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鲸》教案

2025/10/2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鲸》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鲸》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三、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五、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读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获(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组词:

鲸()肢()滤()肺()

鱼()枝()虑()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鲸是用呼吸的,又因为鲸是,所以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

(2)文章分别以鲸的、、、这几方面具体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鲸的几方面特点。)

《鲸》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掌握说明、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1、说说印象中鲸的特点。

2、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⑴ 书写难字:

腭、哺、滤、肺、矮

⑵ 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按鲸的特点→进化→种类→生活习性把课文分成四段。

4、用连接段意的方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写说明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批注说明方法。

6、讨论:

鲸是怎样进化的?

7、自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8、交流鲸的课外资料,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1、自学生字,指导书写难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自读,理解写作思路。

特点

进化

种类

习惯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指导归纳主要内容。

二、研读第一段,掌握说明方法

1、第一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二、三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四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2、指导读出感情。

三、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

四、课外拓展,交流资料,仿说仿写《鲸的自述》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二、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阅读迁移练习《猫头鹰》。

《鲸》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创作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泥塑的快乐,享受成功的愉悦。

2、通过泥塑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好塑造力。

3、指导幼儿运用搓、团、捏、压等技法塑造面--具。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动物面--具

2、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面--具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多好看的面--具呀!你们喜不喜欢呀?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好不好?

二、展开1、ppt课件:动物面--具

(1)欣赏不同造型的`面--具,引发幼儿做面--具的愿望。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你喜欢哪个面--具?

小结:面--具可爱,各有特色。

(2)你们想不想用面泥制作面--具呢

2、幼儿讨论、交流如何制作面--具提问:

你知道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吗?

3、对范例面--具进行分解、演示,让幼儿了解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引导幼儿学习塑造不同造型的面--具。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用搓、团、捏、压等技法塑造动物,也可将其夸张、变形。

(2)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三、结束作品欣赏展示:引导幼儿介绍、评价自己好同伴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鲸》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打比方、举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一些鲸的图片。

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0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__”,右半边的笔顺是___。

2、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

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说说。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2、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4、小结写作方法: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出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鱼,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

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四至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

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小鱼小虾 吞进 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 咬住 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5、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自习第六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6、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那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1、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2、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鲸》教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活动中及与家长一起参与的社会活动中无不存在需排队或按秩序走的地方,但在实际生活中家长或孩子却没有自觉地遵守规则排队等候,在幼儿园里孩子经常为了当第一而发生争执,造成了许多本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结合这一现象我设计了此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了解到排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活动目标

1.明白排队或按秩序走是解决拥堵的最好办法。

2.知道生活中什么地方应该排队或按秩序走。

3.认识到排队或按秩序走是一种社会规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三、活动准备

1.游戏《鲸口脱险》用的`相关材料:可乐瓶制作的“鲸鱼”若干、红黄蓝三色小球当作小鱼若干。

2.老师收集幼儿在一日常规中出现的各种拥挤的图片并制成幻灯片;老师收集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排队或按秩序走的图片并制成幻灯片。

3.彩笔、纸

四、活动过程

1.幼儿在《海浪》的轻音乐中“游”进教室。

2、课件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看课件《鲸口脱险》的故事。

(2)幼儿猜想故事的结局。

小鱼怎样才能从鲸鱼的鼻孔中逃走呢?

3.游戏《鲸口脱险》请全体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1)幼儿取下事先贴在凳子下面的标有数字的色卡,根据卡片上面的数字找到相对应的可乐瓶。

(2)幼儿找到相对应的可乐瓶后根据手中卡片的颜色选择相对应的小球拉线。

(3)老师喊“一、二、三”幼儿往外拉小球。

4.根据游戏的结果幼儿展开讨论。

(1)为什么小球出不来?

(2)为什么小球出来了?谁先出来的,为什么?

(3)通过讨论让幼儿达成共识:排好队一个一个的走是脱险的最好办法,且排队时我们要让小的。

(4)根据游戏结果续编故事结尾。

5.结合游戏,联系幼儿园一日常规,让幼儿进行讨论。

(1)哪些时候,哪些地方应该排队走?怎么走?

(2)幼儿观察幻灯片并讨论谁对谁错。

6.让幼儿说说平时和家人出去时在什么地方还排过队或按秩序走。老师根据幼儿的表述进行归纳总结并观看幻灯片。

7.制作“排队或按秩序走”的提示牌

(1)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幼儿园内需排队地方的提示牌(主要是幼儿绘画)

(2)幼儿将画好的提示牌贴在幼儿园里相应的地方。

《鲸》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习主动质疑,主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这种庞大的动物是什么?(鲸)

1、出示多媒体,导入:

一天,东海龙王兴致特别高,想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鱼类联欢会,比一比哪一种鱼最聪明,表演的节目最棒,得到名次的给予重奖。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由蟹将军把守的赛场的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想溜进去凑凑热闹,去拿个大奖。当它正准备游进赛场大门时,被蟹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

T:鲸和蟹到底谁说得对?分学习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

T:刚才读课文,你们已经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你们还想了解有关鲸更多的知识吗?(自读自悟。)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3、指名学生为本课设计板书:

T:鲸的特点实在太有趣了,鲸哪方面的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4、学生交流感悟,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鲸的特点:

(如找有关句子朗读、画简笔画、看图辨别须鲸和齿鲸、分角色读等。)

二、质疑释疑

学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来到大海边,亲自面对鲸提问,对于提出的问题,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最棒?

学生边质疑释疑,老师边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

三、分角色扮演,复述鲸的知识

T: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有关鲸的.知识。

2、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别人介绍鲸的特点。

T:先准备两分钟。

指名学生上台讲。

评议。

四、自选作业

1、把鲸某一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

2、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3、上网查找或课外阅读有关鲸或其他海洋生物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