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学问、风尘仆仆、纳闷”等词语。
2、能力:通过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
3、情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经过,初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结合孔子生平图片及配乐《破阵》,配合教师导入语,介绍孔子,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其人,并初步激发起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战火频仍、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为了百姓安居、天下大同,他周游列国,不惜累累若丧家之犬;他创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的言行著录成书,一部《论语》彪炳古今;他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至今被供奉在孔庙大成殿。今天,他涉水而来,跨越那汤汤沂水,缓缓向我们走来。你知道他是谁了吗?(孔子)
孔子何以如此伟大?学习了今天的课文,你也许会得到些启示。让我们齐读课题《孔子拜师》。请伸出你的食指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其间指导“拜”字写法)
二、出示生字生词,检查学生预习
1、出示生词,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纠正读音
(师:生词是我们认识生字的翅膀,卸下翅膀,单独的生字你还认识吗?)
2、出示生字,男女竞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好。一遍正序,一遍打乱顺序,看男女生谁读得整齐,快速,准确。
3、同桌互相帮助,彻底解决生字词。
(师:请同桌两人互相指读课后生字,同桌不会的生字,你来帮帮他。)
4、疑义相与析
(师:快速浏览课文,还有哪些生词你不明白呢?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先说,说完后,视情况解决“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四字词语,并借机讲解理解词义的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法、拆字组词法、寻求近义词法等。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最后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
3、细读课文,概括大意
(师:请你学着他们的样子再读一读课文,读完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梳理文脉
(师:请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孔子拜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经过按照“先…然后…最后…”的顺序来说。))
五、魅力汉字
(师:悠悠五千年文化,汉字一脉相传承。汉字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字。从古至今,绵延未绝。今天,我们就结合本节课的几个生字,探一探汉字的前世今生……)(配乐《墨香》)
1、“尘”字
讲解“尘”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
2、“止”字
讲解“止”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
3、书写汉字
(师:请你怀着敬畏之心在生字本上认真书写这两个汉字,写完后同桌互评,写得不满意就再写一遍。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哦!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
六、故事时间
(师:大家已经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作为奖励,老师给大家讲另一个孔子拜师的小故事。)
(配乐《金陵子》)
作为拓展,配乐讲述《孔子拜项槖为师》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课外阅读,组合文本)
七、余韵绕梁
(师:课文的最后说道: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下节课,我们再深入文本,细细品味吧。)(为第二课时做铺垫)
八、作业布置
1、摘抄3~4句论语。
2、小组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有时走累了,就;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观看图片,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介绍:正因为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人们为他修建孔庙,塑了孔子的行教像。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举行祭拜孔子活动,日本为孔子设立孔庙。美国还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2、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3、带着敬重、佩服我们再来讲讲孔子拜师的故事。*齐读全文。
4、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孔子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谈谈孔子其他方面的品行以及老子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警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教学流程:
一、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这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二、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题。提示:“子”在那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二》、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
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三、走进课文,以悟促读。
《一》体悟词句,蓄势蕴情。
1、自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圈圈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然后仔细体会,从这些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3、指导学生紧扣这些重点词来进行朗读,(最好加点竞赛朗读)。
《二》自读自悟,感受人物精神。
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来朗读,效果十分明显。此刻就根据这个经验来自学2、3自然段。
1、学生读、圈、思。
2、检查自读效果,完成屏幕填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最后到了洛阳。从此,孔子每一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整个词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等)
6、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两句话,畅谈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7、同学们,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来读好这句话。
8、男女生竞赛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此刻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三》、对话朗读,丰满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情绪。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主角朗读。
《四》、笔谈收获,达成内化。
读到那里,你是否对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齐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板书:
孔子-老子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谁?干什么?
3、选择学习:你们是想先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呢?还是想先学课文,从课文了解孔子的为人呢?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不要重复人家的发言。)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听出哪些字词的读音跟你平时的朗读是不一样的,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2)(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姓”、“名”、“字”。)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1、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初说印象,不必求全求对,引导学生找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明。)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句子。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的句子,关键词语用红色表示。
(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这句话中,你认识到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行?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好学“的品质。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你是从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孔子的品格的?
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听音乐想象,孔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样想的呢?(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也许他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摔倒了,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再次带着敬仰的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话。(结合插图进行教学)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5)“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感悟品行:虚心求教
4、小结学习方法和孔子的品行。
五、生字指导:(学生认为有困难的字,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分笔画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五、课外实践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6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了解他吗?介绍孔子。
二、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1. 自由读课文。
2. 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检查预习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合作学习
1. 读课文。
2. 思考、交流:人们崇敬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 评价。
五、小组汇报
1. 指名小组汇报。
2. 相机指点,随课文理解词语。
3. 指名读书。
4. 归纳解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六、谈谈读书后的感受
七、读课后选做题
1. 读。
2. 交流意思。
3. 说说你在课外收集的孔子名言。
4. 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的知识。
八、综合性学习
1. 本课引起兴趣,布置活动内容。
2. 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讨论计划。
九、生字教学
1. 抽读词卡。
2. 扩词训练。
3. 指点书写。
4. 学生练习。
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中了解孔子作为一代名师为什么受人尊崇,让学生运用多种读法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很好的引领,学生自由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