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篇1
《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以读好每一个人的语言为前提。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言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如“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认真地说”“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了头说”“亲切地说”;还有那些“说”的“亲戚”,如“大叫”“问道”“吃惊地问”;更有六处单一个“说”字,至于语气和神态,自己心领神会便是。于是,教学此课,便抓住不同的“说”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朗读训练。
先是让学生动笔墨读书,在文中用曲线划出各种各样的“说”,然后分组共同试读,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谁读得有声有色,头饰将戴在谁的头上,角色将有谁来扮演”为“诱饵”,激发孩子读的兴趣读的水平。学生读得投入,又如“做游戏”般轻松,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生读,师读,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孩子们“读书多遍也不厌倦”。等由“读的量变”到“读的质变”后,敲定分角色朗读的人选,示范过后,再以小组形式给人人担当角色的机会,让人人过把“读”瘾。此时此刻,课堂的精彩与高潮便水到渠成。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篇2
《小马过河》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主题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尤其是在学校融慧教育理念下,这单元的学习,就至关重要。
这节课我首先用图片激趣导入,然后认读生字词语,进入故事的朗读,又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形式完成对课文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讲故事并评论,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写完生字后还完成了《学习与巩固》基础题目的练习。总之整节课从学情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有趣味,课堂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这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本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课件、图片展示、情景片段表演等多种方式,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指导朗读时,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蕴含的道理。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
但是,本节课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也不够充分,际交流的时间较少,这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以后课前备课要再仔细些把课备透,在教学内容和学情的融合上多下功夫。
石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很用心,把学校的融慧教育理念落实的很好,无论是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学习活动,还是完成课后练习,都是精心设计,步步为营,达到预期的效果。石老师很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课堂上尊重学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力,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在用“马棚、愿意、磨坊”等关键词语时把讲故事的学习支架搭好,让学生讲故事,自己讲,小组比赛读,全班展示讲等,课堂上语文味道浓浓的。写字的时间也充足,写字的目标落实的很扎实。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篇3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老马与小马等几个动物的鲜明形象,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浅显易懂,告诉我们: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疑激趣—品读—表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同时还要注意透过教学渗入德育及安全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设疑激趣、故事引入。
通过问题引起学习兴趣:(1)小马为什么要过河?(2)小马是怎样过河的?遇到了什么困难?他都问了谁?(3)小马过了几次河?它最后过河了吗?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观看《小马过河》故事后,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再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的角色扮演,指导朗读对话,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演中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本文对话很精彩,尤其是对话的'提示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课文中老马、小马、老牛和松鼠4种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由于对话内容不同,说话的语气也富有变化,同时,这4种角色的身形不同,因此,我根据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体型,在班上选了身高较高的同学扮演老牛和老马,一般高的同学扮演小马,较小个的同学扮演松鼠这4种小动物,还让一名同学读旁白部分。
表演时重点指导学生在动物们的对话中领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再根据对话的提示语,体会这些动物们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读好语气,感受到动物们的内心世界,表演时适当加动作表演,展现出生动的画面。
表演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老牛说河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能过河;小松鼠却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不能过河。为什么同样一条河,老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它们是不是有一个在撒谎呢?
经过刚才的角色表演,同学们很快就自己比较出了,扮演老牛的同学长得高,扮演小松鼠的同学长得矮,所以,面对同样的一条河,不同高度的小动物就有了对河深浅的不同看法。所以明白了老牛和小松鼠谁也没撒谎。和老牛对比,小马的高度矮一些;和小松鼠对比,小马就会高很多,所以,河水对于小马来说是不深也不浅。
三、教学中注意做好德育渗透与安全教育。
重点抓住老马对小马说的:“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这两句话,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还渗透了德育和安全教育。通过设疑:“同学们,为什么老马不陪小马一起过河呢?是老马不爱小马吗?”经过刚刚的角色扮演,再结合一年级时学过的课文《自己去吧》一文,学生很快就答道:“因为,老马想锻炼小马,让它学会自己做事,能够自立。”同学们经过讨论体会到:老马教小马的话是有前提的,是老马知道河水是不会对小马造成危险的,所以才让小马自己去试一试。
从而懂得老马让小马学会独立做事,也是老马对小马的爱。由此引伸到父母放手是要我们自己学会独立,虽然在我们独立的路上父母没有在身边,但他们肯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为我们担忧,所以在我们自己学会自立的路上包含父母对我们的深情的爱;另外,根据老马让小马自己去试河水的深浅的故事,我们还要明白不论做什么事做要注意安全:懂得并不是什么事都要试一试,凡事都是要在吸取经验、动脑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去试一试,不可以盲目尝试。
纵观《小马过河》一课的教学,我从问题设疑到故事激趣引入,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中4种动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的形式进行教学,再通过亲身表演,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后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趋向生活化、易于理解;再透过适时渗透的德育与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具有正确的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寓教于情、于趣,使教学收到不错的效果,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篇4
统编版教材设计很精彩,之前也参加过教材培训,但是在教材的把控上面总是觉得不够到位。针对本次测评我设计的这节为时23分钟比较短小的课我作了如下反思:
1、 本节课我定为第三课时,之前已学习了生字词和课文的前半部分,这节课主要学习课文最后第七、八自然段小马返回家与妈妈的沟通和最后自己尝试过河的过程。本课我设计的内容较少,深层次的东西挖掘不够彻底。
2、在课堂气氛层面,还是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够缜密,说明备课还是不够充分。
4、在对学生的`启发上,应更加多一点。
制定改进方案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也就是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亲自去试一试”的道理,这个过程不能生硬,要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2、中间的“用上下列词语讲故事”环节词语设计有点多,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这个环节换成“看图讲故事”难度降低,更利于开展。
3、语言应更生动有趣,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是进入了夏季,把游戏引入本课教学,让瞌睡的同学睡意全无。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篇5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问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在学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五关:生字关、朗读关、辨析关、夸奖关、联系实际关。第一次在自己班里上的时候挺顺的,我就挺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得意。后来由于要开课,我就拿着这个教案到二(1)班去上。
上到辨析关时,我出示了老牛、松鼠、小马的.图片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老牛、松鼠的话说的对不对。我没想到全班都说对,这样一来,我的计划全打乱了。忙乱之中,我只能自己说出结果:他们的话对自己来说是对的,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课后,我静下心来,发现我安排的五关中,这一关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而我为了赶时间,匆匆过去,这实在是一堂失败的课。其实,当时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的答案是老牛和松鼠说的话是对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就会想到老牛和松鼠的话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虽然只是一个环节,可是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
通过这堂课,我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能力。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篇6
《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以读好每一个人的语言为前提。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言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 。于是,教学此课,便抓住不同的“说”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朗读训练。
先是让学生动笔墨读书,在文中用曲线划出各种各样的“说”,然后分组共同试读,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谁读得有声有色,头饰将戴在谁的头上,角色将有谁来扮演”为“诱饵”,激发孩子读的兴趣读的水平。 再以小组形式给人人担当角色的机会,让人人过把“读”瘾。此时此刻,课堂的精彩与高潮便水到渠成。
故事说明的道理则由老马一语道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从字里行间,孩子们轻易而举地悟出了“动脑筋”“去实践”的道理。等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它的体验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其中的“为什么”孩子竟也对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为目的,心里忽然觉得不甘心。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我想:道理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导孩子实践道理。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与小马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暂时的沉没过后,十几个孩子小手高举。孩子们举得例子虽然有点幼稚,甚至牵强附会,但我相信:“死”道理已变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已不需要“妈妈”的指点了。
《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容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好多学生是在跟着老师和别人的看法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