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
我成为教师,正式走上讲台将近3个月了,这期间不时的观摩老教师的讲课,我也自己讲课,但面对上级突如其来的听课,我还是很紧张的。
周二早上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来到班级,组织学生打扫卫生、进行早读。一会儿,主任来了,找到我说领导来听课了,我真的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上级对于新教师的重视,紧张是太突然了。我告诉自己镇定,渐渐稳下心神。这次我讲的是语文《朱德的扁担》第一课时,二年级主要是字、词教学和简单的造句、看图写话。在讲课过程中,我刚开始紧张,看到领导坐在下面看着,不过,等到慢慢进入状态之后,紧张感就在逐渐降低了,很快一节课就结束了。
随后是评课,我能感到心在砰砰快速跳动,我要去听领导怎么说这节课。其实,是我想多了,领导很平易近人,像是在和我交流,娓娓道来,这节课这样讲会不会更好,你这几个环节调换顺序是不是更合理。是的,我有好多问题需要改正,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特别是在识字里,目前的要求是随文识字,在此我让学生把字全都书空,这是没必要的,时间上花费的较多,老师可以通过朗读,学生边听边把生字所在的词标出来这样把字回归到课文里,更容易使学生学会运用、帮助理解。另外给学生把每个字的重点讲解出来、书写时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方面就行,没必要全都讲,学生抓不住重点,还容易分心,就得不偿失了。重点的是要学生自己动手书写,书写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可以利用条件把个别学生的书写在多媒体上展示,帮助其他学生学习、借鉴。在识字环节主要是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教授,最后练习,这是一般的写字教学。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语,要准确具体来衡量,促进其改正行为,起到榜样的作用。另外教师的一言一行受到学生的关注,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有作用,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育人,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说话要注意,充满正能量,不能说的过于随意,毕竟学生与教师之间是有距离的,我的语言以后要多加注意…。
通过这次讲课,我知道了自己还有好多需要改正的地方,从教学方面的积累与创新到个人素养的提升,都需要我去逐渐的学习与改正,教师这条路很长,我将不余遗力奋往直前。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洁平时,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教学之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查阅资料的作业,以便于孩子开门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刻了字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着眼于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和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向家长了解,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认识朱德,课中适时介绍朱德并交代当时的背景,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虽寥寥数语但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的问题很多,有词语类:会师、草鞋、斗笠、山高路陡、井冈山根据地、储备等;有问题类: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了一根扁担?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等等。引发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关键句“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来学习,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图画体会“挑粮路”之长、之险,“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中的“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进而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精神。
本课教学中,只学了前两个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以督促2悟,并进行随文识字,大多数同学对这两个段落里的字词掌握较好。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3
《朱德的扁担》是一则关于朱德同志的小故事,讲诉了他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情,他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和敬佩。如何更好地突破这个重点呢?我一改传统的逐段分析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再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由读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1:朱德的扁担是干什么用?
生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带着疑问学生再次阅读全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生1:我代表我们小组来交流,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
师: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
生1:因为敌军严密封锁,不够山上的战士吃。
师:严密封锁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生2:敌人把井冈山都包围了。
生3:把每一个能够下山的出口都埋伏了。
师:所以才会有——生:挑粮运动。
师:正因为严密封锁,所以革命地所需的奇缺,缺少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生4: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
生5: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师:说得对。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出示书中插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课件:朱德同志常随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一天往返50千米。他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起路来稳健利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书中的句子)
师:请大家去读一读这两句话,又读懂了什么?小组里进行交流。
生1:我代表我们小组说,读了这两句话我读懂了朱德是怎样挑粮的。穿着草鞋,挑着满满一担粮食。
师: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感觉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生2:我感觉朱德爷爷的力气很大。
生3:我觉得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生4: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
生5:可能还会流出血来。
学生6:我想,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勇敢。
师:朱德挑粮和战士们一样多,一样的艰难,也正是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表现。
师:请大家用因为……所以……(课件展示)红军储备粮食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小组活动)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介绍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
反思:
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文,从读懂了什么迁入课文的第二段,“朱德是怎样挑粮的?”学生质疑的答案。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遗憾在教学中还漏掉了一个“穿着”的引导,因为穿着草鞋的朱德和战士们一样的装束,一样的艰苦朴素……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4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表现朱德高贵品质的两个关键成语我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不同的个体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5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6
通过上完这篇课文,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语文,要扎扎实实。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分橘子 教案2篇(浙教版)《美丽的丹顶鹤》说课稿第3单元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20.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木兰从军》教学案16孔繁森 (三课时)《影子桥》教学实录丑小鸭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二、学语文,要轻轻松松。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是继《要好好学字》又一篇介绍国家领导人的'课文,它 围绕“扁担”这一种常见的劳动工具写出朱德的故事。
这篇课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赞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全篇课文围绕“挑粮”这一中心展开,突出了“扁担”的故事,给人深刻启发。
课文一开始,我首先交代时间的背景和当时的形式。第一自然段虽然只是简单几句,却是不可缺少的,为下面描写监守革命根据地、挑粮做作了准备。在第二自然段里,主要写了红军战士为了坚守革命根据地,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而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路程又长又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我在教学这句话时,重点讲解“可是”意思是虽然挑粮有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仍然争着去,谁都不后退。“每次……都……”说明战士们哪一词都毫无例外地抢着去,尤其一个“争”字,表现了战士部位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精神。“朱德同志也和战士们一道去挑粮。”这一句话表达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一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也”、“一道”说明朱德同志并不置身事外表现了他和战士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多么值得敬佩!“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这一句表现了朱德同志挑粮的决心。这里,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几个重点字词: “藏”说明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连夜赶做”则表明了朱德同志既不误明天的挑粮 ,又有决不退出挑粮队伍的意思。而“朱德记”则含蓄地暗示了朱德同志知道战士们对他的关心,这三个字是对战士们好心的回应,也是自己坚持挑粮的决心的表露,使战士们越发敬爱他,也不再“藏”他的扁担了。经过对这些重点的学习,人物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课文的含义也更加理解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