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2025/10/22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

英语阅读是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刚接触这门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是很浓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要想学好这门语言,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所以有许多学习者往往会觉得记忆单词很困难,甚至有部分人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么随着课程的改革,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呢?通过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自己的教学,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会首先教会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简单的日常实际用语,刚学英语时,每个学生都会感到好玩,都想尽量多说点英语,每个学生想说英语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际用语,然后尽快地教会学生,这样能很大的激发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谢谢你。生日快乐。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际用语。

学习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样才能产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内心中充满自信心,他们会感觉到原来学习英语也没有什么困难,自己一定能把这门语言学好。

充分利用小组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词汇量丰富了,学会便会感觉到学习英语就不困难了。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大,要求学习者记忆的内容太多。通常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读,然后同学们跟读,一连读了许多遍,然后让学生去背,其实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学生经过不断地机械地记忆,才能背上几个单词,有点甚至还不会读,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没了兴趣,但是如果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法,就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了。在小组的帮助下,会读的帮助不会读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词汇。

多创造展示的机会,在课本中有许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到班级前面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英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一旦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对英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通过平时的仔细观察,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放法保持学生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其实学习英语和语文意义昂,他们都是语言学习,语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所以英语也要让学生大声朗读,甚至比语文还要加强朗读。平时还要及时地复习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的快,忘记的也很快,如果缺少复习这个重要环节,就无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那么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这个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语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英语的阅读,吸取更大的启发,使它用到教学中去。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2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老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己,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能力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这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特别喜欢古文,他的风采我们已在校园晨会上一睹为快,他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国学》教材的上下册32篇文言文和32首诗,已经读完郭校长送他的《后汉书》,而且他已经能写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给老师及同学写传记了,其中已经写了28个同学和3位老师,在传记中,他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没有雷同,没有编造,没有抄袭,完全原汁原味儿。自从喜欢上《国学》这本书开始,一个有点木纳、从不善于主动表达的他,让所有的老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何钰杰,他有着自己美丽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喜欢上《国学》的那一刻,就是何钰杰思维觉醒的成长历程,而郭校长就是帮助何钰杰思维觉醒的那个关键人。在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许还会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这样的若干个孩子,但此时的我已学会不再生气愤怒,因为我有了学习目标,我要像何不凡妈妈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像郭校长一样拥有一双慧眼努力地呼唤孩子思维的觉醒。

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开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兴趣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只是领域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对任何孩子放弃希望!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3

1.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由令人头疼的学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他的成长经历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呀,阅读能启迪人的心灵,但对于给后进生阅读的指导是我教育教学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无非是:花时间与后进生磨,然而多数时间是双方两败俱伤。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这是给我努力方向的钥匙,我要想办法让书籍成为我的学生的精神食粮,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无意中,我在网上看了一段对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视频访谈,他说:我们每天的吃饭、刷牙、洗脸需不需要毅力?不,这是习惯。我读书、写日记就像每天吃饭、刷牙、洗脸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现在忽视了读书,忽视这习惯的养成,等于现在放弃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也等于现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机会。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以及再发挥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4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5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推荐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一样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虽然,我们达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们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奋。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三年级的体育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应是我们发奋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方法在这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说到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这就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我觉得要想成为真正的教学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别人好的东西就应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会为孩子的求学之旅铺一条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6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苦家庭,兄弟四人都是教师。19xx年,年仅17岁的他踏上了光荣的教育之路。卫国战争期间,他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被法西斯匪徒残暴的杀害,他也在浴血奋战中负了重伤,伤愈后,仍从事教育工作。19xx年,他当上乌克兰巴普雷什中学的校长,这一当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逝世。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一、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知识

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条就是“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籍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带领我们走出平庸、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每天读书,那些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们思想的江河,读经典的书就如同是在与大师面对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困难。

二、教会学生学习

我们所带的班级中往往有很多后进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他们也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老师可以针对性地挑选一些内容丰富而有生动活泼的书籍,让这些后进生得到思维上的锻炼。但是,阅读不是死记硬背,应该是有理解的阅读,有理解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

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阅读似乎越来越成了一种奢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才有工夫去阅读书籍,才有工夫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一些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相反“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阅读不仅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而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表面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往往在经过大量主动阅读后“死的知识”也会变活,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简单。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