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 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
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