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 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0-31“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利息、本金、利率等概念的含义。
2、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淘气和笑笑到银行去,想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但他们对储蓄知识不了解,想向大家请教一下。你能把昨天到做的小调查向大家汇报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到银行去调查年利率,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可能出现:
生1:我知道储蓄分活期和定期两种。在定期存款方式中,又可以分为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两大类。
结合学生所说,师板书:(储蓄的种类:零存整取、整存整取)
生2:我调查到定期一年的利率是2.52%,定期二年的利率是3.06%,定期三年的利率是3.06%,定期四年的利率是3.69%,定期五年的利率是4.14%.....生汇报后,师(投影展示)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一年
2.52
二年
2.70
三年
3.06
四年
3.69
五年
4.14
生3:我调查到存款要交利息税,但教育储蓄不用交税。
生4:把钱存入银行,取出来时还有一些利息。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知识。存款的.种类和时间不同,利率也是不相同的。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么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淘气和笑笑决定把自己的300元压岁钱在银行整存整取,笑笑打算存一年期,淘气打算存三年期。他们的存款到期时有多少利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理解本金、利息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把你们探讨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利息是把钱存入银行后,取出时多出的部分就是利息。比如2xxxx年存入银行200元,到2xxxx年就会得到200元多一些,多出的钱就是利息。
2、计算利息。
师:淘气和笑笑的压岁钱到期时能有多少利息?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小组合作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3、学生计算,小组汇报
存一年:存三年:
300×2.52%×1300×3.69%×3
=7.56(元)=33.21(元)
4、反馈总结:
师提问:(以存一年为例),在这里300元表示什么?2.52%呢?1又表示什么?
学生逐步回答后,老师继续追问:7.56又表示什么?
师强调:300元就是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板:本金)
2.25%是年利率(板:年利率)
一年是期限(板:时间)
5、介绍利息税的有关常识。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你能算一算淘气和笑笑应交多少利息税吗?
先让学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7.56×20%=1.51(元)33.21×20%≈6.64(元)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52%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4.14%,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皇帝内经》中说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对于你们小孩子来说,要多运动才能长高个,那么春天还是一个美容的季节,爱美的女士们在这个季节要注重皮肤护理,多做面膜多补水。春天还是一个开始减肥的最佳季节,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衣服,美美的。和老师聊天长知识吧?老师希望你们像我一样,多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一、课前导入
昨天毕老师问我,夏天马上到了,有没有一种快速减肥的方法?于是我给毕老师介绍了一款素食减肥营养饼。这素食减肥营养饼,胖子吃了能变瘦,瘦子吃了能变壮,于是我给办公室几个老师限量赠送四张饼,并制定了饮食计划。孙老师每天吃2张,白老师每天吃1张,毕老师每天吃半张,袁老师每天吃四分之一张,听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
生1:谁每天吃最少?(这都知道了)
生2:他们能吃几天?(太棒了)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整数除以分数
1.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完成学习单上第一部分内容。
指名读学习指南。(附:学习指南)
1、独立思考:
(1)分一分:把分饼的过程 用算式记录下来。 (2)想一想:结合分饼的过程,总结算法。
2、合作交流: 与组员分享自己的想法。
师:明白学习指南的要求了吗?现在开始。(学生完成,教师巡视抽取样本)
(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时间3分钟。学生小组讨论时间2分50秒。)
2.组织汇报:
师:请你结合分饼过程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字的意义。
生1: 第一个算式:4 ÷ 2 = 2,4表示4张饼,每天吃2张,2表示能吃2天。
第二个算式:4 ÷ 1 = 4,4表示4张饼,每天吃1张,4表示能吃4天。
第三个算式:4 ÷ = 4×2=8张饼,每天吃这张饼的二分之一,每张饼分两份,一张饼吃两天,4乘2,表示吃8天。
第四个算式:4 ÷ = 4×4=16张饼,每天吃这张饼的四分之一,每张饼分四份,一张饼吃四天,4乘4,表示吃16天。
师:你说的太棒了,我还想请你再说一说,算式中4乘2和4乘4中的2和4在图中表示什么?
生:2表示每张饼分成2份,一张饼吃2天,4张饼可以吃8天,4表示4分之一的倒数,代表一张饼吃4天,4乘4等于16天。
师:太棒了,给她点掌声。这个同学解释了2遍,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听懂。
这两个算式是整数除以分数,通过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一个乘这个数的倒数。
师: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我们用整数除以分数代表更准确些。
观察这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他们每人都有四张饼
师:这是从表象上看,我们可以算式更深层次去分析。前两道题是整数除以整数的`除法算式,后两道是整数除以分数的除法算式,他们都是求4里面有几个除数。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算式和分数除法算式意义有什么关系?
生:是不是可以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
师:no,我是说意义上,前两个和后两个算式都是在求4里面有几个除数,也就是说整数除法意义和分数除法意义有什么关系?就两个字。
生:相同
师:有什么不同点?
生:以1为分界线,1往上,商比被除数小,1的话,商和被除数相等,1往下,商比被除数大。
师:说的不错,但是就以这两个题,其实我们在找不同点的时候,可以从计算方法上去分析。前两道整数除以整数除法你是怎么计算的,后两道整数除以分数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整数除以整数直接除,整数除以分数把分数变成它的倒数。
师:说的特别好,掌声送给他。奖励20分当家币。
(二)探究分数除以分数
1.演算法验证
师:刚才我们结合分饼的过程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那么这种方法针对分数除以分数也同样适用吗?我们来看这道题,(÷)谁会算?
生:÷,我打算把变成倒数,用乘,3和9约分,4和8约分,最后等于。
师:你是利用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来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但是这只是一个猜测,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大家想,我如果我们用刚才简单的分饼初级操作来验证力不从心。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叫做演算法。演算法是你经过深入学习数学常用到的一种方法。根据知识的新旧承接,利用旧知识迁移、转化,算出结果,要想用演算法验证整数除以分数同样适用于分数除以分数需要用到哪些旧知识?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对,你怎么这么聪明!你怎么想到的?
生:两个数互为倒数,相乘是1,乘等于1,所以除以,用乘。
师:还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提示:分数除法就要用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a÷b=b分之a,b不等于0
师:太棒了,商不变的性质用文字说明一下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不为0的数,商不变。字母表达式里的C表示什么(相同的倍数)
师:还有除数的性质
知识链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b分之a= a÷b,b不等于0
2.商不变的性质: a÷b
=(a×c)÷(b×c)
=(a÷c)÷(b÷c) 【c≠0】
3.除法性质的扩展应用:a÷b÷c = a÷(b×c) a÷(b×c)= a÷b÷c
a÷(b÷c)= a÷b×c
生:A除以B除以C等于A除以B乘C的积
师:还有除法性质的逆运算,还有性质扩展。
请同学们利用这些知识链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上的第二部分内容
老师巡视,抽取样本(独立完成时间:1分25秒。小组合作时间:3分钟)
师:同学们想出验证方法
生1:根据商不变性质验证 (附:验证方法)
师:说的特别好,为什么。没想打到你们验证出来,我在备课时想到一种验证方法,谁看懂老师的方法?结合每一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分数与除法关系及除法性质应用 这些步骤要为了说明什么?
生: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这个数乘另一个数倒数
(三)探究分数除法法则
师:整数除以分数对分数除以分数同样适用。昨天和孟老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今天学习分数除以分数,其实这些都是分数除法,所以算法及算理是相同。用一句话总结分数除法算法法则、
生: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倒数
师:计算分数除法转换为分数乘法计算
虽然我们只有一节课的缘分,但是你从我这里学习的不是有限的知识,而是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习惯。我有一个习惯,把数学文字用哪个字母表达出来。现在请同学们用字母表达式表达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生:a÷ b=a×。
师:对b做说明
生:b不等于0
师:我们接下来进行一场实战演习。指名读学习指南。老师巡视
(学生完成时间:3分钟10秒 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
师:出示学生样本,请学生讲一讲填表过程
生:根据除数特征填表,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
师:解释一下字母表达式。
存在疑问:1.只能用ABC表示吗?(任意)
2.字母只能代表分数吗 (分数,小数,整数)
师:计算分数除法注意什么?
生:除以一个数要变成乘这个数的倒数。
师:总结:变-不-变(除号变乘号 除数不变不 除数变倒数变)
这有一道题,说思路
总结:小数,分数在一起,解决策略是什么?
生:小数变分数
三、课堂总结:不管计算加减乘除,先同意数的形式,再计算。
你们不仅凭自己收获数学知识,还掌握数学方法思想解决策略。同学们你们太棒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79页-80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和画法,并能依据所给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直条。
(2)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统计图的作用和用途,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讨论,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对条形统计图全面的分析。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思想。
2、通过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教学重点:对条形统计图的分析。
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彩色水彩笔,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十月份我们南京举办了一场体育盛会,是什么?
2、那一支代表队获得了第一名?高兴吗?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关于十运会奖牌榜的资料。
3、这是一张什么图?观察,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这些直条一样长吗?为什么不一样长?
5、像这样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我们以前也学习过统计表,统计表能看出来吗?那我们为什么还把它绘制成统计图呢?这也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板书:清楚看出数量的多少。)
7、既然条形统计图这么清楚,想自己画吗?我们就来根据统计表来画统计图。表中告诉我们什么?(出示统计表)
二、自学课本,教学画法。
1、(回到金牌统计图)让我们仔细地来看一看,要绘制哪些部分?(标题、日期、(表头),介绍横轴、纵轴、介绍单位长度、直条)
2、刚才我们想到了很多部分,是不是随便先画哪部分都行?怎样有步骤地画出统计图呢?书上给我们介绍画统计图的步骤,看书七十九页。
3、质疑,有什么不明白的?
4、第一步怎么做?
5、板书:步骤:1、画横轴、纵轴。(根据图纸的大小是什么意思?怎样画垂直呢?用直角三角板画垂直非常方便。)
6、下面呢?板书:2、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绘几个直条?宽度要怎么样?用并拢手指、分开手指那种好?为什么要有间隔呀?这样更美观。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横轴画出的部分平均分成9份,写下各队的名称。演示)
7、好了,第三步?3、确定单位长度。(看那个数据呢?(最大的)标出的最大数据应该要比11……?单位长度表示多少呢?(单位长度从2、3均比较合适。说清楚单位长度是多少,要画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表述的意思。)
8、老师的想法和**相同,将单位长度确定为2,那么需要画几格呢?(6格)依次标出0、2……,还要注意:在纵轴的右上方写上:单位:枚。
9、第四步:画直条、标数据。下面可以画直条了,江苏队胜9场,9画在哪里?(8-10之间)在江苏上方对齐9画出一条横线,再画出一个直条,北京队的.就画好了,仔细观察,直条和横轴有什么位置关系?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好之后要表上数据9。
10、你会画了吗?自己动手完成发下来的条形统计图。
11、展示: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教师演示:垂直、对齐单位长度看画的是否准确。第五步:写名称、日期。)
12、仔细来看一看我们的劳动成果,从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13、这么多同学想说呀,好吧,请你们同坐位两个同学先互相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谁愿意来说?你们真会分析,那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三、应用与发展。
1、紧张激烈的十运会才结束,我们又要准备……,2005年11月11日我们正式向全球发布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你们喜欢它们吗?我们在课前已经统计了我们五一班同学喜爱的福娃,并制成了统计表。(演示)
2、你能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吗?你觉得他们绘制得怎么样?
3、从统计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大家这么喜欢福娃,看来大家都非常重视奥运会。老师这里有一份第25届到第28届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统计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还想到了什么?
5、除了条形统计图,你还知道有哪些统计图?
6、书上也给我们介绍了一种统计图——方块图,(看书)你看懂了吗?看懂什么?
7、比较方块图和条形统计图,你觉得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多少呢?
8、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条形统计图?(欣赏:时间不多可以省略。)
四、课堂小结。
1、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它了吗?学会了什么?
2、我们会画统计图,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统计图获得了很多知识。正如一位有名的数学家泰利斯所说:在數學的天地裡,重要的不是知道什麼,而是如何知道。孩子们,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感受,去发现,去探索,你就能从数学中得到无穷的知识,无穷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利用统计与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学生熟悉的实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现实生活模型。其试验方法本身是一个统计活动,而估计方法的理论依据则是概率问题。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回顾概率的获得方法及其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的重点是方案的获得和模型的实验,难点是方案的获得,关键是模型的建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该班是根据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业成绩、兴趣特长以及性格特征平行分班组成的一个班级。有58名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智力水平一般,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意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偏差学习吃力。由于学校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加之乡村周边水库及池塘密布,学生接触养鱼的机会众多,应该说如何估计一个池塘的鱼的数目对于当地学生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本课题中也能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教学中拟实行小组合作交流并适时营造组间竞争氛围,因人而异,分层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力求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问题:要想知道一个鱼缸里有几条鱼,只要数一数就可以了。现在我镇天龙湾百亩鱼塘的李老板想知道他的池塘里大约有多少条鱼,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办法。
(关键词:大约,由学生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生1:捞上来清点。
师:你这是一种思路,但还是不准确。我看干脆抽干里面的水逐一清点。
生2:这样做不现实,鱼会死掉;再说老板的目的只是估计,不必这样费事。
……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怎样估计?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熟悉的实验。
【二】模型探究
问题1:一个口袋里装有8颗黑棋,32颗白棋,任意摸出1颗,摸到黑棋的概率有多大?若任意摸出10颗,你能推断这10颗中可能有几颗黑棋吗?为什么?
(教师演示后,学生顺利作答。)
问题2:一个装有若干围棋子的口袋里,只知道有8颗黑棋,那么有没有办法估计口袋里的白棋数?
(关键条件:其中已知有8颗黑棋,其余均为白棋。学生分组准备好实验器具。)
师提示:根据规则,棋子不能全部摸出来数,也就是说,棋子可以摸一颗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演示)。
(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交流。)
生(陈诚):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颗棋子,记下颜色后放回,多摸几次后,以黑白次数比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官双艺):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记下黑白数目比后放回,以黑白数目比来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师:两个组的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陈诚同学说的是用摸黑摸白的频数比来估计全体,而官双艺同学说的是从部分看全体,即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分析来估计全体。为了鼓励他们,我们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两种方案,分别称为“陈诚法”和“官双艺法”,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用这两种方法试验试验?
生:(跃跃欲试) 师:那好,动起来。
在每个小组的口袋里放入8颗黑棋和若干颗白棋,分组利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两个方案的实验,并分发给每个小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投影展示两个表格):
(说明:1.各个小组均发放32颗白棋,这一点由教师控制,不让学生知道其数目,也不允许各
个小组事先清点。2.各个小组在同一时间内先后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同时,依据表格1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0次,依据表格2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次,每次取出棋子总数统一为10颗。这样,一方面平衡了各小组的实验时间及进度,又不失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教者把握整个教学节奏,避免课堂局面的失控;另一方面在活动的组织上分组的同时又分两个方案并行,又不失学生探索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双向比较与评价,即纵向上的两种实验方案的对比和横向上各小组实验情况的对比,实现了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辩证统一。)
由此得到的估计结果是:_________
(说明:教师深入各个小组,观察并参与他们的实验,注意学生在每次实验前是否将口袋里的棋子和匀、每次实验后是否将棋子放回、记录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以便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实验交流:
1、打开口袋,数数口袋中白棋的颗数。
2、各组汇报两种方案的实验结果,比较同组的两种方案哪个更准确;比较同一方案各组实验的结果哪个更准确。
3、师问:为了提高实验估计结果的可信度,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生1:增加实验的次数。
师:很好,有敏锐的直觉,增加实验的次数,也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那么如果不再继续重复实验,就现有的实验结果,大家还有其他的改进办法吗?
生2:将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之后再作估计。
师:非一般的思维,请问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生2:因为汇总各组的'实验数据,相当于增加了实验的次数。
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都明白了吗?
师: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带上记录表上台,分两组将各组的两种方案的数据分别汇总;然后再估算一下。
(投影展示:两种实验的全班汇总结果。)
4、大家还能根据刚才的实验谈谈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吗?
生:……(众说纷纭)
师:大家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概括一下:
1.如果试验次数足够多,第一种方法结果比较准确,但实践中人们不能无限度地重复实验,故其实际意义不大。
2.第二种方法当总数较小时,其精确度可能较差,但对于许多总数较大的实际问题,此法方便可行。
【三】变式探究
问题:刚才实验中的棋子是有黑有白,现在如果一个口袋里只有若干白棋,又该如何估计口袋里的棋子数呢?谈谈你的看法。
生1:另外找几颗黑棋放入口袋就可以了。
师:非常棒的转化,再为难一下大家,假如找不到黑棋子,又该怎么办?
生2:将口袋中的几颗棋子染成黑色。
师:好主意,事实上也就是给其中几颗棋子做上了标记。
(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变通。)
【四】解释应用
问题1:如果我们把口袋想象成池塘,那么围棋子可当作什么呢?(培养建模意识)
生:池塘里的鱼。
师:多有意思的想象啊,大家认同这种想象吗?
生:(纷纷点头)
师:这样看来,棋子问题与鱼的问题似乎有相似之处,解决了棋子问题,鱼的问题也就不远了。
问题2:现在你能为鱼塘的李老板设计一种估计池塘中鱼的总数的方案吗?
生1: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捞出一条鱼,观察是否有记号后放回,经过多次重复后,以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例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生2: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 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从中随机捕捞若干条鱼,并以其中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师:两个同学都动了脑筋,大家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从动手操作的角度来看,那种思路更为简便易行?
(说明:在完成了实验且解决了口袋中全是白棋的估计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该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步回到本节课的主题——如何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学生课堂上口述方法,要求其课后书写详细方案,作为成长记录保存在档案袋中。)
【五】拓展应用
问题1:你能进一步设计一个方案,估算出鱼塘中鱼的产量吗?
问题2:往一个装了很多黑球的袋子里放入10个白球,每次倒出5个,记下所倒出的白球的数目,再把它们放回去,共倒了120次,倒出白球共180个,袋子里原有黑球约多少个?
问题3:宜都、红花两地对开的公共汽车共有黄色、绿色两种外观颜色,其中绿色外观的有10辆,张先生经常乘座公共汽车从红花前往宜都出差办事,他能用合适的办法估计宜都、红花两地对开的公共汽车总数吗?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交流,师不作过多评价,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悬念与空间。)
【六】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和疑问?利用今天的方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生1:一个家庭一年要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生2: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锦鸡?
生3:一次抽奖活动中的中奖率有多大?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旨是希望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情景与话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自已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三:
1.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在问题的设计中,让学生首先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现实场景——池塘里有多少鱼?从而看到有价值的数学,促使其用数学观点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为生动活泼,学生也在这种生动的问题情景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2.设计动态平衡的活动方案,是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基础。
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考虑的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盲动和简单的图热闹。基于此,活动给了学生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白棋数目,相同的样本容量,相同的实验次数,相同的实验时间),这有效地协调了各组活动的进度,避免了课堂节奏的失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到达的终点却可能是不同的(不同小组的不同结果,不同方案的不同精确度,不同方案的不同可行度,不同成员的不同收获)。
3.组织实力相当的活动小组,是激励学生协作竞争的基础。
对于活动的分组,注意了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发挥了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同的人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操作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估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又不失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持续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对话及交流。另一方面激发了组间成员相互竞争的意识,每个成员服务于自己的小团队,如果自己获得了成功,会感觉到为自己的小集体争了光,如果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上佳表现,自己也为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而感到无尚光荣。
总之,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追求和探讨这种动的氛围和动态平衡,使得学生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就一定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下的课程改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