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尝试过程中感知方便与省力的多种方法。
2、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会滚动,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四个装有重物的大箱子。
2、 绳子、滑板、圆木棍、木板、积木、锁链、大块布、梯子、圆木桶、竹子、鼓棒、扁担、竹梯。
活动流程
一、 出现问题,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你们看,这是什么啊?(箱子)
放在这里太不好了,谁愿意来把它搬开?(请一幼儿尝试、搬不动)
提问:你为什么搬不动?有什么感觉?那怎么办呢? (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幼儿与教师共同搬箱子
组织幼儿集中交谈:刚才我们是怎样把箱子搬开的?(抬、推、拉、转……)
那你们在移动箱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老师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样的感觉!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点,有没有什么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请力气大的大人来帮忙,大家一起抬……)
嘿,这里也有些工具的,有绳子、木棍、布块、滑板……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让我们轻松的'把箱子移到更远的地方去呢?(有,幼儿自由猜测方法)
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错,究竟能不能行呢?(老师你让我们试试吧)
二、通过尝试比较,明白轮子能省力。
1、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虞老师老师帮忙用相机把小朋友的方法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
老师把小朋友的方法拍成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逐张照片请幼儿来介绍)
3、小结: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用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滑板)为什么滑板又方便又省力?( “没有轮子就不会跑”、“就像人没有腿一样”。)
三、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1、幼儿讲述。(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①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③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 篇2
活动名称:去郊游
活动目标:
1、对数序产生兴趣,愿意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2、认识“5”以内的序数,并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3、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组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游戏:去郊游,认识“5”以内的序数
1、学习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① 出示课件中的小动物,问:“小熊排在第几个?小猫排在第几个?小蜜蜂呢?……”
② 小结:“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是从小熊开始数的,也就是从左往右数。”
2、 学习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 小结
二、 帮助幼儿明确:方向不同,物体的排列顺序也就不同
1、 出示楼房图片,请幼儿送小动物回家。
2、 小结
三、 总结:“今天我们和小动物玩了“去郊游”和“住楼房”的游戏,学习了从左往右数,从右往左数,从下往上数。”
四、 小组活动
1、 给小动物排队
2、 涂方格
活动说明:本次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图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难度,同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课堂应变能力。为了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操作的机会,我还穿插了利于幼儿操作的图片,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序数。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在选材上考虑了源于生活,缘于兴趣。《怎样使纸落得快》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幼儿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习惯玩纸,通常把纸用来折、画、撕、裹,却没有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结合这一点,我选择了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做了,就会有体验,有收获。同时又有挑战性,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而幼儿这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正是幼儿终身发展所要具有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学会在比较中得出结论。
3、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科学探索结果和独特的感受。
4、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活动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突出探究,强化实践 。《怎样使纸落得快》科学活动按“探究——实践——讨论交流----记录----再探究——再实践--- 再讨论交流----再记录----结论”这个流程来组织。教师组织幼儿经历了三次“探究与实践”活动:
1、分组探究把纸变成纸团会怎么样:首先幼儿把同样的两张纸,一张揉成纸团一张不变,发现纸团落得快。教师请幼儿进行演示。初次的成功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出现了活动中的第一个高潮。
2、探究把纸折叠了会怎么样:到底怎么折叠,教师没有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去实践。幼儿在自我探究和反复实践中发现了,把纸简单折叠成飞机、帽子等和另一张比较落得快。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出幼儿间存在动手能力上的差异,有一小部分幼儿一下子找到了好的折叠方法,而大部分的幼儿还要进行反复研究,甚至有的幼儿面露难色。这时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大胆尝试,让幼儿相互展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第二次实践活动时,由于幼儿的基础不同,有的幼儿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纸变形后落得快了,有的还没有改变。因此,教师要打破统一要求,提出分层要求,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使每个幼儿都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3、探究如何使纸落得更快:幼儿通过探究与实践让纸落得快以后,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怎样使纸落得更快”,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推向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这样幼儿又得出了,把一张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后变成了长方形,和另一张纸比较落得更快;把一张纸用水打湿后纸的重量增加了,和另一张纸比较也落得更快;把一张纸用透明胶贴上其他的重的东西也落得更快……
四、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时,教师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让对此类课题感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究,告诉幼儿可以回家后自己尝试、探索,如果是不同的纸张(厚薄、宽窄)进行比较,怎么才能落得快,把操作过程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上幼儿园的时候再进行交流探讨,使活动终而不止。
教后感
整个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不仅仅是单一的, 一些隐性的目标有机地整合在科学活动之中的,教师注重了活动课程的整合性。如:幼儿在用水打湿纸张时,教师 “提醒幼儿要注意不玩水,不打湿衣服”,是渗透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善于与同伴交流,敢于说出自己探索的结果和感受”,是渗透语言领域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唤起自信心”,则是社会领域的'目标。活动中,老师特别注意把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幼儿全身心地参与科学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反复地实践。当幼儿遇到问题时,老师又激励幼儿合作探究,集体克服和解决困难。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对纸张变形后为什么会落得快的知识并没有作为活动的重点要求,而是变知识传授为幼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变接受学习、机械模仿为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交流的能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尊重幼儿,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实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教师边让幼儿讲解自己的做法,边让孩子们在探索、观察、比较中获得进步。老师不仅注重孩子们探索这一问题的结果,更重视探究的过程,关注孩子们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能否设法解决问题,能否接纳同伴的观点等等,这中间真正渗透了“做中学”的理念,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 篇5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和变化,使幼儿发现影子的产
生与变化是与光源的变化有关的。
2、 培养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关系,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 引导幼儿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丰富幼儿对影子的认识。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个手电筒,若干小玩具和圆柱体积木,每人一份记录卡,每人一支记号笔,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手影游戏导入:猜猜小动物
二、影子的产生。
1、第一次操作观察:幼儿拿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实验,探索发现光、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
2、交流:你是怎样帮助物体找到影子的?
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光照在板上——没有影子,让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现在板上,关上手电筒——板上就没有影子了。
3、小结:因为有光,物体挡住了光,所以有影子。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来?
5、小结:生活中的太阳光、月光、灯光、火光都能照出物体的影子。
三、影子的变化
1、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生活中的影子图片。
请幼儿观察,都发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光源是什么?
2、交流:你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样吗?
3、小结:影子有的'大,有的小,还有各种形状。
4、第二次操作观察: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么变的?
6、小结: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边,影子大。
7、第三次操作记录:让我们再去试一试,把你试的结果记录下来。
8、讲评记录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们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处?
2、小结介绍: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工程使用高楼的影子计算出高楼的高度;科学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计算出山峰的高度;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皮影戏。
3讨论:影子在生活中还会造成哪些不便?
4、介绍无影灯:在医院,医生动手术时如果有影子会让他们看不清,就会发生医疗事故,所以他们向科学家求助,科学家就发明了一种无影灯,在这种灯下影子就会没有了。
活动延伸:
向家长、老师了解无影灯的原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