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的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第一册的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册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教学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1、分小组模拟比赛。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八、回顾总结。
第一册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第一册的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乘车 p45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
(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
(2)集体讨论、反馈。
第一册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五位置与顺序
第一册的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 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用数位意识。
3、 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由搭积木来体会加减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
教学准备:每组20块规则积木,碰碰车的给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抓问题,重技能形成。
教学步骤:
一、 由境生疑,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它方法,让学生尽情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_块或拿走_块 。
1、 你在玩积木时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在初次玩时学生是地目的的,生活的.搬造,有问题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再放_块 多 +
拿走_块 少 -
2、 根据发现,自己再玩积木。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认识的巩固,但对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己知的再逞现,而其中的对手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二、 由疑得技,获得计算能力
1、14+5=_ 17-6=_
你怎么算的?
有了两次合作机会,这次有学生思考更能有独特见解。
例:(1)14+5=19
再拔5颗
(2)14+5=19
(3)14+5=19
1个十,4个一,+5个一=1个十,9个一=19
2、比一比谁算得快。
19-7 13+5 16-3 15+3 14+4
12+6 5+13 16-4 15+4 17-5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6至8个/分钟。
3、游戏:碰碰车(小组内活动)
a、 每小组选其中一组进行游戏。
b、 每小组各组成员写一数字再组成游戏。(这次游戏由于自写数字会出现两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加减,可由小组研究获得,也可老师告知。)
三、 实践应用,实现课内外延伸
1、 今天小技巧:
今天的计算,只和个位有关,和十位无关。
自编加减20道,看看符合这节课要求。
要求:(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加减时不进位,不退位。
(3)可在小组中评价,通过。
2、 课内作业p71
其中第3道题既是顺序的训练 ,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仔细写作业的习惯,应自主完成再集中反馈。
3、 课外作业
制作计算卡
1、2、3后是0-9
是各数加减两张
课后评析
第一册的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跳绳 p34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