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长城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长城教学反思 篇1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锁住了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引起我关注的是“奇迹”一词,读课文时,的确长城无论是从材料、设计、建筑等方面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在学生通读全文后,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长城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长城的魅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长城教学反思 篇2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根据本班孩子的家庭情况,几乎没有孩子去过北京,看过万里长城,感受那种雄伟的`气魄,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就流经徐州,而一询问班里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可见孩子只是间接地缺乏,如果让他们再去感悟他们是中国的文化遗迹,悠久历史,孩子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下载了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搜集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感知。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我第一课时就直接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学习课文,而改变了以往教学生字再学课文的路子,让孩子在直观的了解之下,直接感悟课文,效果还不错,孩子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同时感悟到了他们的雄伟,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但在回答问题时,孩子总是说成老百姓,少了时间范围,于是我就问“长城是我们现在修的吗?”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们的成果。
平时总认为诗歌教学比较难,较抽象不易于孩子理解,总是匆匆熬过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诗歌教学抓住了主旨,运用一定的方法,孩子还是表较好理解和记忆的,决定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投入一点时间,多研究一下诗歌的教学技巧。
长城教学反思 篇3
长城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城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教学反思 篇5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无法去真切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教学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长城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以这句话为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接着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理解感悟这个句子的内涵,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完后细细思考,有这样一些感受:
1、将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感受气魄雄伟时,学生谈到了从一万三千多里感受到长城很长,于是我相机补充了一个在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曾徒步走这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长城长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时,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两三千斤重就相当于我们全班学生重量的总和,将“两三千斤重”转化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条石的重量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然后再来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己感受比较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有两次,一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是选择了一段曲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的描述,“你此时来到了长城脚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长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砖上,沿着城墙上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脚步,蹲下身子去抚摸射口时,你若有所思地扶着墙上的条石缓缓起身”,尽量地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带着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当我问学生:此时的你站在长城上想起了谁?学生答道:“我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真是不容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是啊!这样的想法是你们站在长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情感经历,再来理解之前的那个句子可谓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通过一段音乐的渲染,然后通过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当时都比较激动,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是在怎样的将重重的条石运上山,修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充分想象后我又即时补充了段文字资料(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层层引导学生感悟后再让学生来朗读这段文字,这时候的朗读就非常动情了,接连点的几个学生都读得特别感人,学生此时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
长城教学反思 篇6
在学这一课之前,我搜集了大量关于唱长城,颂祖国的资料。
在导课时我利用课件把颂祖国、唱长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于想学歌曲,然后我播放歌曲,学生学习高涨,兴趣浓厚。学生能体会歌曲情绪轻声唱歌。
在学这首歌曲时,嗡嗡嗡嗡是要求学生吐字、咬字清楚。并且对十六分音符要唱准,然后对副歌地方学生要放开情绪歌颂 歌曲。这个地方让学生体会爱祖国、爱人民、爱祖国美好河山,以及为祖国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的`爱国热情。
学生对升记号长的不准。我弹琴让学生多唱多练,经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利用几多分钟的练习唱的较好,能体会音乐情绪唱准“飞吧-----”,学生对八分休止符唱的也不准,我利用动作让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让学生利用握拳,吸气等方法练习。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能唱好八分休止符,从而处理了难点。
在歌曲基本学会,我让学生加上拍手,表演等方式练习唱歌。然后我让学生分组练习,利用比赛的形式学生唱歌的情绪高涨效果比较好结束课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