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白杨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白杨教学反思 篇1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
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重视了学生的读,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还有不足的是,课前如果让学生先查阅一下有关边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让同学了解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到了建设者们开发西部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课文时,学习感悟作者借白杨特点喻边疆建设者难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会更深一些。
白杨教学反思 篇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另外,我还利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3、白杨
借物 喻人
外形: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征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小孩子
白杨教学反思 篇3
要说曾经教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我想说说曾经一次教《白杨礼赞》,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阅读,逐段的讲解,从句到段,层层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关注了,感觉课堂满满的,学生的笔记应该是记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里,我该教的都教了。现在想想,觉得好笑,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吧。有时候语文的教学不是“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会很偷懒:1、除了读还是读;2、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礼赞)礼赞是怎样的一种赞?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给这样高度的赞扬?那是怎样的`白杨?仅是在赞白杨吗?这是在言怎样的一份情,表怎么样一份意?这是怎么样手法呢?”通过围绕一个“赞”字来串讲全文,用时15分钟,多余的时间,再读课文,再读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情感等。3、赏读背诵你喜欢的句子。也许这样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护的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解放老师吧。
白杨教学反思 篇4
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
(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这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情地歌颂他们。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作者一喟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围绕“神”来写“形”,作者从三个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美呈现。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文章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即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文章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至此,学生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止是
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陈毅同志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用到了象征,小学课文《井冈翠竹》也用到了象征,象征是散文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法。
结束语
古人云“教学相长焉”,说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名篇,所学到的方法多多;写反思,所悟出的启示多多。古人又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学”与“思”要互相结合。我坚信,“教”、“学”、“思”三者结合,一定能使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角度。我,在路上。
白杨教学反思 篇5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的介绍,通篇没有出现一个类似“建设者”的字眼,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是在写边疆建设者,无不流露出对那些抛弃大城市优越生活,义无反顾奔赴荒凉之地开垦者的赞美。远离那个特定的年代的现在孩子能理解这些吗?能透过这些文字的表面去挖掘其潜藏的内涵吗?为了让孩子们不是硬生生的把“托物言志”等相关字眼写下来,在课堂上便紧紧抓住白杨和爸爸等人生活的共同环境不放。白杨的生长环境文中都有交代,孩子们也能很快就能概括出“荒凉、气候恶劣、不毛之地、人迹罕至”等特点,再根据文中相关词语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白杨树生命力强、不惧灾害等品质。在此基础上,再把话题引到爸爸及其同事身上,他们和白杨有着相同的生存环境,自然也就和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白杨教学反思 篇6
《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对白杨的特点和父亲表白的心愿这一难点,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学生是否能体会得出来,于是课堂上我创造一切机会尽量让学生去读,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如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话来领会,在这部分,我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分小组讨论,当学生还有些困难的时候,再次来朗读这段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白杨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又如父亲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愿这一段中,我先跟学生一起分部分朗读,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在初步感知后,我让学生又讨论白杨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处,从中进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
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在学完这一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