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搭石的教学设计

2025/10/2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搭石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搭石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搭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几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感悟 “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体会作者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 个生字,学会本课11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

(3)摘抄喜欢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拼读、书写,认识、掌握文中生字;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写得美,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刘章爷爷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但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静静地躺在溪水中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刘章爷爷笔下的《搭石》。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很了不起,那好,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课本103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词语:

谴责懒惰俗语 伏下猛涨

平衡平稳 绾裤间隔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课件)出示多音字

涨 zhǎnɡ涨潮 zhànɡ 涨红了脸

间 jiàn 间隔 间断 间接jiān 中间 房间

行 xíng 一行人háng 银行

调 tiáo 协调有序 diào调动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生交流)

5、学生合作读(五人,每人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搭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走近搭石

1.解决“什么是搭石?”

自由读文,交流什么是“搭石”。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如果没有搭石,乡亲们是怎样过河的呢?用课文的句子说说。

随机理解:汛期、拖鞋绾裤(学生动作演示)

是啊!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什么?

可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就必须走搭石,让我们再读读什么是搭石?(出示课件)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读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搭石为什么要用平整方正的石头呢?

2、人们为什么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来摆放石头呢?一尺或者三尺、四尺的间隔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看来,人们在挑选和摆放搭石的时候可不是那么随随便便,是动了脑筋的,是为乡亲们行走方便而搭的。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感受搭石的`作用,感受搭石实用的美。(学生齐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其中一生说)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啊,“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怎样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一课。

3、作业:

读文思考: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谁能再说一说?它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搭石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而且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想不想欣赏这道风景?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搭石》(板书)!

二、通过“搭石”,感受美

1、 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寻找美)

2、 依次序交流相关句子”,

(一)调整“搭石”,感悟行为美

1.课件出示句子——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你觉得这里很美,请你把这句话再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等词语中体会)

指生再读句子,突出重点词语。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即使遇到再急的事,也会放下,去调整搭石。 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是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奉献美)的风景。

咱们继续学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美?

(二)、快走搭石,感悟和谐美

课件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面的美?

(1)“协调有序”

你从哪里看出“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就叫——协调有序。(找学生模仿人们走搭石)

是呀,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点击专题学习网站《搭石》中的“找图配词”(课件)

小结: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快走搭石的情景,一种和谐美呈现在我们眼前。你能通 过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一生读)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和着他们走搭石的节拍,感受那如画一般的和谐美。(音乐 :溪水声)

是的,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和谐美)的风景。一行人走搭石是一道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会是怎样的风景呢?

(三)行走搭石---感悟谦让美、尊老美

课件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 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谦让)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是呀,同学们,家乡的人们就是这样以礼相待,热情谦让的。搭石,构成 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又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如果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课件出示句子——

“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个词让你心头一颤,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联系生活理解“理所当然”。

(3)透过“理所当然”能看出这里的人(尊敬老人)。

(4)小结,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尊老美)的风景。

3.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搭石,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令人感动的画面。

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点击课件中的“练兵场”。(轻音乐起)

搭石的教学设计 篇2

搭石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石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搭石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教学活动,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当你看到这陌生的名称,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怎么样?作用?)

2、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读课文,这些问题就能在课文中得到解决,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这些词语会读了吗?(谁来读?谁还想读?一起读。)

4、读了课文,刚才的问题你已读懂了哪些?(最好用自己的语言。)(生:什么是搭石?该怎么搭?引导说。师:仔细读,你会发现这句话还告诉我们搭石的作用。)(出示:进入秋天)

二、研读课文,感受美。

导语:虽然搭石与桥有着一样的作用,但比起雄伟、美观的桥来,它实在是(怎么样?引导学生说:普通、不起眼、简陋)

对呀,它只不过是摆在小溪里的几块石头而已,可是作者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而想象起家乡小河里的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它们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作者是这样说的.。(出示课文第二节的第一句。)一起读,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先引入文本,找出,再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欣赏美吧,默读课文二至四小节。发现美了,用笔划出,可以在旁边写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交流: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

①这是老人在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善良、质朴、勤劳)

师:能读出这种美吗?(出示句子。)

②听出了你在读的时候特别强调……,能说说理由吗?生:说明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默读用△标出还能体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词语。

A、踩到不稳的搭石,老人心想,别人一不小心踩到这块搭石上,掉进水里,那该多麻烦啊!我来摆好它吧!真是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会关心他人的老人啊!

B、自己不是正急于赶路吗?摆好搭石干嘛还要踏上几个来回?而且一个来回够吗?两个来回呢?要怎么样才肯离去?多么认真细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老人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

A、这是一行人在走搭石,感受到了什么美?(出示)

B、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情景。(配乐范读。)

每当上工、下工的时候,天边的霞光倒映在清清的小溪里,溪水潺潺,闪着缕缕的光彩,一行人走上搭石,动作是……把眼睛睁开看这段话。

C、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美就美在动作是……,美就美在踏踏的声音,像……美就美在清波……,人影……

D、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吧,自由读,谁想读(个别配乐)谁还想读,一起读,带动学生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A、这是过搭石的人们,你感受到了什么美?(谦让,尊老)

B、如果两人同时过溪时,招手礼让,假如偶遇老人过搭石,年青人背负过溪,是不是只有一个年青人会这样做?读。

从哪里看出不是、总会、总是,理所当然,给理所当然换个词?很平常,很自然。可见助人为乐已成为一种习惯,读出这种美。

C、想象一下,还会遇上哪些情况?乡亲们也会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出示,说)学生先说,相互说,全班化,多元化。自己说,相互说,谁来说?

三、升华美“一排排……”

①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搭石不仅仅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石头,这搭石的确是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哪。这每一块,每一排搭石都印着乡亲们勤劳、谦让、无私、尊老的美德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一起读。

②这一排排搭石还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它联结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它把人们的心牢牢地系在了一起,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一起读。

③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奉献,毫无怨言,这不正是乡亲们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吗?让我们再一次由衷地赞叹“一排排……”。

四、小结、拓展:

①本篇课文,与其说作者是在赞美搭石,倒不如说他在赞美有着搭石精神的乡亲们呢!(板书人)

②同学们,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搭石是那么不起眼,作者却发现这么多美好的情感,你我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请同学们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中的美,写一写。

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

搭石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走搭石一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摆搭石两段)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课件划线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站起来齐读)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5、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6.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请大家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美的事物很多很多,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双手,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搭石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理解词语“协调有序”;理解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热情谦让、尊老爱老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领悟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反映美的表达方法,并试着练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课题。(生看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2、展示上节内容:上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搭石》第一课时——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抄写了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3、(生答什么搭石)教师板书画简笔画搭石。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美”

过渡: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是啊!老师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美的地方,并且被深深感动了。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出美,比如行为美、心灵美……“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样应该勾一勾,画一画。开始吧!

(学生自读, 3分钟左右。教师巡视。)

读后交流。学生说到哪段就先讲哪段。

(一)通过“搭石”,感受协调美、心灵美

生:协调有序:轻快的音乐、美好的图画

师:咱们继续交流。谁从第三自然段中发现了美?

出示句子(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两句话。第一,体会什么叫“协调有序”。第二,你脑子里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读。)

读后交流——

(1)理解“协调有序”。

师:在这段话中,哪些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

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明白了吗?

(2)脑子里浮现出画面。(一副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有节奏的“踏踏声”,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的图画。)

师: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通过搭石的情景。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老师请同学代表自己与其他同学竞赛读、评——师范读——齐读)

(二)摆放“搭石”,感悟行为美

出示句子(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儿讲谁摆放搭石?(理解“上了点年岁的人”)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为方便乡亲摆放搭石非常细心、一丝不苟。)

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具体谈谈吗?

(引导学生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中体会)

师:同学们,“上了点年岁的人”这样做,他当时会怎么想?

生:不把石头搭好,别人经过时摔下去,那多危险啊!

师:孩子,请你想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儿的“踏”,是怎样地“踏”?

生:是小心翼翼地“踏”。(师点评:孩子,从你发言时的眼神,我体会到了小心翼翼。)

生:是专心致志地“踏”。(师点评:从你发言时的神态,我感受到了专心致志。)

生:是全神贯注地“踏”。(师点评:从你发言的语气,我感受到了全神贯注。)

生:是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师点评:好一个“试了又试,踩了又踩。”)

生:是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师:讲得真好!你觉得这小心翼翼地“踏”、专心致志地“踏”、全神贯注地“踏”、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美在哪里?

生:美在行为,美在心灵。师: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心心相印。明白了吗?

把你的感动用朗读表达出来吧!(让学生互相提醒怎样读好——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三)走过搭石,体会谦让尊老美

出示句子(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自由读第一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俩人碰面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之间表演一下。

师:谁愿意和老师来演一演?(上台表演)同学们,家乡的乡亲们就是这样以礼相待,热情谦让,行为和心灵真美啊!

师:什么叫“理所当然”?(本来就应当这样。)

师:这里是说家乡的人们把什么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自觉帮助老人。)

师:“人们”指一个、两个人吗?(所有人,每一个人)

师:现在,你从“理所当然”一词里读懂了什么?(每一个人都把尊老爱老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如果……乡亲们就……”或者“假如……乡亲们就……”,写一句话?(学生写话)

展示交流。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吧。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上了年岁的人为了方便过路的`人,精心摆放搭石,年轻人也把扶老携幼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

(四)“搭石”,美的象征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还觉得作者仅仅在写搭石吗?

出示句子(4)——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齐读——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小溪两岸的路靠搭石联结。)

又为什么说搭石“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乡亲们互相谦让,互相关心,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情感。)

学生联系前文理解,汇报。(教师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友好互助)

(五)读中学写,布置作业

师: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美?(留心观察,用心体会)是的,美从细心观察中来,美从用心体会中来。

同学们,只要你也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一定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出示练习我见到的美

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说一说,写一写吗?

(如有时间,可采用让学生说的方式,抽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

师:老师希望能从同学们今天的的家庭作业中,看到你们写下的令人感动的、各种各样的美,好吗?

板书设计: (图粘不上来)

课后反思:通过说课、两次试讲到最后的赛讲,我对《搭石》一课已烂熟于心。虽然第一次面对新同事及那么多的家长,但我没感到一丝紧张,因为我心里只有学生,看到一双双小手使劲向上举着,真想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可一节课的时间太有限了。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教学环节设计得好,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又怎么会走神呢?40分钟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虽然本次教学基本是成功的,但我觉得,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师文化底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我在评价学生时受知识的局限,评价语不够丰富;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应该再有所创新。

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我将多读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多关注教育书籍,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尽快得到提高,更好得服务于学生。

搭石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想: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开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穿插的表演和情境对话,也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服务,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一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根据板书,感悟许多“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和诗句,使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拖鞋绾裤、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刘章爷爷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静静地躺在溪水中的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2、质疑,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很了不起,那好,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师:读书,这可是个好办法。

(二)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弄明白搭石是什么?

2、出示词语: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 猛涨 平衡 平稳 绾裤 间隔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 多音字 zhǎnɡ 涨潮 涨价

zhànɡ 涨红红了脸 泡涨

jiàn 间隔 间断 间接

jiān 中间 房间

xíng 一行人 háng 银行

tiáo 协调有序 diào调动

4.读句子

(1) 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

(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5. 学生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搭石?人们怎么走搭石?

(三)理解课文

1.解决“什么是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用石头塔成的桥。)

如果没有搭石,乡亲们以是怎样过河的呢?用课文的句子详说说。

随机理解:汛期、拖鞋绾裤(谁可以上来表演一下呢?)

是啊!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什么?

可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就必须使用搭石,让我们再读什么是搭石?

过渡:了解了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谁能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一句话来回答。(“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 搭石怎么走?这又是一幅怎样的风景?

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什么是俗语?

师:紧走怎么走?为什么要紧走?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

指名读,小组合作读,男女合作读。(前面的……后面的……)

随机点评,(预设评语:你走得轻快而平稳,真棒。

我能感受到你们小组走得真默契。

你读得有声有色,谁能说这不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呢?

你的朗读让我觉得真是——“紧走搭石慢过桥。”

这样的脚步声很有节奏,像——轻快的音乐。这样的动作步调一致,是那么——协调有序

后文还有哪句话很美?(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能想象出哪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个别读,全班读)

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课件出示文章第三自然段)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读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学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啊,“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呀,搭石,怎样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一课。

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思考: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先有感情地读好它,再体会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二、继续学文

1.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2.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朗读感受美。

3.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谈话,指导想象: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出示作业纸,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4.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 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 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 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延伸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师谈话:

是的,真情是明媚的阳光,它给人以温暖;真情是盛开的鲜花,它给人以芳香;真情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真情更是熊熊的火炬,它点燃生命的希望。同学们,美文《搭石》让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本文的作者就是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现在,你认为什么是美的?在我们身边也可以找到哪些美的事物?

1、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如小草、石桥、香樟树、蜜蜂……

3、小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4、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生活中一种熟悉的小事物,发现它的美,动笔写一写。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

细细摆放为他人。

协调有序走搭石,

谦让敬老见真情!

附: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根据本文特点,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生字词的教学,先读生字词的音。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巩固。既是对词语的记忆又是对文本的感知,为学生下文的学习作铺垫。最后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课文的一些词语。

通过自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个学生透透彻彻的把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分层次地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解词,每次读的目的不同:如紧扣“脱鞋绾裤”、“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协调有序”等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家乡人每次过小溪脱鞋绾裤的不方便,通过读明白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朗读“前面的……后面的……”句子,从而进一步理解“协调有序”等词语。

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和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读中感悟”这一环节,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例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时,应该让学生多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多读,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美丽的画面,在读中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准,在读中感受句子中的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