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致教师》读后感

2025/10/2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致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后感 篇1

在师徒结对的时候,师傅送我给一本朱永新的《致教师》。断断续续看,快一年了,才看完。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似懂非懂。但经过这一年的教育生涯,我深有感触

在朱老师的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炬;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小丽(化名)同学是四(3)班的一个孩子,刚开始她给人的感觉是聪明,发言积极,是个不可多得的聪明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是深入,我发现小琪同学有着和自己课堂表现截然相反的拖作业现象,只要老师不在她身边,她都是在玩,一个字也不动的。对这孩子我用了很多种方法,软硬兼施,但这娃就是油盐不进。依然我行我素,拖拉作业,还把小脑筋动到了放学开溜上去,实在让人头疼至极。我把这个情况和来接她的奶奶反映了,在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爸妈常常忙到很晚,没有时间去管理她。了解这一些以后,我以此为切入点,和小丽进行了交谈,对她爸妈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我拉着她的'手,和她谈了很多,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卸下了心房,又或许是我的关怀令她有所感动,在后面的日子,小琪同学变了很多,作业主动交给我,我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现在她甚至还主动来问我有没有额外的作业给她做。作为她的老师,成就感、欣慰感溢满我的心中。

正如朱先生所说,教师的幸福,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与幸福相伴。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后感 篇2

为什么我的班级成绩这么差?为什么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我究竟该以什么态度面对学生?我究竟该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这些问题,在我成为教师这两年常常困扰着我。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时而能将我浮躁的心情抚平,吴老师的谆谆话语,他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虽未能完全解惑,却也为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让自己慢下来,用心看学生。

让自己慢下来,用心看学生。首先,我应当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态。学生是作为人生存于世上,他们有情感,他们有生活,他们不是制造成绩的机器。

在追逐成绩的道路上,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生活。他们有的家庭并不完满,他们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们有的来自外地,没有朋友玩伴……尤其,我还是一名初中老师,我所面对的孩子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我想,偶尔闲暇时,和学生们聊聊生活,将课堂教学与他们的生活相连,正如书中所述的那个涉及“离婚”的案例一样。“心里装着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温暖,我想,这是教育的基点。

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情感。我常常对学生的行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们不成熟。读着这本书,自己的想法变得有些可笑,他们本身就是孩子啊。我着急地希望学生们快点长大,让我“省心”一些,却从未发现吴老师笔下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他们愿意表达,他们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有时没心没肺,有时也脆弱胆怯,他们不是大人,但也有尊严。我该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他们是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揠苗助长”从来不可取。我是引导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学习的方式。

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总有其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是个体不是整体。面对整个班级上课的我,常常会忽略这个事实。每一个孩子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来,看每个学生课堂的表情,听他们的讨论与回答,课下询问他们的听课感受,此外,训练自己的语言,让我的每一句话精练且通俗易懂,这应当都是我需要学习做到的。

“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吴非老师如是说。我想,我应当慢下来,认真细致地面对学生,走进他们,用心地关心爱护他们,在“慢”中,帮助孩子们稳健快乐地成长。

《致教师》读后感 篇3

《致教师》书名就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加以分析、深究、解答。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都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所读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为什么读书?教师的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人生。教师不要以为人生境界与教书关系不大,你在教室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教科书。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也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

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学历,是经过证实的学习历程取得的文凭。经历,是我们人生的履历,是我们走过的路程。而阅历我更多的理解为阅读的过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的人生境界也由此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与教书息息相关,所以在方方面面,无论我们再忙也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总有时间去做。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就要边教边学认真读书。

对学生一视同仁

朱老师说过,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因此,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孩子,是差异巨大的不同生命,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可以说十分正常。但是,作为一位老师正是得知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呢?第一,要一视同仁证实差异。第二,要公正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三,要公正合理的给予学生评价。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所以亲爱的老师们请记住,只要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所以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致教师》读后感 篇4

这段时间读了吴菲先生先的一本书《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他那一个个精彩动人,朴实无华的故事,让我从中学会了很多。教师的言行举止一定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用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特别喜欢听老师讲他们的真实故事,那不仅是经验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无形中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有思想,有情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比起语言的.教育,更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真实的袒露教师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二、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份阴暗。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会向老师学习,包括教师身上的不足也一并吸收,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很重要。这是一种生活的氛围,当我们身边人总是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我们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影响,更何况是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完全判别好坏的能力,更应该给他们一个优良的环境。。

三、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说学生听得懂的话在教学上尤为重要,当我发现一个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没反应,这时我会想到我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我们每次和学生接触,都能考虑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考虑到他们人格的养成,关系到他们个人的生命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注重我们的语言表达,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致教师》读后感 篇5

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多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

在第三章中的“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和“作业评价未必要用统一标准”的内容让我感悟颇深。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平的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受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后感 篇6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我们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应该鼓励我们的`学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因为我们已经接近了成功的边缘。我们已经追求了,就应该有结果。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并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所以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