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论语》有感

2025/10/2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论语》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 篇1

最近在读《论语》。前几天读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绝对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今年还未过完寒假,由于学校有事,需要提前赶回去,临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别不好,妈妈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为耳朵后边长了一个血管瘤,还没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来,她就帮我收拾着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装进包里的东西又都拿出来。好不容易能出发了,她又非要到车站送我,唉,我当时有种晕了的感觉,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经光荣的成为人民教师好几年了啊,这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了,还不笑死我啊。拧不过她,只好让她一起跟着,在路上我也没怎么理她,到了车站,一看排了那么长的队,心里的火相当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时候,妈妈拿着一张票来了,原来她朋友在那卖票啊,走了个小后门。这时我才有点高兴她跟了来。上了车,她扒在车门口嘱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生活,注意身体……全车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赶着让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车还没开,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她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袋子,递给我说:“这个时间回去就别做午饭了,给你买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点,就睡午觉吧。注意身体,保持快乐,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着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的泪掉下来了,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不管长多大,我都是她疼爱的女儿。

记得大学刚入学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学校,办完了所有的手续,然后去宿舍给我把被褥全都晒好、铺好,就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虽然也舍不得他们走,但还是假装坚强的劝他们快走,出门送他们上车的时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红了,他匆匆的拉开车门,也没敢看我就上车了。我当时以为爸爸怕我留他,不让他走,所以才没敢看我,后来司机小刘叔叔告诉我,爸爸一上车就掉泪了,跟妈妈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冷血动物的,可就从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对我的爱有多么深,只不过父爱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觉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尤其是现在的娇生惯养的孩子们,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读《论语》有感 篇2

从去年的八月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背完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这里面全是圣人孔子平常讲的评论。被他的弟子们编成一本叫《论语》的书。

《论语》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但这本书与别的书不同,别的书都是连贯性的,这一本书每一条就是一章,而且很零散,篇章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孔子的话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说的。

这书里面大部分写孝道,伦理纲常。或是学习。和君子应该做些什么?这里都有还有一些有趣的辩论故事,比如呢,他怎么机智劝说鲁哀公的。

这书里面有许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句话都有一些不易懂的话,比如孔子说的父母唯疾之忧。这句话,乍一看来。有点儿牛头不对马嘴,因为孟武伯问孝,可是他却说父母艺兴为子女担忧。但稍一体会,就发现圣人和平常人不一样,他的意思是儿女孝顺父母,父母想孩子的健康。这里体现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亲情啊。

这一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也要像圣人说的一样,有那么的高洁的品质和品德,从古至今世间万物,沧海桑田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人性亘古不变。

孔子说的话真是让我获益匪浅,虽然我背的很慢。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以后还要慢慢消化,深入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 篇3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应该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所能给了孩子一切,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温故而知新”听起来很简单,孔子为什么说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呢?其实细想一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过《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学习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样掰一个丢一个,就得经常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做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们每天学习一个汉字,掌握一个英语单词,每月读一本有益的书,这样做并不困难,如果能长期坚持,不忘旧知,学习新知,几十年后必然博学多才。这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的教育主张,也符合当前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读《论语》有感 篇4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

背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来帮你。”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没弄下来,反倒把握自己给弄得头晕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下来了。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吗?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妈妈一定会原谅我,并告诉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样,妈妈原谅了我。

以后,我要每天反省两次,这样,我就会更优秀。

读《论语》有感 篇5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