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1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目标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2个生字,会写4个,认识雨字头。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3、了解水变成云、雨、雹子、雪的形态变化,学习正确使用动词。
二、教学环节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初读环节。利用自读、自己发现难读的生词、摘苹果读生词、同桌互读、男女生分读这几个环节来达到认字、正确流利读文的目的'。2、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自己读1到3自然段,找出水变成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再来发现雨字头。3、品读环节。第一自然段利用动画、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调动学生情绪,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利用选字填空帮助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使用动词。
三、收获
我在这次教研活动中的收获有很多,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怎样“放”。在刚开始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达到我们本次教研“关注文本语言训练点,提升低段学生语言表达”的主题,我设计了很多教学环节,比如在整体感知水能变成什么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训练“我是水,我会变,我能变成---、----和什么”。在教学水变成云的过程时,我设计让学生同桌之间先说水变成云的过程,再来看动画。在学生欣赏了云的各种衣服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训练“云娃娃穿着怎样的衣服”。在教学雨、雹子、雪的不同形态时,我设计让学生带着动作感情朗读句子。这些繁复的设计让我的课堂时间大大不足,可我又舍不得放弃这些在我看来可能会比较精彩的设计。后来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听了叶老师和中心组两位的指导,我明白了在课堂中的任何环节都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一个教学环节再精彩,只要它是重复的、对教学环节没有帮助的,那么再精彩也没有保留的必要。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只要能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就行,不能想着什么都要抓。识字、写字是低段重要任务,每堂课必须要留充足的时间来指导写字。而且在指导写字的时候必须要有层次,要体现学段变化,不能过于单一。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3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这篇课文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写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产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内心感受。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点、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准备。让后我把课文分为三个版块:生字王国、游乐王国、故事王国。在生字王国中我带着学生复习生字,练习组词,回顾上节课生字词的学习情况。第二个版块游乐王国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用笔画出描写自己的句子。这样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发言就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中,第二三段是重点段,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读出这些句子。学生本身带着角色进入课文,这样设计,学生学习起来更感兴趣,更乐意学。学习语文,只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走入文本,学生有兴趣的去学,才能学好文本,掌握知识。理解第二段中的三个动词:打、飘、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关键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几个词,我把他们拿出来,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词和雨、雪、冰雹组合在一起,并讲讲自己为什么这样组合?然后,让学生加动作把这几个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课文的第三段,是描写水的.存在的的。我让学生先找一找水到哪里去了,在那里干什么?再展开想象体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义,通过动作朗读,从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动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课文第四段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温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义,在结合水作的好事和坏事中明确人们为了管住水都采取了哪些办法。最后,在故事王国中,通过让学生看图编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态的变化,更深入的了解水,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准确。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4
一、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主要表现在非常注意让学生认真读书。通过反复的读从课文语言深入到内容。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并说说你认为他是什么,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
我根据本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做为线索,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
语文课要丰富学生语言,感受汉字语言美。我注意抓精彩词句,而且设计巧妙。如:对“打、落、飘”三个动词先做找朋友的游戏,又让学生用动作理解,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用词之准确。
四、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语言。
如:“水变成汽升上天空变成云”的过程,制作成示意图的课件,使学生能观察到这个变化。又如:边讲边板书,最后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示意图,使学生一目了然。 篇五:《我是什么》的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这种多项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在“找果子”到“赠果子”的趣味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合作,体会学习的快乐,延伸学习的意义。
一、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
作为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起一年级来说是长一些,但是好动、无意注意占主导仍然是他们注意力的主要特征。而老师从始至终都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有意注意被老师的教学牢牢吸引住了。比如:开课时,用学生熟悉的猜谜语,就吸引了孩子们,使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看着孩子们对谜语的浓厚兴趣,老师顺势就引出了课题。又如在巩固生字新词时,让学生玩魔方,学生的劲头十足,认识的小朋友抢到并迅速读出来,带动不熟练的小朋友跟着他念,使每位小朋友都积极参与并有所提高,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玩。
二、“认、读、说”三者结合,追求学生个性自主发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价值往往定位在更多更快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传递与积累上。今天,我们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与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了解相关的问题,渗透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重视朗读与识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并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本课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小小组里自由读课文,三件不同衣服这里分组读,指名读等,小组摆水的变化这里通过说,并用课文中的话说说水的变化。使每个学生对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获得发展。
三、把情感体验融于课堂生活,提升人文内涵。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理解白、黑、红三件衣服时,学生在读之后老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说?生1:“三件衣服什么时候出现?”生2:“晴天的时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红衣服。”生3:“为什么会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阳红红的所以天空中的云红红的,中午这段时间太阳白白的所以云是白的,下雷雨前则是乌云。”学生在自问自答中解决了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细心地呵护并努力满足学生这种需求。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此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为收集收藏,若您不愿意转载,敬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6
我根据课文的特点、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我认为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1.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通过反复读书,从课文语言深入到内容。初读课文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丢字,不加字。再读课文,要求做到语句通顺、读流利,并说说“你认为他是什么”,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然后,自己再边读课文边思考:从什么地方看出是“水”,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词句去理解,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语言,并在理解基础上再有语气地朗读。这样由读正确到流利再到有语气,逐步提高要求。随之对课文的理解也就由肤浅逐步深入。
而且教师根据需要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个人读、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等,以保持学生读的兴趣。
2.教学设计新颖有创意。
教师根据本文特点,导入以通过看动画、猜谜语的形式猜猜“我是什么”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学习的愿望;接着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并在读中找到答案,积累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3.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词句。
起到了语文课丰富学生语言,感受汉语语言美的作用。如:理解课文通过“有时候”连接云在空中的三种变化,让学生在生活实际和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对“打、落、飘"三个动词让学生在黑板上搭配词语,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用词之准确。鼓励学生当堂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词句。
4.重视识字写字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尤其是对书写的指导,保持了一贯细致认真的风格。指导到位让学生在自己分析生字结构的基础上,按照范字描一描,写一写,评一评。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课标写字的要求。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