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枣核》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枣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 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 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 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 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 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 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教学设计 篇2
《枣核》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枣核》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嫣红(yān)、倘若(tǎng)、山坳(ào)、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离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学生读课文。
2、老师示范。
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
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
关键词句。
“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或句子?
学生交流
参考:《静夜思》
《乡愁》
五、小结本文,归纳总结
本文结构精巧,表现在用“枣核”作为文章的线索。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此外,作者以小写大,通过几颗小小枣核,表达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完成《一课一练》。
2、搜集游子思乡爱国的名句。
《枣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枣核》教学设计 篇5
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 (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枣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折、涨”两个多音字的用法。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完成练习册一、二题。
2、强调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在“骨折、折断”中读zhé。“涨”在“涨红了脸”中读zhàng;在“涨潮、水涨船高”中读zhǎng。
特别强调:“核”也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ú”,多用于口语。
二、整体感知——读薄
孩子们,课文中的“枣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换一种说法,本课写的是一个名字叫“枣核”的孩子,那么请你用“枣核+特点或主要事迹”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
预设:“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他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三、回顾复述方法复述故事——读厚
1、回顾复述概念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课程标准显示:一二年级看图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
那么什么是详细复述?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详细复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允许对句式进行调整,可以将长句子变短;复杂句子变简单;改变句子顺序等。
2、回顾学过课文的复述方法
总体回顾发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页也不会遗漏。
(1)时间变化的顺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事物发展的顺序
方帽子—圆帽子—各种各样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点转换的顺序
家里——道路——树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变化的顺序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的画》;
(5)事物变化的顺序
小毛虫——茧——蝴蝶《小毛虫》。
3、小组合作找到复述顺序
温馨提醒:重点复述枣核聪明的内容。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复述。
预设:
方法1: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复述:村子——县衙们——村子——大堂;
方法2:填写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复述;
方法3:记住关键的词句,复述故事。
四、制定评价标准——读清
复述评价标准,明确复述要点:
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不遗漏、内容前后连贯。
达到以上三条即满足按号加分,少达到一条减分一半,
只达到一条不能得分。
五、读写联动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关于枣核后来的故事。
六、自主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复述《主题阅读》书133页《两难徐文长》。
2、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办法应付这两个难题?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