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家》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家》读后感 篇1
看完《肩挑一个家》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这世间美好的友谊,伟大的亲情,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我爱他们,更敬佩他们!
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陈能的故事,他的妈妈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手脚变形,瘫痪在床,他的爸爸为了挣钱长年在外打工,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瘦弱的小陈能身上,他从八岁开始,每天起早贪黑,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病重的妈妈,遇到特殊情况他还从学校跑回家给妈妈翻身,端茶递水,安顿好后,再返回学校。晚上他边与妈妈聊天边写作业,还要做家务。妈妈想自杀不想拖累儿子,被陈能发现后恳求妈妈一定要活下来。我通过陈能的故事知道了亲情的`伟大,即使家里情况再困难,我们都不要埋怨,都不要悲观消沉,都不应对生活失去信心,应该坦然面对,和家人一起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丁悦媛。老师组织同学们大扫除,即使老师没有喊到她,她也主动留下来帮忙。班上的黑板报都是他一手策划,在她的指导和带领下,每期的黑板报出的都非常好。有时黑板报被不小心擦掉了一部分,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补上去。她不仅做事一丝不苟,而且还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同学排忧解难,消除烦恼,她和每一位同学都相处的很好,她总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好学生。通过她的故事,我知道了和同学朋友建立美好友谊的重要性,建立美好的友谊就要乐于助人,就要懂得奉献,并坚信帮助别人不但别人快乐,而且自己也快乐,倡导助人为乐的精神。
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上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学他们孝敬父母,学他们坦然面对困难,学他们做事一丝不苟,学他们助人为乐,让我们从身边做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
《家》读后感 篇2
人因美德而更美丽;家因美德而更和谐;世界因美德而更缤纷。
有一个小男孩叫胡继汕。他出生不久,妈妈就得了一种运动神经损伤的病瘫痪了。为了赚钱给妈妈看病,爸爸只能出去打工。打工不久爸爸也因劳累得了重病,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他每天要照顾瘫痪妈妈的起居,妈妈行动不方便,一点小事不如意就会惹得她勃然大怒。上课时,他担心妈妈一个人在家寂寞,就用手机发短信给妈妈安慰她。暑假,别人都出去旅游,但是他不能,他要在家里洗衣服,烧饭,照顾妈妈。每天,他还要拿着编织袋出去捡破烂卖钱,有一天被同学看到了,大家都笑他觉得他很狼狈,还说他为班级抹黑。可他看着捡来的破烂笑着说:“我这是变废为宝。”还有一次,老师说要给灾区捐款,他掏出捡破烂卖的三十块钱,刚要往捐款箱里投放可是被老师拦住了,他坚定的说:“老师,灾区的情况比我困难多了,然后把钱投放进去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泪如雨下,心里顿时产生一种愧疚感。我们丰衣足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胡继汕呢?他家经济那么困难可他还是那样的坦然勇敢面对,并不因为自己去捡垃圾受到同学的.冷嘲热讽而自卑。他这种孝敬父母不怕困难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平时又做的怎么样呢?有时我们放学回到家因为饭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责怪父母。我们这种行为和胡继汕相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 ?
胡继汕的这种行为美德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我们要以胡继汕为榜样,认真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勤俭节约,多帮父母做家务,或许有一天美德少年的称号就会落在我的身上。
《家》读后感 篇3
寒假无事的时候,偶然发现书橱内有一本书我从未见过,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巴金爷爷的著作《家》。抽了几天时间,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是以三少爷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感情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展示了高公馆由衰而亡的全部过程。以觉慧与觉民新青年的敢于抵抗和觉新的“无抵抗主义”反映出貌似庄严温情的封建大家庭其实是一个摧残人的青春意志和和生命的黑暗王国。
我很同情高公馆的大少奶奶李瑞珏。她在临近生产的时候,因为家中老太爷刚刚去世,太太们有着封建社会的迷信思想,说产妇的血会冒犯死者,生产时一定要迁出城外,独自住着,等待生产。又因为家中有死者,所以大家不允许大少爷进月房。结果,原本便难产的少奶奶因为生产时丈夫不在身边而难产而死。
我又很喜欢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他敢于抵抗,敢于与封建社会的`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抗争到底。在高老太爷生病时,巫师主张说全家上下每个房间里都有鬼,要把这些鬼捉完,老太爷才会康复。虽然也有不信的人,可他们依然让巫师把自己的屋子翻箱倒柜了一番。只有觉慧站出来指责了他们,最终自己的房间没被人翻。
我们也应该向觉慧那样,对大人做错的事要去阻止他们做,要敢于说出自己的委屈,有些事可以自已做主了。不要像大少爷觉新那样,做个“无抵抗主义”。大人说什么都听。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爱情和逼死了妻子。
好了,听听专家的话吧: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收获。—谭兴国。
还犹豫什么,快看一看吧。
《家》读后感 篇4
《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 录。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 《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 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 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进行通盘解说的一本书。《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为了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语通解》诞生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现有注解成果。
《家》读后感 篇5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家》读后感 篇6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