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醉翁亭记》教案

2025/10/2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醉翁亭记》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习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习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习

布置习题:

练习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醉翁亭记》教案 篇2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醉翁亭记》教案 篇6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习,疏通大意。

根据预习,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习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