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识字4》教学反思

2025/10/2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识字4》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识字4》教学反思 篇1

在这课中,我们学习了两组新的形近偏旁“日字旁”、“目字旁”、“两点水”、“三点水”。两张表格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古今文字的演变过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不同偏旁的意思。韵文12个词语再分别列出了带有以上四个偏旁的汉字,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带有“日字旁”的字大多是和太阳有关的;带有“目字旁”的字大多是和眼睛有关的;带有“两点水”的很多是和冰有关的`;带有“三点水”的字再熟悉不过了,和水有关。每一个词语都配有插图,这又为孩子们的说话训练提供了素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选择文中的词语说上一句、两句话。

这让我挺欣慰的。当然,在交流“东海、黄河、长江”时,他们表现不是太好,介绍了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听到接下去想当然的一句东海是第三大河。看来有些孩子课前并没有做好预习作业呀!

《识字4》教学反思 篇2

识字4的教学内容和识字3的内容比较相近,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区分形近偏旁:日、目、两点水、三点水。其实还是用识字3中学到的形近字的构字规律来进行区分,所以小朋友学习时觉得驾轻就熟,比较简单,能利用偏旁表达的意思进行区别,后来的`默写中也反映出小朋友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三个小朋友错了,只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我想识字教学要注重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学用结合。只有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了解偏旁本义,探究构字规律,才能将识字与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识字4》教学反思 篇3

这篇韵文写的是观察昆虫,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也常常会到田野里捉个金龟子,逮个蚱蜢,吊个麦狗……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按部就班,而是让学生来介绍他们曾经捉到过的昆虫,他们一个个小眼放光,展示着他们的战利品。

生1:夏天的夜晚,我在屋前的田野里捉萤火虫,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来飞去,我追着它们跑,捉到了就放到瓶子里,睡觉的时候在放到蚊帐里,萤火虫停在蚊帐上,就像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2:夏天的'中午,哥哥带我去捉知了,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好像在说:“好热啊!好热啊!”可我一点儿也不怕热,我举起网兜,瞄准知了,一下子就扣住了它。然后我把它取出来,我看见他的肚子那里会叫的,不是嘴巴叫的。

生3:夏天,马上要下雨了,蜻蜓飞得很低。有一次,一只蜻蜓都撞到了我的身上,他的眼睛大大的,翅膀薄薄的,透明的,很漂亮!

生4:妈妈到田里去干活,我跟着到了田里,我在草丛里捉蚱蜢,它穿着绿衣服,躲在草丛里,很难看见它,我发现了,去捉它,它跳得可快了,我捉都捉不到。

生5:我在院子里的花丛中看到过螳螂,它三角形的脑袋,前面两个大脚长长的,像两把锯子,它的嘴巴吃起叶子来可快了!

…………

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识字4》教学反思 篇4

《识字4》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识字4》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识字4》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的孩子对小昆虫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在上《识字4》之前我就让孩子去了解一些关于小昆虫的知识,可以去问家长,也可以自己到课外书上去找,或者上网查询,都可以。孩子们听到这个作业后,都很兴奋,纷纷说要多找一些小昆虫的资料。

课堂上,我在教学后两行词语时,让孩子为大家介绍介绍这些小昆虫时,他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说着说着,他们竟介绍起书本以外的一些小昆虫了,什么蝈蝈、瓢虫、萤火虫屎壳郎等等,听的孩子也是津津有味。

看来低年级的教学,一定要找到某个落脚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识字4》教学反思 篇6

师:我们读懂了儿歌,背诵了儿歌,了解了课文中可爱的小动物。课前,老师也去观察了这些小动物,还拍摄了他们活动的情景,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的观察成果?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蜻蜓、蝴蝶、蚂蚁、蚯蚓、蝌蚪、蜘蛛、蜜蜂、知了活动的情景。)

师:小动物们的活动可真有趣啊!你们能不能学习课文编编儿歌呢?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试看。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小伙伴及小伙伴的话“我会编”)

(生积极自由小声说,有的与同桌交流。)

师:谁想好了就站起来大声地告诉大家。

生:蜻蜓水边捉虫子。

生:蜻蜓点水生孩子。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蜻蜓点水就是把它的蛋(卵)生在水中,那些蛋(卵)巴在水草上,慢慢地就长出了小蜻蜓。这是在池塘边看蜻蜓时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的。

师:真不错,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还会问会听。

(学生深受鼓励,热情高涨,争着发言。)

生:蝴蝶花中采花粉。

生:蚂蚁排队搬新家。

生:蚯蚓地下造房子。

生:蝌蚪要变小青蛙。

生:蜘蛛网上捉虫忙。

生:蜜蜂采蜜真辛苦。

生:知了树上把歌唱。

生:小蝴蝶,花间飞,

师:你这种说法也很好啊!

(其他学生马上受到启发,纷纷发言。)

生:小蜻蜓,像飞机。

生:小蚂蚁,真团结。

生:小蚯蚓,爬得慢。

生:小蝌蚪,找妈妈。

生:小蜘蛛,在织网。

生:小蜜蜂,采蜜忙。

生:小知了,把歌唱。

(学生编儿歌时,教师随即在电脑上各选一例打出来并出示。题为:我们写的儿歌)

师;同学们真聪明,编的儿歌与书上的儿歌一样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我们写的儿歌。

(生兴奋、自豪地朗读)

【反思】

从学生编的儿歌来看,课文的语言已类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创新思维得到了挖掘、闪光。让学生齐诵自己写的儿歌时,一张张小脸写满兴奋、自豪。成功的体验,创造的乐趣显现出来。同时又是一次语言的积累,而且让文中的生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多见一次面,达到巩固的目的,可谓一石三鸟。

启示之一:要培植创新的土壤。学习本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蜻蜓、蝴蝶、蚂蚁等课文中提到的小动物和自己喜欢的其它的小动物。在课中组织学生用绘画、表演、讲一讲等方式与同学进行了交流。本课例中,如果没有课前的观察,学生就不能生动地感受到小动物们在夏天的情趣,没有材料准备学生就不能创编出那么好的儿歌,形象的语言源于一定的生活积累。因此一个教师要自觉地唤醒课程资源意识,结合教科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从小培养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启示之二:要弘扬创造的天性。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创造潜力是与生俱来的,一个教师应从传统的课堂主宰地位真正走下来,把自己变为课堂上的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积极营造和谐的气氛,开拓创新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用成人的高标准去限制、苛求,让学生敢创造、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