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角度
品读——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二、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语文,认识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
2.作者简介。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3.学生朗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4.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介绍文字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至“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介绍天空、地下的自然现象,并引领读者破译了它们。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层(从“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至“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总写“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从“所有的星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说来”至“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介绍天空中的“文字”。
第三层(从“连我脚底下的土地”至“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介绍地上的“文字”。
第三部分(从“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至文末)说明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连贯、自然,文章思路非常明晰。
5.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 ②举例子
6.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三、品读训练实施过程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
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
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
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
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小结。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
淫 雨 铁 砧 漂 砾 毒 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
内容丰富 文笔流畅 深入浅出 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主要内容:
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
总——分——总 结构清晰 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
打比方 分类别 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 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生存手册》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并向同学介绍大自然中的知识。
3、情感目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
1、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编成了自然现象的谚语,帮助我们认识充满奥妙的大自然。
2、请看几条谚语,(出示谚语)齐读,有不理解的吗?我们讨论一下。
3、这些自然现象的谚语生动有趣,有人把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我们借助课文,逐个解决它们。
三、讨论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有两个“文字”,分别是指什么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为“天书”和“地书”,我们给这两本书编个目录。(出示书目,补充板书)
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给大家做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吗?自由选择一种,认真准备,精彩解说。
3、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请教……)
四、拓展知识。
1、老师这里有几幅大自然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从图上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图片资料)
五、总结延伸。
1、请大家欣赏我们五彩斑斓、奥秘无穷的大自然,其中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阅读呢!(出示自然风光图片)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任务。
请大家从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用“剪贴本”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下周一交,我们将根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抄写认真、装饰美观等标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紧张)有一点。(微笑)、(平稳)、(高兴)。你是我的知音。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高兴)很高兴见到你们!真不简单,六(2)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
3、伊林简介)
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即: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生认真读书。
2、师: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书上做了记号,写了感受。听说,你们昨天预习得可认真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铁砧、星座、罗盘、一绺、汪洋、预兆)
(1)检查读音(2)交流了解意思(3)师小结:学得认真,预习得也很好。
三、精读课文,读懂文本
要求: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你喜欢的段落,这回读,可不能光用嘴读,要用脑读,要用心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明白大自然的文字蕴含了多少学问和知识。
1、学生试读。
2、交流讨论。
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师提醒:我们在边读课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辨别方向的小熊星座,指看北极星,相机板书: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的是什么呢?(星)师:前几页全是关于“星”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预兆雷雨的砧状云。相机板书,预兆气象(根据学生要求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云”的,(教师多媒体板书)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石灰石、理解“------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有碎贝壳造成的,大家知道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指导理解“沧海变桑田”相机板书:了解历史沧桑。(教师多媒体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石灰石”的。
3、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老师还可以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1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真不容易,其实,我们明天从书本上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预兆气象
了解历史沧桑。
造福人类
观察寻找请教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5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师谈话:(师微笑)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
生1:微笑
生2:高兴
师:真聪明!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
生3:高兴!
师:很好!同学们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师: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同时出示)
师:大家一起读课《大自然的文字》。
生4:(齐读)大自然的文字。
3、师: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你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伊林(媒体出示伊林简介)
4、师:读了《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5: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
生6:这文字指什么?
生7: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即: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
生8:到大自然中去寻找。
生9: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文,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生认真读书。
2、师: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书上做了记号,写了感受。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词语:熊猫、耸立、铁砧、星座、罗盘、、汪洋、预兆)
(1)检查读音
(指名读)生10:熊猫、耸立、铁砧、星座、罗盘、、汪洋、预兆
生11:读错了一个字,“铁砧”的“砧”是前鼻音。“zhēn”
继续指名读。
(2)交流理解的意思
(3)师小结:学得认真,预习得也很好。
3、整篇文章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生12:(云、星星、石灰石、花岗石)
师:还介绍了什么?
生13:(了解大自然的方法)
三、师指导写字。
熊、耸、兆
四、作业。(课件出示)
1、熟读课文,做完堂上练习基础部分;
2、查阅有关大自然文字的资料。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知识铺垫
读民谚,理解句意。
思考:人民群众的智慧从何而来?
二、导入课题
1、板书“文字”。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揭示课题: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3、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二、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耸”的写法。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会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知识迁移: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3段,请同学们回答。明确:观察、读书、请教。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怎样才能学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3、解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