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詹天佑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1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铜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就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透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五、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资料。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就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资料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资料”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资料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好处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资料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让学生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资料及情感融为一体,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透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能够帮忙教师在劳动中获行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好处。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2
一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六年级下册把本课编进“科学精神”的主题单元的主体课文,所以教学本文仅仅抓住詹天佑的爱国热情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他的杰出才能和科学精神。在教学本课时,我能抓住一条“主线”,落实一个情感,突出两个重点,落实三维目标。
抓住一条“主线”。语文教学主线一定要清晰。怎样确定阅读的主线呢?一般来说,文章的主线,就是教学的主线。《詹天佑》一课,主要通过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的所说、所做、所想,来表现詹天佑高度的爱国热情及杰出才能,这就是文章的主线,整个阅读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杰出”和“爱国”,从课始的接受任务,品读课文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尾的总结延伸,环环都紧扣主题。
落实一个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把情感点落实到整个阅读过程中,使本课情感点的`落实水到渠成。比如:课始的接受任务,初步感受爱国热情,理解三段话体会爱国热情,理解三项工程体验杰出才能。也就是全课始终围绕情感点引领学生阅读,学了课文,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情怀领悟得很透彻,深刻。
突出两个重点:
(1)准确定重点。任何一节课都要做到重点突出,不能平均分配力量。而做到重点突出的关键是准确确定重点,怎么确定教学重点呢?一般来说能突出文章主线的关键语句就是文章的重点。在《詹天佑》一课中,詹天佑的所思、所说、所想是文章的关键,所以,我能重点处理了三段话,来表现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一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二是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三是抓第五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佑高度的爱国热情。
(2)合理使用重点。要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要用好重点,而不紧紧是阅读理解,使用重点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比如写詹天佑工作的两段话采用的方法是在阅读中理解,训练学生朗读的三个层次:既通过轻、重、快、慢表达意思;走进人物表达情感,走进情境深化情感。对三项工程的理解,采用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画示意图,讲示意图,通过对话解疑、释疑,使学生经历了阅读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试了通过画图辅助理解的阅读方法,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落实三维目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阅读理解,而是通过阅读理解,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阅读教学必须落实三维目标。从这节课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落实得扎实、到位。
1、从知识和技能来看,吉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比如教学中朗读的三个层次:
(1)通过语速的轻、重、快、慢表达意思;
(2)走进角色表达情感;
(3)走进情境表达情感。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明确,扎实有效,学生学有所得。另外,在这节课上,注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且通过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提倡个性表达,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
2、从过程和方法来看,老师把阅读的过程给了学生,比如在阅读中体验了朗读的三个层次,再如通过画示意图,讲示意图,让学生理解了三个工程的设计特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阅读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同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形式,落实了新课程。
3、在这节课上,老师把情感体验穿插于阅读的全过程,通过读、说、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及杰出才能,这样的情感训练水到渠成,毫不牵强。
反思这一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第4自然段品读的时间花得较多,导致前松后紧,而且后面“拓展延伸”的环节没有讲,显得就文教文,学生的读写结合不能很好地体现。
2、总觉得牵的成份太多。虽然有时候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牵不能背离规律而强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3、要加强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如讲解“开凿方法”这一部分时,学生在画“示意图”可以用“故意示错法”,因为如果没有进行精密的计算,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可能出现错位,从而影响工程的进展。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的话,体会他的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5、课外知识的添加是不是少了点,教师是为学生打开一道学习知识的大门,这里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没有提示学生课后学习的方向,好象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是否显得苍白了一些?
应该引领学生深入阅读,以一篇带多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外可以布置了如下的作业:阅读《詹天佑》一书;参观詹天佑纪念馆;查阅詹天佑一生事迹材料;朗读《詹天佑》剧情简介等。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3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在我的介绍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画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多种形式的读法。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又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精髓之处,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4
成功之处:
在课上,我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不足之处: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但读的遍数和时间还不是很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改进措施:
在交流收集资料时,过于放松,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还是一知半解。分析文章时因为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不多,在学习之初,学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随时要补充相关的资料,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感悟,又耽误了一些时间。以后我还有做到离学生生活时代远的课文让学生自行了解相关内容,教师补充全相关资料。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5
我在教小学课文《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6
问题设计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还是一节课的灵魂。问题设计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艺术,是评价一节课优与劣、成功与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问题设计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问题设计必须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
问题设计必须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教材精华的结晶。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设计起问题来才能目的明确、得心应手。
拿《詹天佑》一文来说,问题设计前,教师必须搞清楚本课在本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课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的思路怎样,目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教学,在基础知识、能力、思想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要学到些什么;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教师要采用怎样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师要怎样来优化课堂结构、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等内容。教师只有对上述内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读厚又读薄,梳理好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了,才具备了驾驭教材的能力,才为问题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为问题设计扫清了障碍,正如诸葛亮借东风在万事俱备时一样。
二、问题设计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
问题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问题设计要把握文章重点,体现明确的训练目标。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只有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可测性,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单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讲读课文,它与本单元的训练项目“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有重要的联系。教学时,要凭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事情发生的年代和当时当地的环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对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设计就要把握这一重点,明确这一目标。
我在讲解本课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筑京张铁路前、后(a、勘测线路b、开凿隧道c、设计线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结合有关的词句,说说理由。)问题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就是为本文训练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学生看到这一问题,自然会联想当时当地的情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阴挠、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工具落后、在勘测路线时地势又险峻、气候又恶劣、在开凿隧道时又要过很多高山(居庸关山势那么高岩层那么厚、八达岭隧道又是那么长);在设计线路时,青龙桥附近的坡度又特别大等。尽管当时当地的困难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一丝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测线路;采用了不同的凿进方法;设计了巧妙的“人”字形线路。)并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设计的问题,教师教的目的明确,学生学的也明白。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考、讲出学生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有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心及杰出的才干会深深地铭刻在每位学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一定要“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读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可以对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彻;写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可以使文章表达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问题设计要少而精
讲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现一系列的过碎的没有意义的问题。能设计一个问题解决的,决不设计两上问题。否则,会把学生的脑袋提问大了,提问胀了,提问麻木了。最后,可能搞得连老师都会觉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难把握文章的重点,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学文章重点段落(2—6)小节(本文共7节)时,只设计了上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学生就以此为线索,读书、勾划、讨论,对文章进行梳理。学生学得挺带劲,自然本文的教学目的就能达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选择的三个典型事例a.b.c.是平行关系。教师在出示问题时,可以对它进行特殊处理(如用双面胶带纸把写着“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的纸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叠在一起),讲课时一个一个地出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a,而后b,c,可以自学。
四、问题设计要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
在教师“教”学生“学”这一双边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链条,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的问题,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产生“二合一”的共振效应。
还以上述问题来说,“结合有关语句,说说理由”不就是学法的指导吗?通过学习,学生就会明白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去思考;写文章时,更要主动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声有色。还有对“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定作特点传授的过程,不也正是学法指导的过程吗?五、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语文教学要体现“传授学法→逻辑思维→渗透德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问题设计自然为其服务。上述问题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总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问题设计才能算得上一个好的问题,才真的不失为一节课的灵魂。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