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四年级三角形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师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课件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让学生指出图上的三角形。
3、让学生讨论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二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 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来变个小魔术。
2、 生上台前拉教具: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3、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交通警示牌等)
5、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具有什么作用?
三、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4人为小组画三角形,理解含义。
2、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生板演完成习题: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生齐读)
4、概括定义: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指名说)
5、辨一辨:(出示幻灯片)它是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6、师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四、画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图形:看这是老师课前画的三角形,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画的与你们画的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指出,师引导出高和底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形式。
3、学生分组讨论练习画三角形的高。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你是如何画的。
5、幻灯片演示画高过程。
6、学生板演画高。
五、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知道了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2、巩固练习。(课件演示学生修椅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修?)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以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伊始的故事导入以及新知识的情境创设都能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氛围中。
2.通过操作、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量、算、剪、拼、折等活动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学生准备 量角器 直尺 各种三角形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三角形内角和(1)
⊙故事引入
三角形的家庭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但今天,三角形的家庭内部却发生了争论,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比你们的角都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最大。”一个锐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子比你高,我是大三角形,你是小三角形,所以我的内角和肯定比你大。”一个直角三角形说:“不能只看一个钝角大就说内角和大,也不能只看个子,这样不公平。”其他的三角形也跟着争执不休,都说自己的内角和最大。这时,家庭里的王者来了,听了它们的诉说,也糊涂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生共同小结: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这三个角就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课件闪烁三个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导入:到底谁说得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1)]
设计意图:由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故事提出问题,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2.量一量,算一算。
(1)出示活动要求。
①在练习本上画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②用量角器测量所画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2)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
(3)交流汇报。
师: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
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第一根小棒长
第二根小棒长
第三根小棒长
能否围成三角形
2、 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 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 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 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8)你很会观察。(演示)
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 重合了 不能
师:是这样吗?(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
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
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
生:3+4>5、3+5>4、4+5>3,
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课堂小结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你一定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
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A+∠B+∠c”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学生测量
4.汇报的测量结果
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能不能有2个钝角?
环节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25度,求∠2的度数。
2、判断题
(1)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可能是30度,60度,70度。()
3、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 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样看来,从C点到它的对边AB能作一条高,从B点到它的对边AC也能做一条高。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2.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 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3.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三、总结归纳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篇6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钝角、锐角、直角、平角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学习的。
1.重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
在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整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探究中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在实践中感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入。(3分钟)
1.介绍帕斯卡:早在300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他就是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也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1.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帕斯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平角=( )°
直角=( )°
周角=(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
(一)量算法。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出示一副三角尺,引导学生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2)引导学生算一算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引导学生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组织学生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①引导学生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三个内角的和。
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把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测量有误差,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剪拼法。
1.组织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3.课件演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折拼法。
1.引导学生结合剪拼法尝试折拼法。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课件演示折拼法。
(一)1.(1)说出每个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①90°;60°;30°。
②90°;45°;45°。
(2)独立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
(3)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
2.(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猜测:一种是内角和可能是180°,另一种是内角和一定是180°。
(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
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听老师讲解,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小组内拼合。在拼合过程中要注意:顶点重合,三个角拼合。
2.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
(三)1.动手折一折、拼一拼。
2.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再次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算一算。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3.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后面画“√”。
(1)90°;20°;70°。 ( )
(2)100°;50°;50°。( )
(3)70°;70°;70°。( )
(4)80°;70°;30°。( )
4.猜一猜。
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20°,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5.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请你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中∠1的度数。
(1)∠2=58° ∠3=48°
(2)∠2=∠3=70°
(3)∠1=∠2=∠3
三、巩固练习。(16分钟)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A.90° B.180° C.360°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则第三个角( )。
A.也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无法确定
小组合作,选一选,明确答案。
1.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讨论,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无法确定。
6.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2=30°,不计算,你知道∠1的度数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