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

(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

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

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

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动。

【课前准备】

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介绍大瀑布及其地方特色,展示图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多媒体展示四字词语,请生读,一边读一边归纳。

(景色)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物品)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人)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爱不释手

3、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朗读第2-4自然段,想想“我”是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从而激发了“我”购买的欲望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填一填。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_________,这里________,景色十分_____。摊点里陈列的木雕________,________。其中坐凳_________,大象雕得________,我一看就________。

2、这么美丽的工艺品,却没有买成。“我”和少年的心理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思考:我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出示吴晴选的木雕,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来体会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之情。)

3、卖木雕的少年怎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请求)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有礼貌 诚恳)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猜测)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遗憾)

①思考:少年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②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4、面对这一份遗憾,少年做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10~15自然段,用“——”画出少年语言和行为的句子。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①设计情境,想象当时的场景,模拟“我”与少年之间的对话。

② 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 (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③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我们是朋友)

5、师生合作读10——15段

过渡: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7、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8、让我们再一次回读一下这两组对话,从对话中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深厚的友谊吧。

a、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b、“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9.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最后一段,写到了少年的( )、( ),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 )的黑人少年。

四、情感升华

1、木雕少年的笑容回荡在我的记忆里,现在“我”已经带着心爱的木雕回国了。同学们,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位善良、友好的伙伴,深深地记住了他那不大标准却又真诚的中国话——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对于这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大声地回答:

不论贫富与距离,我们是朋友;

不论肤色与种族,我们是朋友。

3.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3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四字词语。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看谁能把这些四字词语读的又快又准确!

2出示四字词语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4读句子(指名读)

5大家对这些词语掌握的非常扎实,我们注意了平时词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词语运用到你的写作当中。

6通过复习(指着大屏幕),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两名学生发言?

7作者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木雕象墩的愿望实现了吗?是如何实现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习5-15自然段

1我的愿望实现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5-15自然段,圈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2指名说犹豫---遗憾---高兴----感动

看来,作者实现愿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由买木雕时的犹豫到放弃木雕时的遗憾,得到木雕时的高兴、感动。

3我为什么犹豫了呢?

出示句子: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1)“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作者喜欢这个象墩木雕吗?喜欢,请你读一读文章的5-9自然段找到我喜欢象墩木雕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4出示: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齐读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爱不释手

(2)查字典:请大家快速查出“释”有几种意思,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3)我们理解了“释”的意思,那“爱不释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4)谁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爱不释手”在文中的意思。

(5)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从“爱不释手”这个词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这个象墩的喜爱之情,还有一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很喜欢象墩

(7)从“捧”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8)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齐读

5我们理解了犹豫的意思,为什么我感到遗憾呢?

6哪个句子是写我遗憾的.,谁能快速找到。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只有我遗憾吗?还有谁遗憾?

(2)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我和黑人少年的对话吧!

7出示对话

(1)齐读

(2)指导读体会每句话的语气

(3)男女生分角色读

8通过我和少年的对话,谁来说说少年为什么遗憾呢?仅仅是因为我没有买他的木雕而遗憾吗?“您是中国人吗”少年的遗憾和我是不是中国人有什么联系吗?可下,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说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9资料交流:学生资料交流展示彩色图片老师资料交流

10请你再想一想,少年的遗憾还包含什么?

11体会“我”和“少年”遗憾的不同。

(1)出示句子:齐读

(2)这两个句子都有一个词“遗憾”,所包含的意思一样吗?

(3)运用字典查一查“遗憾”的意思

(4)“遗憾”指的是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感到惋惜,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

总结:看来,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同的,要想理解一词多义的词语,我们必须结合上下文,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对话,体会我和少年的遗憾的心情。

三自学10-15自然段

1不能把我喜爱的木雕带回国,我的心情是遗憾的,是谁的让我的心情变得高兴感动呢?

2文中是怎么样描写黑人少年为“我”做的一切呢?

3自学10-15自然段

(1)出示要求

a认真读读10-15自然段

b用“﹏”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用心体会

c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4交流

(1)“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重点品悟“沉甸甸”,沉甸甸的只是象墩吗?还指什么?并再次出示: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这两个“沉甸甸”有什么不同?

从“沉甸甸”这个词我们又感受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2)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朋友无价,友情不分国界。少年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是怎么说的?

(3)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是怎样的笑容啊!

5三个层次的朗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的伸出了双手,因为——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名热情的伸出了双手,因为---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因为——

小结:让我们再次感受那动人的情景吧!齐读11-15自然段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的5-15自然段,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受到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美好情谊。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了“遗憾”“沉甸甸”这两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不同意思。

2作业

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4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名不虚传、游人如织、五官端正、清晰可辨、掏钱、一模一样”等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 直入课题。

二、 整体感知。

1、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走近卖木雕的少年。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指名回答

品读第一部分

1、 轻声的读一读1-9自然节,用横线画出描写作者“我”的语言和句子,想一想“我”当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2、 指名回答

3、 画出描写少年语言和动作的语句,用心去体会,看看又能体会出什么?

4、 指名回答:

5、 师生配合读文。

品读第二部分

1、 自由的读一读课文剩下的部分,找到让你感动的部分体会“我”和少年当时的心情,在小组内说一说。

2、 汇报。

3、 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4、 汇报读

三、 总结

课文在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很多是直接表现,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写,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课后可以积累下来,相信对你的阅读和写作也会有所帮助。那么,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们走进了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凉风轻拂的夜晚,黑人少年美丽的心灵,愿这份美好,这份友谊永在我们心间。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前准备:

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返程之前都会买些什么带给亲人后留作纪念?

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共同跟随作者到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畅游,并结交那里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师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默读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3、过渡:从同学们交谈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你们已经被这位卖木雕的少年所打动。下面我们来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他的美好品质。

三、品读课文,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学习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文,说说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2、自由交流。相机展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并结合课题概括内容

3、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而“非洲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非洲式照片”。朋友的介绍很有分量,只有这样我才会不虚此行。

(二)学习2—4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出示小黑板,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3、齐读习题,说说你的感受。

4、带感情朗读这部分,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5、过渡:经过一番仔细挑选,我对象墩情有独钟,我是否买下它了呢?请同学们小声读文,并找出答案。

(三)学习5—9自然段

1、小声读文,并用四字概括内容。

2、出示学习要求,细读课文。

(1)“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并画下来。

(2)卖木雕的少年什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3、分小组学习讨论。

4、汇报交流。

5、相机点拨: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

(2)通过对男孩的语句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对中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尊敬吗?(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工程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

(四)学习10—15自然段

1、朗读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圈套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3、“我”和少年说了什么?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要给他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男孩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4、有感情地朗读之一部分,从少年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他的质朴。

四、总结全文,展开想象

1、学到这里,我们才真正地体会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才会发生课文中的故事。

2、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你最想用什么方式夸夸那个非洲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