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公开课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1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2
公开课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在上课的同时,通过查寻资料也能丰富不少知识,我这节公开课我是提前通过故事《鲁班造伞》让孩子了解伞的产生,然后留了一个作业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伞的秘密。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对伞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开始部分利用简单的提问,让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在孩子想不出办法的情况下,把思考的范围缩小,进一步启发孩子。如:自己身上有什么可以挡雨的,妈妈身上、公园、社区里周围等有什么可以能利用的?
通过伞的实物让孩子直观的看到伞的结构,把伞面拆掉让孩子观察,利用小游戏来巩固对伞结构的.认识。提前让孩子带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伞,利用这些伞让孩子认识各种伞,如:雨伞、装饰伞、遮阳伞等,认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欣赏各种伞,然后让孩子手拿伞的卡片给伞分类,有一个互动。
最后,通过让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对伞进一步的探索,这个环节孩子比较喜欢,能够积极的去参与,每一组有一个孩子负责做记录,用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记录各种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这节活动自始至终孩子的兴趣都非常高,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就是在语言上还需要再简练一些。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三,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一个课时很难完成。讲了第一部分的描写,讲了第二部分的第12~15段,而第9~11段其实是对第一部分描写的进一步阐发,用了象征手法,语意比较隐晦,也比较难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自己讲讲对感悟较深的句子的理解,或自己提问,而这一环节是放到最后的,时间完全不够,而这一部分又很重要,既能进一步理解鸟啼的含义,又能更好地解释下文“生与死”这个问题。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是否能把这一环节提前,由这一环节的体悟引申出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合12~15段,再呈现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 启发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鸟啼声,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鸟啼声)
鸟啼啼鸣在我们的耳边,也啼鸣在古典诗词里,同学们可以想到哪些诗句?(……)
那么,鸟啼声也啼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心中。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聆听鸟啼……
(投影:题目)(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见学案)
三、文本研习
1.(投影:第1题)鸟啼的描写
(1)快速阅读课文,找段落
(2)齐读这些段落(提示学生:特别关注直接描写鸟啼的句子)
(3)让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并说出修饰语。
(4)投影第一类、第二类,让学生观察鸟啼声音的变化。
第一类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第二类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鸟啼的变化: 弱-----强,少-----多,含糊-----悦耳
2.(投影:第二题)看鸟啼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出现的?
由学生找,比如:风、温暖、慰藉、太阳、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冰消雪化之后、第八节……(第一节的内容,灵活机动)
问:这么多描写环境的句子,大家可看出是什么季节呢?
明确:春或冬去春来等
问:刚才我们感受到冬天充满了死亡的气息,那么春天是怎样呢?(灵活提问)
明确:充满生机、富有力量……
问:课文哪些段落具体表现了春天的力量?
明确:9-11(注重朗读指导)
3.(1)春天的力量如此强大,冬天也无法抑制,那么劳伦斯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投影:背景资料)
(2)了解了背景,你觉得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明确:冬天是死亡的象征,春天是活力、生命、希望的象征(教者灵活表达)
问:那么鸟啼象征什么呢?
明确:新生命的象征。
(3)回归课文,问: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暗示了这一背景?
4.那么劳伦斯希望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呢?他有怎样的生死观呢?(12-15节)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
向死而生(板书)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了解中,有多少熟悉的人与物,他们也正确地对待生与死,请同学们说说
五、课堂总结
1.播放图片。配乐《命运》
2.结语
附板书
鸟啼
劳伦斯
(向)
鸟尸 死
(而)
鸟啼 生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5
由于本周有些事,没有参加上午的培训,《一面》这篇课文在学校我已经讲过了,并且请学校老师去听课并点评,特把《一面》的教学反思整理好呈上。
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师参考书,书中对于课文的解读是从鲁迅先生的外貌入手,对于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再由整体到局部,紧扣住一个“瘦”字展开。全文共出现六次描写“瘦”的地方:一次整体略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具体感悟鲁迅先生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精神。
我们已经学习过本单元前两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学生对鲁迅本人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了了解,所以在教学上我不再以背景介绍做开头,而是从课文整体内容下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讲诉了一件什么事?对于课文整体内容的概况,孩子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抓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谈,只是归纳的时候比较繁琐,我给了他们充分阅读和讨论的时间去归纳总结。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熟知了之后,回顾之前所学两篇课文,讲诉鲁迅先生的为人,再次研读本课,看看本课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引入对于鲁迅“瘦”的描写。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出鲁迅“瘦”的语句,段落描写学生找的很全面,但是仅仅从外貌描写来体会鲁迅先生工作太过操劳等关心民众的精神品质有些太牵强,学生仅仅能体会到青年对于鲁迅先生的感激,以及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关心,并不能很快联系到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所付出的心血。所以在感悟鲁迅精神这一方面,学生说完对于语句表层的理解含义外就再找不出别的东西了。
这一点是我准备的不足,我以为先前介绍过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头脑中有个大致的了解就行,但他的文章比较艰涩难懂,蕴含的深意不仅只看文章内容,更应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应该在此过程中穿插当时的背景资料以及这位青年所处的处境,进一步搜集介绍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鲁迅救国救民的心情,并且在课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更加深入认识和了解鲁迅先生。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6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平。
二、 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 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如思路再拓宽些会更好。
几点小想法: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