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运算教学设计

2025/10/2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运算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运算教学设计 篇1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你们到商店买过东西吗?

一般买东西的时候你会考虑哪几个问题?

(比如自己带了多少钱?东西的单价?准备购买的数量……)

出示挂图:

看挂图:说说看上面告诉我们哪几个信息?

(让学生看图一一说说几样东西的单价)

二、认识“综合算式”

1、提问题: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来提个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一步计算的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解答后,:问:谁能提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呢?

比如: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2、解决:

请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写在自备本上

交流:(1)3×5=15元,15+20=35元

(2)3×5+20=35元

(3)20+3×5=35元

讲评:(1)说说第一种算法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第2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3)再说说第3个算式的计算顺序

3、综合算式:比较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第1个算式是一个算式解决一个问题,分两步来完成的,我们把它叫做分步列式。而后面的做法是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写的,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在解答时,其实是有它的格式。比如:3×5+20 (边说边板书计算格式,注意说清楚:先算什么,没算的移下来,2个“=”号。

要对齐……)这种等式叫递等式

最后别忘了单位名称和答

4、刚才我们用综合算式解决了一个问题,谁再能提一个可以用综合算式解决的问题呢?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该问题,并请学生用综合算式完成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规范的地方,提醒大家。

可能用有学生提到类似于书上的问题,如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请学生解答后,与刚才的算式比一比。

两个算式在计算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乘在前一个乘在后,但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乘,再算加或减的)

指出:计算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太讲究“先来后到”,而是更注意“论资排辈”。乘法一遇到加或减,就要充老大,都是轮到它先算。

三、练习:

1、学生完成第1题,老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改错,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说问错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

3、算一算,比一比(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几个报得数,注意如果有错的,帮助他检查是否是运算顺序出错了。

四、作业:

第31页第3、5题

运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

46-7×4 42÷6+39

=(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运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 1+2+3=6、 6-3-2=1

生2: 1+2+4=7、 7-1-2=4

生3: 1+3+4=8 、 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5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2、老师也来说一道题,你们一边听一边写出算式,看谁听得最认真: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飞来了4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学生列式计算:5+4-2=7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除了喜欢唱歌,你们还喜欢做游戏吗?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也是要通过认真计算才能找到好朋友的哦,准备好了吗?请拿出你们手中的小卡片,(答案)老师手中有你们的好朋友,(题目)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同学们都找到了好朋友,高兴吗?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加减混合运算的教案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运算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试着标出来。

2.出示问题: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 (2)175-25×4

(3)40÷4+6 (4)48-18÷2

3.课件辅助,显示结果:

(1)7×2+30 (2)175-25×4

(3)40÷4+6 (4)48-18÷2

4.师:是这样的吗?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课的开始,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意识。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

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12×2+4×2

(2)(12+4)×2

(3)12+4×2

6.比较方案:(12+4)×2和12+4×2的区别。

(1)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运算顺序不同

(2)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倍。

7.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算”本身,应该在具体情境当中予以应用。计算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一种应用手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知识探索的必要,形成最终正确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合唱组: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2.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 64÷(12+4)×2

方法二: 64÷((12+4)×2)

方法三: 64÷[(12+4)×2]

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方法一:

①师: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

②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2。,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

(3)方法三:

①师: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

②师: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板书:[ ]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6.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师: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64÷[(12+4)×2]

=64÷[16×2]

=64÷32

=2

9.师: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10.师: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2.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 ]” 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 }”,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四)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 基础练习。P9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360÷(70-4×16)

(2)158-[(27+54)÷9]

2.综合练习。P11 练习三 3

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2-4×6÷3 6000÷75-60-10

(72-4)×6÷3 6000÷(75-60)-10

(72-4)×(6÷3) 6000÷[75-(60-10)]

(1)独立解题。

(2)交流结果。

(3)对比说明计算顺序。

3.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看漫画,悟道理。

(1)问: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①一位教育专家请小学生参加一个小游戏。桌上放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里面有三个拴线绳的小球。

②专家说:“我一声令下,看哪组同学能在三秒钟之内,把三个小球拉出瓶口。”

③同学们轮番参加,结果不是三个小球都卡在瓶口,就是超过了时间,都失败了。

(2)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吗?

预设:

生:规定顺序后,按顺序依次出来。

(3)这个办法行吗,让我们接着看。

专家一声令下,三个小球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跳出瓶口,他们成功了!

3.问:看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吗?

预设:

生:做事要有顺序、要团结协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上,而是从更大的视角去看待数学问题,短时间看学生可能理解的不够深刻,但在学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思想的种子已悄悄种下。

运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例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比一比,看谁学的快,看谁教学会的徒弟多,看谁教的徒弟运算的正确率高?你们说好吗?揭示课题:学与教大比武

二、学与教大比武

1、出示60+240÷[(30-10)×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自己学会了吗?教会了几个徒弟?

2、考核(过五关)

请徒弟们接受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当评委,指出讲的不好的地方,和精彩之处。

⑴提问:

[]是什么括号?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⑵划运算顺序

118+1536÷[12×(63-59)][60+240÷(30-10)]×2

[(60+240÷30)-10]×2(60+240)÷[(30-10)×2]

⑶下面的运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0-(600+300÷15)]×2第一步运算顺序错误

=[700-(900÷15)]×2

=[700-60]×2

=640×2

=1280

⑷实力比拼

用递等式计算

[514-(123+217)]÷(29×6)

⑸评选先秀师傅出色徒弟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一练第14页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

运算教学设计 篇6

运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算教学设计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