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狐假虎威》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篇1
《狐假虎威》是一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教学中我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体现以“趣”引路的语文课堂,以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读、合作表演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让课堂洋溢情趣、生趣,并充满活力。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乐学的效果最佳,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亲其师而近其道”讲的是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努力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狐假虎威》的教学设计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点燃激情。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除了课前的精心备课,课堂上的稳定发挥,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配合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孩子们是否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中去。那么首先就是要点燃孩子们学习的激情、求知的激情,而老师的情绪无疑是孩子们的一针“强心剂”。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会用我的语言、神态、动作最大限度的去点燃孩子们的激情。
二、注重朗读训练 。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对于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读书训练。所以,在课堂上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读,并且明确提出读书要求,眼到、手到、心到。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了课文意思后,必须把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感悟。
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所以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是学生准确把握“主人公”内心变化的关键所在。如写狐狸被老虎逮住后“眼珠子骨碌一转”,马上想出一个坏点子,并且“扯着嗓子”发出反问等等一些动作,显示了狐狸的狡猾。再如“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情态都让人感到它们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四、形象、生动的板书设计:
老师的引,学生的读、感悟、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往往是一节课上大家很关注的一些方面,除此以外,我认为,板书的设计也同样值得关注。低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非常的直观,因此,在板书上也一定要有直观的,引起学生兴趣的“亮点”,所以在课前我准备了卡通动物的图像,声、情、画并茂,孩子们甚是喜欢。
五、心与心的阅读评价。
在课堂上,学生读完书后我们都要进行简单的评价,或老师评价,或学生评价,其实在平时我们更注重的是孩子们评价的语言是否真实、到位,但很多时候,评完了也就算了,这样不痛不痒的评价或许对于读书的孩子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所以,在这节课上再让学生评价读书的时候,我都会让他们互相注视对方的眼睛,“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我相信,眼神的交流加上真诚的评价,孩子的内心会真正的受到震动。读书的同学感受到了真诚的意见或赞扬,评价的学生更是会珍视每一次自己的评价语言。
六、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1、读与思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默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边读边想:第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习7-8自然段时,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出描写狐狸、老虎不同神态、动作的词语。
2、读与演相结合。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教学7-8自然段中,设计了学生表演课文片断的环节,学生把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笨,百兽由纳闷到吓跑表演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这也就反映出学生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除此以外,这节课也有值得我深思的地方。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你想对狐狸和老虎分别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或老虎呢?在上课以前,我其实想过孩子们有可能回答的答案,希望孩子除了能说出狐假虎威的本意(不能借助别人强大的力量欺负弱小者),更希望孩子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学习狐狸的聪明和机灵。正是由于自己的这种预设,所以当有孩子说出要学习狐狸聪明时我就草草地对孩子们的理解进行了总结。
其实,问题的答案还会有很多,因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朗读,肯定会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哈姆雷特。”我相信,如果,我能更大胆的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生成的精彩会有更多,智慧的火花也将会更加的绚丽多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地注意课堂上的生成,珍视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大胆地,畅快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篇2
一、注重朗读训练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读书训练。我在初读时,就提出读书要求,眼到、手到、心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理解了课文意思后,必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理解词语形式多样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除了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还应动一动。我在教学第一段时,我安排学生演一演,师当“旁白”,找了两个学生当“演员”,其余学生当“导演”,在较有兴趣的.导与演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意思,还激发其想象力,如身临其境,激起读书兴趣。
三、重视语言积累运用
通过熟读,复述课文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注意进行转换迁移的练习,使消极词汇不断地转换为积极词汇。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狐假虎威意为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再深入分析狐狸的心理行为,发现狐狸其实聪明又机智。在遇到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不妨也做一回聪明的狐狸。教学反思《《狐假虎威》教学反思》一文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篇3
听完湛校长对我本节课的点评和指导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自己目前的能力与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多思考,多反思。除此之外,从湛校长的点评中,我还学到了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学情。如在导入环节,我以“同学们对狐狸和老虎有什么印象”这个问题导入,由于课前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是根据本课内容来回答,大都回答狐狸很狡猾,老虎较愚蠢。这种印象其实是我们人为的赋予它们的印象,跟这些动物的实际情况不符。如果学生由此对狐狸和老虎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深究一点的话就是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错误的影响,这是极不应该的`。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慎重。
2、注意细节和方法。在教学生读生字这个环节,我应该再仔细一些,多想想一些组词是否符合学情,以免出现学生都不会读某个字的情况。应该把所有的字词都注上音。在教多音字这个环节,应该结合词意来帮助学生区分字的读音,而不是只单纯的教读音。在写字方面,我应该多观察字的细节,做到每一笔都写到位,给学生做正确的示范。同时,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利用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等方法,让学生把字写到位。
3、在教学课文环节,理清思路,找准重点。针对每一部分内容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切勿杂论的提问问题。如本节课的重点可放在狐狸和老虎的对话上。教学这一部分,首先课件出示对话,让学生明白两只动物当时的心理;其次,让学生带着动作来朗读;最后,同桌互读,互演。找学生上台展示。
4、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要自然、多样。有时自己的引导和评价太过于生硬和单调。听了湛校长的对学生的那些引导和评价语,觉得特别的生动和自然。在这一点上我还需要多下功夫。
总之,接下来,继续多思考,多找策略。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篇4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
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狐假虎威”这个词的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读、导、演、评,很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看图说话,实质是一个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语文学习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教学中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体现以“趣”引路的语文课堂,以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读、合作表演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让课堂洋溢情趣、生趣,并充满活力。首先,我在设计教案时比较注重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
以阅读为本位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对课文重要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并整体地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感受、领悟和品味。
其次,在教学当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读书训练。我在初读时,就提出读书要求,眼到、手到、心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理解了课文意思后,必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理解词语形式多样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除了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还应动一动。我在教学第八段时,我安排学生带头饰演一演,找了四位 “小演员”,其余学生当“导演”,在较有兴趣的导演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意思,还激发其想象力,如身临其境,激起读书兴趣。
其实,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早已耳熟能详,对故事的情节我大可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篇5
《狐假虎威》是一则流传了千余年的寓言故事。在课堂上,它被无数次地演绎成这样一个结论: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强权哄骗恫吓人们的现象,勾画了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于是,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成了仗势欺人现象的形象代言人,多少年来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它借老虎的威风干什么?是为了吓跑百兽而满足它的虚荣心?还是别有其他的意图?文本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请注意“寻找食物”这四个字。这个极其普通的文本信息后面隐藏着什么?显而易见,狐狸作为一种食物被老虎捕获,它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难临头,狐狸该怎么做?坐以待毙,还是自我拯救?狐狸面临着无可选择的选择——假虎威以自救!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闪烁着狐狸生存智慧的光辉!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对主人公形象的价值判断,均来自于文本。文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供给教师,其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文本情感思想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平台?教师也面临着一种选择。新课程告诉我,请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篇6
今天听了《狐假虎威》一课。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前,甄老师让孩子们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引导孩子们体会故事中狐狸的狡猾,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是非常有好处的。可见老师注意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读书积累的好习惯。课堂上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也可见一斑。故事导入新课很快就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学习课题中的生字“假”和“威”,分别与熟字进行字形比较,再巩固组词。学习“假”时,学生说出另一个读音,并组词。由此可见,字词的学习扎实有效。
二、环节紧凑、语言精练
教学环节紧凑,教师课堂用语精炼。一节课安排了很多内容:从故事导入、新课、角色表演到小结拓展,以至巩固练习,环环紧扣,紧密衔接。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还是情感态度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三、以读代讲、加强理解
甄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等,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转、扯着嗓子”,让学生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感受到老虎的心理变化。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体会到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疑惑。
四、角色体验、情感升华
在学习到狐狸和老虎走进森林时的情景,甄老师抓住狐狸的表现: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的表现: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师生合作扮演老虎和狐狸的角色,用动作表演代替机械的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狐狸和老虎内心的想法。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读代讲,以演代悟,为学生理解文本打好了基础。学生轻松领悟课文内容。读一读,演一演的环节充满了欢声笑语,不仅加深了孩子们的印象,更是把课堂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课堂上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以及精美的课件都令人印象深刻。听甄老师的课,如同春风化雨,不仅滋润课堂上每个孩子的心田,更对听课的我们起到示范作用。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