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听到这几句歌词,《三国演义》中那英雄辈出的时代、那烽火连天的世界、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从小就看三国,7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从此,书中的内容时时吸引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典故众多,让我真正领会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我最喜欢纵横捭阖的曹操和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曹操是一位的.兼具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参与指挥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官渡之战,曹操以“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展现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也许有人觉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点卑鄙,但是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年代,英雄们四处割据,胜者为王,“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本领。
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令人敬仰。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不但没有决出胜负,终究都走向了灭亡。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以史为鉴,《三国演义》这本书足够让我享用一生。读史让人明智,读诗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让我将三国世界中,继续学习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中有无数个场景,有无数位人物,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一代枭雄曹操——曹孟德。
许多人说曹操是奸雄,依我看其实未必。曹操的确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了汉天子。可东吴、蜀汉他们也想把汉天子接过来,自己挟持汉天子啊。所以曹操不奸,他聪明。因为他挟天子以后,他就成了中央,而蜀汉、东吴就成了地方,地方征中央,从道理上说不通。但当时也不是个讲道理的时代,所以蜀汉、东吴也征曹魏。可道理也很重要,所以他们只成功过几次。
儿时的曹操可谓狡猾狡猾的,因为他贪玩不爱读书,所以他的叔父一看见他胡闹,就跟他的爸爸打小报告。有一次,叔父走过他家花园,曹操便在花园里装着抽风,一脸痛苦的样子,叔父见了立马回去告诉了他爸爸。等到他们赶来时,曹操正坐在那儿看书。
爸爸便问:“你不是抽风了吗?”
他说:“我没有抽风啊,我刚刚一直在这儿看书。”
曹操的爸爸不解地问:“那叔父怎么说,你抽风了呢?”
他回答:“可能是叔父编的吧?”
从此曹操的.爸爸再不相信叔父了。
中年时期,曹操是东奔西战,先是跟着群雄征董卓,大败而归,再征吕布,获得了中原,然后官渡大战,把不可一世的袁绍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收回了中国整个北方。干这些事,曹操花了二十年。
老年时期,五十几岁的曹操又有了小半个荆州,向着东吴开起了连环船,谁知大冬天江上刮起了东风(不是诸葛亮借来的),烧了曹操,他狼狈而归。过了几年,曹操得知刘备得到了蜀地,便立即打败了汉中的张鲁,谁知在他回主城邺城评定议论之时,刘备他又夺去了汉中,还收下了投降的西凉马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曹操爱才如命,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曹操都没有杀他,想得到他。关羽投降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想留住他。只要是人才肯投奔他,他肯定收留,还从不纠结人才的小问题,一向对人才虚心请教。
正因为他有雄心壮志,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所以能成为一代枭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其中我要向大家介绍诸葛亮这个人。
诸葛亮可算是智勇双全,神机妙算,我对他可是无比的佩服。下面我就说说他的故事吧!
第一个是“空城计”的故事。自从诸葛亮失了街亭以后,准备带兵离开西城县。谁知司马懿带了十万兵马,向县城逼近。而这时诸葛亮手下只有两千老弱病残的兵。怎么办呢?诸葛亮想了一条妙计。他挑了几个好兵装成老百姓的样子,在扫大街,城门大开。司马懿的部队来到城门下,看见几个百姓在慢悠悠的扫大街。诸葛亮在城头上,手里拿着鹅毛扇,一付很悠闲的样子。司马懿一看,心中想:“我带着十万兵马诸葛亮都不着急,他肯定有埋伏。”所以司马懿没敢再向前进攻,便退兵了。
第二个是“木牛流马”的故事。在一百二回,长史杨仪报告说:“我们的粮草在剑阁,如果派人马去搬运,很不方便。”诸葛亮笑道:“其实我早想到这一点了,以前所积的'木料,还有在西川买下的大木料,我可以教工匠做木牛流马,牛马不喝水,不进食,搬运粮草非常方便。我已下令制造了,只是还没有造好。”众人听了都非常高兴。造好一千个木牛流马后开始运粮草,非常方便省事。不料被魏军看见了,抢走了五六匹。司马懿派人比葫芦画瓢造了两千只,也开始用于搬运粮草。手下人把情况报于诸葛亮,诸葛亮又教了一个办法。他派兵拦截魏军的运粮兵,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了一下,它们就不会动了。救援的魏兵来了,对木牛流马抬也太不动,运也运不走,一点办法也没有。而诸葛亮又派五百军兵装作天兵天将的样子,把木牛流马的舌头又转了一下,就轻而易举的把它们赶走了。
这两个故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我非常喜欢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讲的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被西晋统一。故事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再次出现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我觉得最厉害的人物是曹操和司马炎。曹操是《三国演义》最有名最有名的奸雄,他除了害人之外什么都不干,他比一般的坏人厉害,他还逼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他,曹操把就去灭蜀国。蜀国灭亡了之后,司马炎就建立了西晋。接着司马炎攻击东吴,他们攻下了东吴之后,孙皓就带领着文武百官,去西晋投降于司马炎了。曹操和司马炎这两个人物,他们厉害不厉害?我觉得他们很厉害,你们呢?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有一次要打仗,但是要用箭。诸葛亮出了个计谋,就在船上面搞了很多个草人,他们就把船行驶到曹营附近。曹营以为那些草人都是真的人,就射了非常多的箭到船上,射到了草人身上。明知故问,如果是人的话早都倒下来死了。接着,有个士兵说:“谢丞相借箭!”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赶紧派船去追击,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很聪明,他比奸雄曹操还聪明,他就是想出草船借箭这个计谋的人。你们知道他有多厉害吗?他比周瑜和刘备,还有吕蒙都要聪明,还比司马炎、邓艾、姜为等等等等人都更有计谋。有一次打仗前,诸葛亮突然病死了,他就叫士兵们去做他的雕像。司马懿准备去攻打他们,看到诸葛亮的雕像后,以为是真的诸葛亮,就吓跑了。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书籍,我喜欢读书,我也读过有趣的书,但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一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之间百年的历史,多数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汉,魏,吴三国之间的争斗最后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
说到《三国》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到最后的‘星落五丈原”。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睿智让刘备取得了很多胜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像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三国》里还有很多,如此讲义气,为兄弟可以两肋插刀的关羽(字云长),为人鲁莽,好酒贪杯但却英勇,张飞(字义德)说了关羽,张飞能差刘备吗?刘备(字玄德)为人仁义,礼贤下士,蜀汉的开国皇帝,但是刘备没了诸葛孔明的帮助恐怕难以立足中原。
《三国》的武将那么多,有没有排名呢?最终我在“有问必答”的百度找到了“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黄许姒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有勇无奈命太悲。“这首三国二四将”源于一首三国的打油诗,出处不详,但在民间广为为流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三国》,我更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国》里的许多故事告诉我们一些生活中的道理,一些做人的道理。像《三国》这样的经典国学,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我又一次合上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已经是我第十次合上。这本书令我百看不厌,深有感触。它是明代罗贯中所著,这是一本概括和熔铸了较长时间封建统治内部斗争的历史巨著。主要描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的黄巾大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在三国演义中,每个人物都各有特点,被罗贯中写的生动传神,因此所有人物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最敬佩的还是诸葛亮——这位大智大贤的化身。他精通三韬六略,天文地理,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可惜才高八斗神机妙算的他,未能统一全国,复兴蜀汉,成就霸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以来,一直都在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为蜀汉的建立工作着奋斗着。刘备死后立下遗言:如若阿斗(刘禅)昏庸无能不值效力就请爱卿(诸葛亮)自己称王。而诸葛亮为那扶不起的“阿斗”贡献到死,让我为之感动。他真的做到了在《出师表》(诸葛亮六出祁山请奏的表章)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尽我全部的精力去工作去奋斗只有在死了以后才停止。诸葛亮死后也没给家里留下遗产,他曾说:“我在成都有十五顷田,八百颗桑树,不再需要什么奖励了,我在军中吃的用的都是国家的',更不需要额外的物资。即使我死了也不能让家里留下钱财否则就对不起国家了。”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才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三国演义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能因小而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书中说刘备因为东吴杀了自己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却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烧的片甲不留。哎!七十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可惜呀!原来蜀国粮草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凤雏。但那一仗后蜀国就一振不起走向了下坡路。
做人做事要能屈能伸,不然刘备就是“榜样”,他为二弟三弟的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做人要小心谨慎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