛然、燃烧、油然而生、感慨、黎明

6、课后熟读课文,背诵1—4自然段。

第二学时

1、写词语(见上)

2、填空:

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____色的;没有了_____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____,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____;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____,如____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____;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____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____;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____。

3、找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体会体会。

(重点体会: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抓住描写夕照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最后两节。)

5、词语积累。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词语。

《观潮》教案 篇3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给学生诚恳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品读赏析,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二、作者及文章简介

1.通过媒体资源介绍作者周密。

2.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简要讲解大潮背景。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本文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

2.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再细品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文章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小结,探究学习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课下,请同学们将下面的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六、板书设计

28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观潮》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 (时间顺序)

潮过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潮来前 远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1、观潮 潮来时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潮过后 近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观潮》教案 篇6

一、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 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三、 研读。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3、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