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草船借箭》教案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草船借箭》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草船借箭》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探听、推却”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抓住课文中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能按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清事件发展的因果。

教学准备:

大字课文(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部分影像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观看赤壁之战影像资料,了解相关人物形象。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主的课文。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审题激趣。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解决生字词障碍。

妒忌(jì):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三国时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诸(zhū)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才干:办事的能力。

军令状:接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惩(chěng)罚(fá):严厉地处罚。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的名将。罪(zuì):作恶和犯法的行为。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幔子:帐幕。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翎(líng)毛:鸟翅上、尾巴上的长羽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样借箭?用什么借?最后借到箭了吗?

2、师:我们把草船借箭事情发展的过程分为原因、准备、过程、结果,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设套三天赶造十万支箭

草船借箭的准备:二十条快船草人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回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师:据此提纲给本文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是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借箭是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中国古典名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观三国烽烟,群雄们各展其才,逐鹿中原;识梁山好汉,豪杰们替天行道,南征北战;叹取经艰难,唐僧师徒降妖除魔,坚定西行;惜红楼梦残,豪门贵族兴衰沉浮,终为云烟……阅读名著,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握手,陶冶情操,获得心灵滋养。

本单元围绕“古典名著”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展现了“四大名著”的精彩情节。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学习名著时,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充分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更多名著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图片游戏,引出故事人物。

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现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图片,提问学生他们的名字,引出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个斗智斗勇的故事——《草船借箭》。

因为课前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一集,所以学生对图片人物比较熟悉。在看图片猜名字的游戏中,很快就将学生从生活里带入到课堂情境之中,在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引出故事人物和课题。

二、视频朗读,走进故事情节。

(1)播放《草船借箭》课文朗读视频

要求:边听边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大屏幕投影的课文朗读视频实际就是《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的故事缩略版,同步的声音和图像,标准的配音再加上文字显示,学生还可以同时跟随默读,就能知道自己哪些音读错了,比学生单独朗读课文的效果更加突出了。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整体把握。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师播放动画演示船的受箭过程。

船的受箭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有难度。以往的教学法都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今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形象可见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有一个视觉定向。

四、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

文中有二十几处“说”,但仅有这一处是“笑着说”: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播放该段视频,生观后分析此时的诸葛亮在笑谁。

该段视频和要学的课文内容十分贴切,连细节都彰显无疑,很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由于这一教学手段的采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讨论得十分热烈,简直可以说是妙语连珠,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应用是功不可没的。

五、歌曲激情,品评故事人物。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生随之吟诵歌词。

气势磅礴的歌词,荡气回肠的旋律,再次将学生带到了1700多年前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为品评人物奠定情感基础。

六、网上冲浪,丰富故事人物。

学生通过专题网站,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趣味知识。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魅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预设】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 . 课内外联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处人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 “ 知天文 ”、“ 懂地利 ”、“ 识人心 ” 。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文影像片段 主题歌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涉及到几个人物?你能用上这些人物的名字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吗?

从起因这部分中你感觉到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交流:

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自有妙用)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教师引入: “ 请同学们自由读 ‘ 雾中借箭 ’ 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学生体会: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 1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一起读一读。

(2 )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 “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 鲁肃吃惊地说: “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 诸葛亮笑着说: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 11 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 -- 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 - ( - 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这 10 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没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观看课件演示借箭经过 然后学生演示借箭经过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 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学生谈体会)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四、学习第四大段

齐读后 思考:

( 1 )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

( 2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理解“神机妙算”

五、总结全文

1、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2、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 “ 骤雨飞蝗 ” 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3、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

生:我想对周瑜说:

生:我想对曹操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 结论 )

六、作业

推荐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习,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