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后感 篇1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文章或表述上的条理不清而被扣上“思维混乱”的帽子。如何避免思维混乱,保持一个理性的正确思考?针对于此,《金字塔原理》介绍了一种处理写作中文笔不清问题的新方法。思考和写作其实是一码事,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金字塔原理》的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手笔,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谆谆善诱,并列举了大量的例子,阐明了一个道理:如何让文章写得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读者顺着引言有兴趣的读下去。其实这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一个“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而这个逻辑正是职业素质养成的最基本体现。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篇主要对金字塔原理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介绍了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构建基本的金字塔结构。目的是使读者理解和运用简单文书的写作技巧。
第二篇介绍了如何深入细致地把握思维的环节,以保证使用的语句能够真实地反映希望表达的思想要点。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突出了强迫自己进行“冷静思维”对明确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第三篇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需要写研究分析报告的'人士,以及需要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结论供决策使用的人士。这一篇介绍了如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用多种框架来组织分析过程,使写作者的思维在实际上进行了预先组织,从而能够更方便地应用金字塔原理。
第四篇介绍了一些演示技巧,能够使作者在以幻灯片等书面形式演示具有金字塔结构的思想时,能让读者或观众感受到金字塔结构的存在。
本书强调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的关键,实际上就是开始写作之前先将自己的思想放入金字塔结构,并根据以上规则进行检验。如果不能符合以上规则,就说明思维尚存在问题,或者思想还没有得到充分完善。
由此可见,思维在写作中是多么重要。真正动笔写,其实就是把自己的逻辑思维,或者说是把思考理解过程写下来。写之前的材料组织和构思才是写作的重头戏。所以在写作之前,应该先动脑好好思考思考。
《金字塔原理》告诉我们,在写作时,要先有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的理由一层一层的展开,人们要想知道结论的理由就要往下看。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或多或少的使用着金字塔原理,只不过我们使用的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引用。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中就提到,在发言或写文章时,将要点归纳成三条是最让人容易记住的。现在看来此论点的出处就是《金字塔原理》中所引用的米勒的“神奇的数字七”中所阐述的:“人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一个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出现需处理项目增加到4—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纳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就写作而言,工作中的各种总结,参加不同会议的发言等都有组织语言的过程,如何使发言精彩,使与会者记住自己的讲话内容,完全在于个人的口才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否清晰,也就是《金字塔原理》所告诉我们的“自上而下”结构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金字塔原理》中“自上而下”的文章结构,告诉我们的是,如何通过对事项的表述,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书面文章要有“金字塔结构”,最顶部就是文章想表达的思想,最底层的就是由句子组成的段落,每个段落只包含一个思想,几个段落形成一个章节,若干个章节就形成一篇文章。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教你怎样处理写作中逻辑不清晰问题的书,能够教会人们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有效与人沟通,如何简明扼要地进行写作。采用金字塔方法,能避免逻辑混乱或不清晰。通过对《金字塔原理》的阅读后,让我学到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让对方更容易的理解自己。其实说和写非常容易,但想把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思想说好和写好并不容易。
其实金字塔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非常多地方都是存在的。并且对锻炼人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如果我们能把这种逻辑思维方式经常的加以练习,那么在写作和语言能力上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本书所讲内容对工作中各种分析、总结、报告说明等的撰写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形成这种逻辑思维我相信对日后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读后感 篇2
西城作协赵晟老师转交个我一本王彬老师新作《旧时明月》。回到家后,我细细地翻阅了一回,受益颇深。王彬老师在研究微观地理上可称得上大家。他是个学者,具有学者孜孜以求的特有性格,哪怕是一些陈年旧事,也要把它梳理的清清楚楚。因此,在欣赏这些美轮美奂的散文同时,也是对历史知识的提升。他是个作家,文笔流畅自如,娓娓道来,犹如品茗着一杯清茶,读后常有余香萦绕的感觉。。
《旧时明月》是部历史教材书,老师从微观地理的视觉角度出发,对古人、旧事进行考证与评判。于是我认识了陆游、白居易、鲁迅、兆惠、蒲松龄、宋江、武则天、秦始皇、宋太祖、陶渊明、袁中道等等知道了绍兴的沈园、浔阳江畔的琵芭亭、河北的翠屏山、山西的法门寺、河南洛阳的庐舍那佛、陕西的秦皇陵、河南洛阳的夹马营、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北京的什刹海、古北口、张家湾等等。我看到这些远逝的人物,看到这些久远的历史。可贵的是王斌老师从客观的角度评析某个人物,而不是沿袭他人的说法。这样一来给读者的感觉是全新的。纵观中国历史界,对前人的评判多数还是处于人云亦云的状况。说到某个历史人物,基本是按照统一的思想观点进行评述,往往给读者以错觉。认为这个人物可能是至高无上,或者是坏的透顶。先生的高明之处是敢于正视人的双重性格、敢于对历史人物重新作出评价。而这些映证出王彬老师的思想个性,实事求是,不依附于他人观点。于是在文章中他敢于对白居易晚年生活评头论足,对国人吹捧的水浒英雄另眼相加。在评价古人的功绩上中国走过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至今还在某些人物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可以不懂得秦始皇、唐太宗、武则天、兆惠可以视而不闻。但在仕途上却一帆风顺。因为他们完全可以不顾及古人的思想、伦理道德、价值取向,连他们身后的一杯薄土也可以放任自流。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历史文化遗存现状如何对他们没有关联。不会因为历史遗迹的破坏,缺损影响仕途的发展。
《兆惠与北顶》介绍了兆惠坟墓的现状。“坟丘早已挖平,只余下一座石碑和两只华表。这一带,过去是麦田。挖掉的坟丘是可以对撒几粒麦种的。华表的左侧有几间破屋,堆满了红与白的垃圾,几个外乡人推车出来。这就不令人叹息。叹息这么一位人物,威风赫赫,身后的环境却如此不堪。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其实,这就是现状。不堪回首的现状。兆惠故居在什刹海打的前井胡同内,仅存下三间老屋。这个院子被居民蚕食得无立脚之地。现在这个院子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把这个院子加以保护,可能与兆惠生前收复新疆有关。假设没有兆惠及其它将士们的浴血奋战,那中国的版图绝非现在的样子。可是怎么一个对祖国有功人员,死后康熙亲自祭奠,被列入旌勇祠。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长期不被人们重视。的确令人费解!
其实何止是兆惠,还有很多、很多。王彬老师是个学者,他没有权贵们的权势,对于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仅仅发出几声感慨。我想在不久的将来,王彬老师的感慨会赢得社会的认同。因为在历史进程中绝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尊重古人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种种贡献。我和一些朋友聊天,对王彬老师的学识渊博存有同感。上百个人物,几十个历史事件,其历史跨度之长、人物情况又相对复杂,足以证明王彬老师深厚的功底。这种功底构成和王斌老师日常的潜心研究是分不开的。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王彬老师不仅仅是翻阅书本,更多的是走向自然,从社会经历中找到种种感受,有感而发,绝不故作呻吟。
记得老师在写《胡同九章》时,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才写出有如此气魄的文章。《胡同九章》也堪称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经典之作。《大屯》记载了老师的执着和敏锐。因为在和夫人散步时也念念不忘自身的职责,而不经意间的发现,又填补了历史的某个空白。老师写到:“发现了这座村庄,也发现了这里的根。如何不喜?况且,在没有预期的北京下,突然撞见,又如何不惊呢?当然,这样交织的情感,关于他人,很可能是轻忽的,对于我与徐,却是真真切切的。这可能同我们研究北京历史地理这行,或者说职业习惯有关”
读后感 篇3
落红满地,落英飞雪。花香犹在,花影曼妙。在这种花瓣飞舞,悠然飘落,缕缕幽香,暗暗侵袭的季节。翻开那本陈旧的书——《城南旧事》,我仿佛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声熟悉的呼唤,亲切温暖又似曾相识。当我在走进那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梦中,恍恍惚惚又朦朦胧胧。
《城南旧事》那优美的文笔,那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书中写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动人心弦,让人身临其境。
书中的主人公——英子。是位善良、聪慧,有着与别人不同想法的女孩子。英子看待事物和人的眼光比较特殊。别人都认为秀贞是疯子,都想远离秀贞。而英子却成了秀贞的第一个朋友。在荒地里遇到了小偷,可当英子知道小偷是为了让弟弟能够上得起学而偷东西,便觉得他不是小偷,只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英子觉得小偷能够如此真挚地爱着自己的家人,爱着自己的弟弟,甚至为了亲人不惜自己犯错误,让自己背上了骂名,一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一个本质不坏的人,只要生活条件能够变好,他肯定能够热心帮助别人的。英子觉得能够不顾自己而去爱别人的人本质上都是善良的、可爱的。所以,当小偷被警察抓走时,英子的心里隐隐流淌的都是悲伤。英子还积极地帮助和爸爸关系特殊的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希望本质不坏的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随着花瓣的片片凋落,一阵冷风吹过,爸爸的生命之花被吹落了。在那些飞落的花瓣中,夕阳下映衬着爸爸的笑容。英子强忍住眼眶里的泪,用坚强告诉自己,爸爸走了,我没有爸爸了,爸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英子知道爸爸回不来了,自己稚嫩的肩膀应该坚强起来了,该扛起这个家了。英子深切地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小孩子了,该为妈妈分担些了。
爸爸走了,英子长大了。英子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住在北京城南的一件件往事总是萦绕在英子的心头,总是吸引着英子不停地去回味、去咀嚼、去追寻。回忆使英子的思绪在飞舞。英子怀念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英子怀念自己童年里遇到的各种人和事,于是英子提笔写下了《城南旧事》,把自己快乐的童年时光记录在这本书里。书中的英子善良单纯,对什么事情都是执著而认真,我喜欢这样开心而善良的英子。书中的故事像二月里和煦的暖风一阵阵涤荡着我的心灵,让我享受到生活中乐趣,让我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当我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的事。我总是会想到英子,想到英子的坚强。
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妈妈教我骑自行车。当时的我开心极了,一个飞步就上了自行车。刚开始我还骑得好好的,可是妈妈一松手,我便连带着自行车摔了个底朝天。一阵委屈、无助、伤心的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心里懊恼极了,委屈和懊恼像两股洪水吞没了我,好像有一股无名火无处发泄。这是自信满满的我遇到的骤然打击。我一面心里埋怨妈妈的`突然放手,一面也沮丧的认为自己太没用了。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了一个人——是英子,想到了英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不放弃,不妥协。英子让我挫折沮丧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给了我启发,给我了教育。是呀!在爸爸去世的时候,失去依靠的英子表现得那么坚强。而我仅仅摔一次难道就对自己放弃了,我不可以因为摔倒就抱怨妈妈没有扶稳吗。于是,我重新飞步上了自行车,我握紧自行车龙头,告诉自己,我可以掌握骑自行车的方法。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不断地鼓励自己。像英子学习,你可以的。我咬紧牙关,心脏砰砰地跳动,可是摔了几次后,我就掌握了骑车的方法,学会了骑自行车。是英子在我最失落,最彷徨时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好的书本就像一个亲密的朋友,不断的在鼓励我,也像一个好的老师不停地劝戒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花在飘落,我的思绪在飞舞。花谢了,明年还会再开,英子在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城南那个纯真的小英子,你是否还在?即使不在了,你在城南的往事永远刻在城南,你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瞧,花瓣上还印着你的笑影……
合上书,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
读后感 篇4
相信大多数人都旅行过。要么山花,或者水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鹏背包十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身影穿梭五湖四海。他追梦无悔,前行无惧,背上的背包背上了,心里的背包却已卸下。其实他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生来就受为名为利之束缚;其实我们跟他相似,心心念念,早前也有浪迹天下的幻想。但小鹏如你我,你我却不如小鹏。
《背包十年》以速写的方式简单记录了作者小鹏十年以来遍游世界各地的经历、感想。或许人人都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基因,读旅游书籍总会让人心潮澎湃、血脉喷张,恨不得马上加入作者进行那精神历练般的旅途,赏花赏酒,观人略物。一切都似乎完美,却也止于似乎。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它只选择长长胶卷中精彩的图片。我们往往乐于忘却生活中还有众多的我们期待以外的东西。比如,你计划去夏威夷旅行,去之前头脑中的景象是阳光、沙滩、海洋,但你忽略了旅途中的疲劳、生活中的繁琐、旅馆饭菜的不合胃口,甚至天热引起的烦躁、水土不服等。而后者恰恰容易掩盖前者给你带来的欢欣。
其实,旅行关键在于改变心境。去到陌生的地方能让你开始关注你平时并不关注的东西,比如房屋(形状、材料、颜色)、人(衣饰、表情、行为)、花草树木等。而这些东西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你是看不到的,如果你开始细心去关注身边、观察周围,又何必要去远方才算是旅行呢?一位年轻的法国贵族军官,因为一场决斗被判禁足42天。军令、屋墙虽然可以禁锢身体的移动,却无法禁止心灵的旅行。他在房间内目之所及,心随之动,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命意义等诸多领域广泛思索,让原本郁闷不堪的禁足,脱胎成一场热闹活泼、多彩轻盈又富哲学探索的随想,《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
我推荐“公车旅行”,花几元钱坐上环游市区的公交车,一路观察窗外的人物,你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惊奇。
相信大多数人都旅行过。要么山花,或者水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鹏背包十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身影穿梭五湖四海。他追梦无悔,前行无惧,背上的背包背上了,心里的背包却已卸下。其实他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生来就受为名为利之束缚;其实我们跟他相似,心心念念,早前也有浪迹天下的幻想。但小鹏如你我,你我却不如小鹏。
《背包十年》以速写的方式简单记录了作者小鹏十年以来遍游世界各地的经历、感想。或许人人都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基因,读旅游书籍总会让人心潮澎湃、血脉喷张,恨不得马上加入作者进行那精神历练般的旅途,赏花赏酒,观人略物。一切都似乎完美,却也止于似乎。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它只选择长长胶卷中精彩的图片。我们往往乐于忘却生活中还有众多的我们期待以外的东西。比如,你计划去夏威夷旅行,去之前头脑中的景象是阳光、沙滩、海洋,但你忽略了旅途中的疲劳、生活中的繁琐、旅馆饭菜的不合胃口,甚至天热引起的烦躁、水土不服等。而后者恰恰容易掩盖前者给你带来的欢欣。
其实,旅行关键在于改变心境。去到陌生的地方能让你开始关注你平时并不关注的东西,比如房屋(形状、材料、颜色)、人(衣饰、表情、行为)、花草树木等。而这些东西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你是看不到的,如果你开始细心去关注身边、观察周围,又何必要去远方才算是旅行呢?一位年轻的法国贵族军官,因为一场决斗被判禁足42天。军令、屋墙虽然可以禁锢身体的移动,却无法禁止心灵的旅行。他在房间内目之所及,心随之动,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命意义等诸多领域广泛思索,让原本郁闷不堪的禁足,脱胎成一场热闹活泼、多彩轻盈又富哲学探索的随想,《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
我推荐“公车旅行”,花几元钱坐上环游市区的公交车,一路观察窗外的人物,你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惊奇。
读后感 篇5
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
《小王子》这本书,最早是在大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的。期末她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读后感,只可惜我当时看到这部书时,只看到开头,就把它归结为一部写给小孩子的童话书,并没有仔细去看,但大部分情节还是能记住。说来惭愧,后来期末的读后感,也是去网上抄的。后来毕业走上社会,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特别是遇到了她以后,虽然我和她没有什么交集,我们只不过像千千万万个人一样,没有任何关系。我开始回忆起小王子中的情节,重新读了这本书,感慨良多。
刚开始读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认为这不过就是写给小孩子的童话书。我去网上买书,大部分人都说是买给小孩子看的。虽然这本书一直是畅销书,但很少有人说真正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们都是正经的大人,很害怕被贴上幼稚的标签,即使他们是真的幼稚。直到有一天,我也成为了像他们一样有着正经工作的大人,每天都奔波在工作和生活两条无尽的旅途上,把买房买车结婚当成人生的头等大事。每天就机械的重复着,我想我是不是活成了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余生不过是机械的模仿着自己前半生。我陷入了无边的迷雾之中,掉进了琐碎的生活。我开始发现,周围都是一群麻木的人。
我们的学校批量生产这样的'大人,把这些幼稚的思想消灭在摇篮里,就像小王子拔掉他的猴面包树,最终把你变成一个优秀的大人。他们扼杀你的想象,把一切头脑都变成同样的苍白空洞。我们的社会追求的是优胜劣汰,人们都太过于浮躁。就像小王子说的,人们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却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他们从来都是躁动不安,就像一直在准备过冬食物的动物们。你会看到大学聚集的不再是潜心治学的人,不再是国家最有创新最有朝气最自由的地方;政客们醉心于权利,用其获取利益;有很多人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却并不了解对方,他们在睡同一张床上,却同床异梦;商人们唯利是图,相互算计,为了积攒财富,不惜毒害祖国的下一代;就连代表信仰的寺庙中,也是一片乌烟瘴气。
我很庆幸自己读了小王子,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我有了一个真正心灵上的朋友,他告诉我,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应该用心去寻找。我开始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发现黑暗中的一丝温暖。
当你爱上一个人,就像动物被驯服,从此她不在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人中的一个,而是你的唯一。从此便有了牵挂,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的冷风冷雨。如果有人爱上一朵花,天上的星星有亿万颗,而这朵花只长在其中一颗上,这足以让他在仰望夜空时感到很快乐。一朵玫瑰,读后感让整个星球都变得芬芳。当你爱上一个人,整个世界都被她的光芒照得通亮。而玫瑰都是带刺的,她只有四根刺,无法对抗整个世界,它需要你的爱护。人在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总是容易产生怀疑,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而过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如此的愚蠢。女孩子大都就像小王子的玫瑰那样,每天都精心挑选自己的颜色,打扮得花枝招展,却对别人说妆容不整,请见谅。她们有时候有些娇气,一朵花儿并不会怕过堂风和三两只毛毛虫,如果要想遇到蝴蝶,是得忍受几只小毛毛虫。她们其实并不需要罩子,只是需要你的关注,耐心和呵护。
只有在干燥的沙漠中,人们才明白能饮一碗清水是多么幸福的事;只有濒临死亡时,才会觉得平凡的活着也是幸福的;只有在孤独中等待的人,才明白一个温暖的拥抱,意味着什么。有很多东西拥有时并不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它的价值。
沙漠之所以美丽,因为它在某个地方隐藏着水井。人生之所以美丽,因为它在某个地方有个美丽的灵魂,虽然你还没有遇到,但你相信它一定在那里。等到有一天你与它相遇的时候,定然会久久驻足不愿离开。生活之所以美丽,源自对未来的美好期冀。
故事的结局很凄美,回去的路太远,小王子无法带着这个沉重的躯体一起走,他选择了把灵魂带过去。我其实更愿意他是回到了他的小星球,和他的玫瑰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每天清理他三座小火山。每当想到这里,夜里我就会发现有一万颗星星在对我笑,像是一串长长的风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