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早》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早》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平,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平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习“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两岸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两岸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教学设计 篇3
《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早》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3、交流作者资料: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教师加以补充 。
二、初读古诗,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早:早上。 发:出发。
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和江陵分别在什么地方?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景象(西陵峡——瞿塘峡——夔门——白帝城)一路上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四、汇报自学情况
1、用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第一句你读懂了些什么?
3、李白的路途中有哪些见闻?船真的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快吗?
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1、启发谈话: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们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望庐山瀑布》,你一定感受到李白是(生答:豪放,喜欢自由的人,可是,在759年3月,诗人58岁时因受政治牵连,流放夜郎。)
2、出示诗句:
“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李白)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杜甫《寄李白十二白十韵》)
3、学生根据注解自由读诗句,四人小组合作理解诗句。
4、指名说你读懂了夜郎是个怎样的地方?
5、小结:的确夜郎诗歌穷山恶水的地方,连生存下去都觉得难,更可悲诗人的内心备受煎熬。
6、出示诗句: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普可恨,浮世谪仙悲。”(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7、根据注解自由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李白的内心受怎样的煎熬?(指名回答)
8、启发学生了解作者作诗时候的心情,此时,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此间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可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的`时候,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激动,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板书:欣喜若狂
六、领悟诗情,细致品读(再次播放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回答相关的问题)
1、诗人飞快的拨转穿透,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诗人在得到大赦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的绮丽景色时,那种信息的样子吗?读一读,体会,感悟,在自由描述。
2、第二句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3、知道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理由
同学们毒的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白云间的白帝城格外漂亮。
生:猿声悲啼本是使人很不舒服,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声啼叫像在为他欢呼,向他磁辞行。
生: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生做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这祖国的美丽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南中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生:诗人心情愉悦猿猴声瓷器皮肤,小舟飞速越过重重高山。
4、大声有感情朗读,这名度,评议,愿意读的站起来高声朗读。
5、配乐全体背诵
七、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性穿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境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八、谈论李白诗善用夸张的特点
1、谈话:李白诗善用夸张手法,这首诗哪句运用的是夸张手法?(千里江陵一日还)
2、下面诗句种哪里运用夸张?
出示《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指名回答。
九、改写《早发白帝城》综合所学知识写一写此诗。
《早》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两岸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两岸,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古筝曲《高山流水》、李白画像、生字卡、听写本。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导入:胸有诗书气质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出示画像)
2、你们课前查到了有关李白的哪些资料?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出示课题)在学习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板示地图简笔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图)
2、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词义;三读精,知大意;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齐读)
①正字:朝(zhāo)发(fa ) 间(jian)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出示生字卡)
帝(上中下结构),上边像“立”不是“立”,下横变成秃宝盖,“巾”字在下就是“帝”。组成“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
辞(左右结构),左边“舌”,右边“辛”,合在一起就是“辞”,表示离开。(口诀:舌头辛辣就告辞了)
陵(左右结构)江陵是地名。
猿(左右结构)左边反犬旁,右上是“土”,下边是“衣”字去掉点和横,换成“口”。“猿”是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种类很多,有的形状跟人类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啼:左边“口”,右边“帝”,合在一起就是“啼”。“啼”指某些鸟兽叫。
(2)二读懂,解词义。(小组读)
你在预习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知大意。(指名读)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小结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代、调、补。
(4)四读会,达意境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习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五会读,有感情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男女生起立配乐吟诵这首诗。
c,听录音配乐唱《早发白帝城》,学生轻轻打节拍,并配上你喜欢的适当动作跟着唱。
(四)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来更多的古诗。
2、填空(出示小黑板)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 李 白 写的,通过从白 帝 城到江 陵途中行船的轻 快以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 松 喜 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向家长背诵并默写《早发白帝城》。
2、继续完成简笔画,并给画配上这首诗,明天在班上展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