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呐喊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呐喊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呐喊有感 篇1
阅读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它就像是一盏明灯,无声无息地照亮你。我爱阅读!
最近我看了一本《呐喊红宝石》。在一个了无生气的小城,有一栋摇摇欲坠的孤儿院,院中有一对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哥哥比较安静,爱做白日梦,妹妹比较暴躁,喜欢顶嘴。孤儿院的崔先去和崔太太喜欢定规则,厨房规则、楼梯规则、户外规则,不守规则就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兄妹俩不知在布满蜘蛛网的地下室的反省角耗过多少时间,他们铲马粪、拔杂草、刷锅洗碗、擦地板……
当我看到这时,有些感慨,我们现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而他们干家务,干农活,还要被惩罚,多么鲜明的对比呀!兄妹俩也曾多次被领养,有的人觉得自己充满爱心;有的人就是为了省下雇工的钱,狠心地压榨这两孩子。可是都不久就气呼呼地“退货”了。长期以往,兄妹俩失去了对大人的信赖,梦想着逃出这犹如监牢的地方。
直到遇见了一对老夫妇谛乐和赛蕊,兄妹俩跟着他们来到了呐喊红宝石,老人细心地照顾他们的生活,包容他们的坏脾气,原谅他们犯的错误。从而让愤世嫉俗的佛罗里达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让爱做白日梦的达拉斯学会了面对现实。
可怜的兄妹俩终于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真为他们高兴。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幸福很简单,就是正确的教导,耐心的陪伴。对于已经拥有幸福的我们,更要好好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读呐喊有感 篇2
《呐喊·自序》中的“曲笔”是何意?婉曲、委婉的笔法也。即在原想直说的地方绕个弯子,用鲁迅的话说便是“吞吞吐吐”、半遮半露,表面上看是为了使小说的内涵和主旨不致变得悲观到底,故在一片灰暗的夜空中涂抹几点星光,在无边荒凉的沙漠上点缀几株苍白的小花,给人些许温暖和希望,实际上作者是将浅薄天真的希望也置于了怀疑的冷酷刀刃下,从而把小说情境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实质的悲观进一步推向极致,甚而达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如在《药》中夏瑜的坟上,作者“凭空添上了一个花环”,似乎是暗示了革命同志的隐秘存在,给人以鼓舞。但作者马上以一幕夏四奶奶祈求夏瑜的冤魂显灵却遭到无情失败的灰色场景,将刚浮起的一点亮色毫不犹豫地抹掉了。那个花环,连根也没有,多么像一个幻象,其本身就是革命者柔弱无助命运的象征,到底能给读者带来多少勇气与鼓舞呢?再比如《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本来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孩子身上的,但她却在无情的病魔和无耻的何小仙的共谋之下死于阳光中的午后,“那改变明天的力量已被今天改变”(穆旦诗句)单四嫂子即使能梦到小宝又有什么用呢?“暗夜为想变成明天仍在寂静里奔波”,但人财两空的单四嫂子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等待她的会是什么又能是什么?“毕竟,明天又是另一天”(《飘》中斯嘉丽语),作者并没有抹煞希望,但也自有他的“确信”,至少是自有他的怀疑。他怀疑革命这副“药”的疗效,质疑那光明美好的“明天”是否存在是否会到来(直至《明天》的结尾,“明天”仍没有到来),他甚至怀疑自己的几声“呐喊”是否真的有意义,是否不过也是一副无用的药,或者希望的幻象。在1931年的一首名叫《题〈呐喊〉》的小诗里他写道:“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读呐喊有感 篇3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鲁迅先生深得此法,选材大部分多是身边的小事,来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地疗救的,是人的“病态”的灵魂。物质和身体的健康掩盖不了精神的贫瘠,因此他自从留日归来后就决定弃医从文。
从整体上来讲,《呐喊》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广大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糟糕。虽然此时已经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但是并没有彻底的粉碎封建专制体制,广大贫苦大众仍旧是民不聊生,生活在水生火热中。
从每篇作品来看,《呐喊》中的作品每篇都是意义深刻。《阿Q正传》是《呐喊》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孔乙己》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主人翁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鲁迅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语言,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近现代文学读后感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
时至今日,人吃人的现象早已不见,但仍留有思想余孽。所以我们仍要时刻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摒弃工作和生活中的陋习,勇于开展自我精神文明建设!做一个文明人!
读呐喊有感 篇4
在鲁迅作品中, 《呐喊》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呐喊》中,我认为《孔乙己》和《药》二文写的是比较幽默,诙谐和带有讽刺性的。
《孔乙己》此文开端十分仔细的将酒店描述了一番,之后才开始描述孔乙己此人,一个穿着似乎十多年没有洗过的长衫的书生。虽然说是一介落魄的书生,但他却是一个十分孤傲清高又爱说谎的人,有这么几句: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你还被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文中将孔乙己写的是笑料百出,由于孔乙己是一个爱说谎的穷书生,为了生计最后偷到了丁举人家里,被人打折了腿。当他再次来到酒店时,他仍然像以前那样让人温一碗酒,不过他这次的声音极其低,掌柜见了仍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而孔乙己这次有一些不太好意思。当掌柜问他:“孔乙己 ,你又偷了人家东西吗。”孔乙己仍像以前那样撒谎道:“不要取笑,跌断的。”他喝完酒,又一点一点狼狈地用手走了。但是这次他付钱的动作又与上次不一样,第一次是这样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这一次是这样的: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说明孔乙己已十分的穷困潦倒和可怜。
而《药》一文却与《孔乙己》截然不同,它讲述了一家为了小栓治病去用很多钱换来蘸有人血的馒头可是到最后由于小栓父母的愚昧无知小栓还是去世了,直到最后小栓父母还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只是十分伤心的在小栓墓前哭泣。而在扫墓时小栓的妈妈还遇见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来扫墓的夏瑜妈妈。
作者利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人物夏瑜来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文章中有个句段是“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 鲁迅先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反映当时社会对文化的轻视和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对旧时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视。从这两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耐与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的绝望。
读呐喊有感 篇5
鲁迅文章被挪出课本这个话题,套用时下的话说已经“out”了。风风火火的讨论,也就死撑了几天,然后,就被互联网上数以亿计的信息淹没了,连头都没有再浮出水面一下,就沉到底了。我为了这条不知道谁发出的新闻,从柜子里重新翻出《呐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变暗,雷声与大雨一起泼下来。
年轻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好读一读鲁迅,是遗憾的。如果没有被那种满含着深情与痛苦的情感感动过,没有被那种浸满了愤怒与哀伤的笔触震惊过,少年的那种种悲天悯人、那种种桀骜不驯、那种种愤世嫉俗又怎么会找到存放的地方,找到深沉却又凌厉的共鸣?
去年看到《摩托车日记》,看到切格瓦拉迎着太阳与灰尘,在南美洲的大地上奔驰,我想起了一个台湾作家的话,年轻的时候不相信理想,那就不是真的年轻过。我好后悔,在我还充满棱角的时候,错过了切格瓦拉,也就错过了那个可以变得更好的机会。
重读鲁迅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摩托车日记》,想起了片中的切格瓦拉,因为怀揣着理想与世界,闪闪发光。鲁迅不是切格瓦拉,鲁迅从来没有真的“干革命”,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韧性”地在斗争。好多人拿“韧性”做文章,认为机缘巧合之下,甚至是别有用心之下,鲁迅才成为今天的鲁迅。那是不公平的,因为说出这些话的人,没有读过鲁迅,或者说,没有在年轻时读过鲁迅。他们不懂得千斤巨石之下,默默生长,最终破土而出,击碎巨石的那粒种子的力量。
在那个时代,鲁迅没有走在时代之前,不像切格瓦拉,超出了那个时代,甚至超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他站在时代往前走的瞭望台上,看到前面的惊涛骇浪,也看到后面的风起云涌,可是他没有看到,海的另一边,那个彼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切格瓦拉也说不出来真正的彼岸是什么样子的,他只知道那里鲜花盛开、阳光温暖,于是,他按照自己的规划开始雕琢这个世界,一点也不肯妥协,一次次打碎自己的作品,一次次抛弃自己的作品,只为了那个模糊却有着致命诱惑的彼岸。鲁迅好像安分守己一些,既然不知道,他也没有用力去想,他把所有的力气花在了当下,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国民是什么状态,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时代,是什么禁锢了国民,他用手术刀割开那个时代,将所有的脏器血淋淋地拿给大家看。
将鲁迅的文章放到课本里,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基于鲁迅本身,而不是他的文字。在我们这个时代,回过头去看鲁迅,那些要把世界撕碎、要把自己点燃的文字似乎不那么合乎时宜了,血淋淋、赤裸裸,充满着人性深处最低层的东西。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那个时代急于剔除的东西还遗留在每一个国人的血脉里,恐怕再经过百年仍旧无法摆脱。可是,时代确实过去了,无论怎样纠缠不清,还是过去了。剩下这些文字,乍一看,突兀得让人胆战心惊。
也许,把鲁迅挪出课本是好事,至少传递出了一个信号,那个龇牙咧嘴、让人握紧拳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少了课本的强制性阅读,现在的孩子们又有几个会去读鲁迅呢?在这个以高考作为学习最大动力的时代,太少人会去细想,从课本中剔除,其实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将失去好好认识鲁迅的机会。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尝一尝人性的酸涩与辛辣,摸一摸属于人性深处的沸腾与冰凉,长大了,面对自己与人生,就会少一点茫然,多一些执着与操守。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看一看那个社会的浮光掠影,闻一闻那个社会的味道,长大后,面对其实没有太多变化的社会,就会少一点愤怒,多一些从容与冷静。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分享一点亘古不变的真理与错误,跳脱一些时代固有的偏执与激进,长大了,面对这个仍旧喧嚣的时代,就会少一点失望,多一些坚持与力量。
如果能借助鲁迅看到一点那些终极问题的轮廓,或多或少,哪怕仅仅是惊鸿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