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西游记》读后感

2025/10/20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西游记》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西游记》读后感 篇1

孙悟空在大众的心目中是以一个英雄的形象存在着,没有他,唐僧不可能取得真经。没有他,《西游记》这本书也不会那样的精彩绝妙。孙悟空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孙悟空是顽皮的,这也印证了“猴性难改”这句话。说到底,孙悟空也只是一只猴子,他具有猴子的所有特征:调皮、贪玩、孩子气,他闹到阴间将阎王爷生死薄上自己的名字勾了,在蟠桃会上大闹一场,在如来掌上撒泡尿,女儿国中怂恿唐僧结婚……每当读到这些情节,从字里行间,我们便仿佛能看到一个活泼可爱,机灵调皮的猴子。

孙悟空是嫉恶如仇的,每当遇到妖怪,他总是第一个挥棒前去,在三打白骨精中,即使肉眼凡胎的唐僧之前多次警告不能滥杀无辜,甚至使出了紧箍咒,孙悟空在看见妖精时,仍然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一棒打死了妖怪,毫不在意唐僧就在旁边。这样无所畏惧、毫无顾忌地去惩恶扬善,实在令人敬佩,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子呢?

孙悟空是忠诚的。在被唐僧赶走后,猪八戒一到花果山,说出唐僧被妖怪抓走的现状,孙悟空立即赶了回去。师傅一有困难, 他也总是第一个出现的。在迎战红孩儿时,他被“妖孩”的“三昧真火”,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差点丧命,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师父呢!”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师父的安危,其忠心实在令人感动。

有人说:孙悟空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我想也是这样的。在孙悟空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自我价值的与社会价值的完美融合 。孙悟空虽是一个神话式的英雄人物,但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富有人性美的英雄品格,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及理想追求。

《西游记》读后感 篇2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 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听着这首儿歌,你就知道我要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了。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原著有一百回。从第一回的花果山美猴王出世到最后一回取回真经。在这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走过了十万百千里,前后十四年!

在《西游记》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孙悟空和唐僧。

孙悟空最神奇的地方是他有一双火眼金睛,是人是妖,分得又快又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ldqu;三打白骨精&rdqu;了。这个白骨精诡计多端,三次分别变成凡人来骗唐僧。第一次,她变的是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左手提一只青砂罐,右手提一个绿瓷瓶来送饭;第二次又变成了一个年满八十的老婆婆,手柱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寻找女儿;最后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公公,一路走一路念佛来找妻儿。白骨精每次都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唐僧、八戒和沙僧都掉进了事先布下的陷阱里,换成我也会百分百的相信。可是这怎么也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每次他都会定睛一看,然后举棒劈面就打,最后使这妖怪显出原形。

在《西游记》中,唐僧虽然没有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但他有凡人不怕艰难、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唐僧不怕千难万险,翻过熊熊大火的火焰山,渡过波涛澎湃的通天河,穿过危险重重的狮驼岭……唐僧带领徒弟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们战胜了无数妖魔鬼怪,拒绝了一切诱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印度,取回了真经六百五十多部。

《西游记》充满了敢闯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和侠胆义肠。它将激发我们敢拼敢搏的豪情和斗志。

《西游记》读后感 篇3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这是一部以唐朝玄奘法师取经的历史故事为素材编写而成的章回体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在阅读中,《西游记》幽默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在第二十六回,八戒见福禄寿三星到来,将帽子套在寿星头上,说是加官进禄;又在福星身上乱翻,说是番番是福;又瞪着福星,说是回头望福。读着这些诙谐的文字,想象着猪八戒开玩笑的场景,我笑得肚子都痛了。这不就是现在流行的“谐音梗”吗?古人早就把这种形式用在了文学作品里。

不仅唐僧师徒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西游记》中各路神仙、妖怪描写也活灵活现、接地气:神仙没有架子,有时还会出洋相;妖怪的本性也不全是恶,也会怜香惜玉(改为:惺惺相惜)、顾及他人,比如抓了唐僧,都要请亲朋好友来相聚、一起分享唐僧肉。这些人情味十足的有趣场景,让我读起来,放不下。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四季轮换,坚持了十四载,才取回真经。漫漫取经路,既有“车迟国斗法”“凤仙郡求雨”这样大显神通的时候,也有“宝象国唐僧变虎”“孙悟空真假难辨”这样无计可施的时刻。即使这样,取经团队也最终克服了困难,渡过难关。我从唐僧身上看到了“一心向佛”的执着信念,从悟空身上看到了保护师父的`努力和忠诚,这些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我们的学习之路不也像极了取经之路吗?在我们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同样也会有喜乐,也会面临困难,我们需要的也是这种执着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经”。

孙悟空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背着唐僧去西天?

能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为什么取经路上到处找人帮忙?

取回真经的师徒们是否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结果?

想知道答案吗?那就和我一起继续《西游记》的阅读思考之旅吧。

《西游记》读后感 篇4

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了,这本好书一直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等等,不过我是在纸质书中与他相遇。

《西游记》的主角有师徒四人——孙悟空,唐僧,沙和尚和猪八戒,大家对他们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四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聚集到了一起,只为取得真经。不过这真经可没那么好取,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在九九八十一难中,有一难我印象最为深刻,那就是真假孙悟空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用说,师徒三人也傻傻分不清真假孙悟空。虽然假孙悟空给孙悟空和唐僧增不少矛盾,但最后误会解开,他们也化解了矛盾,还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先退一步的哩!

这让我不经意想到平时生活中,在一些很小的误会,其实都没什么事中,我和朋友有时会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好像谁都犯了天大的错误似的。现在想想,其实真的没有必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嘛!人家堂堂齐天大圣孙悟空都退一步了,你为何不呢?

最后,师徒四人取得真经时,我竟忍不住落泪了,还面带微笑。是啊,他们坚持不懈没有放弃,即便是九九八十一难。可自己呢……一时兴起喜欢钢琴,便求父母让自己上训练班,同意后,他们天天不顾风雨送我,没一句怨言,可自己却中途不想学了……

是啊,人一生有多少目标,如果中途放弃,又能完成几个,成功几个。如果不坚持,那么养成这个坏习惯后只会一事无成,又有谁想成为这个一事无成的人?

《西游记》这本书就像一个水壶,一点点让我从一棵小苗长成大树,它灌溉着我,让我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再到了解这些。

这就是我与这本经典的相遇。

《西游记》读后感 篇5

本周五的班会上,班主任给我们探讨了《西游记》。她说我们从小就读《西游记》,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唐僧的三个徒弟和坐骑都各有神通,上天入地的本领他们都会,但唐僧只会念经拜佛,还有点儿胆小怕事,为什么唐僧可以当师父,可以是师徒四人,一匹马西行的领头人呢?

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等同学们思考过后,有些同学开始发表意见了,有人认为是出身问题,唐僧是佛祖弟子金蝉子转世,还是状元之子,并且是御弟,出身名门,身世虽凄惨,但还是很高贵的,而孙悟空只是山大王,猪八戒只是想娶媳妇猥琐猪,沙僧只是在水底练练功夫打妖怪,白龙马只是一个随意杀生的`纨绔凡龙,这些身世都不如唐僧,只得靠边站,师父让同事当。

还有同学认为这只是一部神话幻想小说,并不是有那么多的道理;也有同学认为这只是一本教科书,教后人尊师重道的。

等同学们说完后,班主任开始说了。她说唐僧是取经团队中最有目标的,他希望自己能多学佛法,多传经于世人,而且他脚踏实地,对自己艰难的取经路充满了自信。

班主任也希望我们在学习方面像唐僧一样,脚踏实地,对学习之路充满自信,如此下去总会取得最后的成功的。

我对《西游记》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有趣的小说,我从小到大都看《西游记》,我喜欢看孙悟空打妖怪,我喜欢兄弟仨和小白龙齐力救唐僧的曲折故事,我更喜欢他们最终达到西方净土,得了佛位,取得佛经归来的美满结局。

从中土到西方,路途遥远,取经团队历经千磨万险,最终修成了正果,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愉快和欣慰的事啊!

我想像孙悟空那样变化多端,像猪八戒那样古灵精怪,也想像沙僧那样老实巴交,小白龙那样专心致志,更想像唐僧那样有唯一的目标,向着目标努力。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西游记》,一本伴我成长的伟大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