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幼儿园活动教案

2025/11/0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活动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活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青岛的孩子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海边捉螃蟹、捡海星,所以对这些海洋动物的外形特征十分熟悉。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螃蟹的大螯、足与身体的连接以及从整块泥中拉、捏出海星的5个角的技能,可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欣赏,引导幼几步了解、海星的外形特征和细节,指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进行细节上的处理,鼓励幼儿运用泥工制作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培养幼儿专心参与艺术创作的品质。

活动目标:

1.了解海星和螃蟹的基本特征,学习用彩泥制作螃蟹和海星。

2.能用团、搓、拉、捏、粘贴、连接等技能进行泥工创作,尝试利用轴助材料进行细节上的加工。

3.对泥工创作感兴趣,能耐心、细致地完成作品。

活动准备:

螃蟹、海星的视频、图片或实物,橡皮泥、牙签、豆子、剪刀等。

活动建议:

1.播放螃蟹与海星的视频,引导幼儿了解海星和螃蟹的.基本特征,引发制作兴趣。提问:螃蟹有几对足?它的大螯像什么?它的眼晴在哪里?小海星长什么样?

它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大蟹和小海星各有特点,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就用橡皮泥来制作螃蟹和海星。

2.引导幼儿观察海星和螃蟹的图片,讨论海星和螃蟹的不同制作方法。

(1)请幼儿观察螃蟹的图片并讨论:怎样利用辅助材料连接螃蟹的身体和大螯、足?它的眼睛可以怎样做?

(2)请幼儿观察海星的图片并讨论:怎样从整块泥中拉、捏出小海星的五个角(五个角的学名叫“腕”,参见主题资源拓展)并且分布均匀?

3.请幼儿进行创作,教师观察指导。

(1)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表现出螃蟹、海星的主要外形特征;启发能力强的幼儿关注细节的处理,如螃蟹每对足的对称性、大螯上的锯齿、海星角上的吸盘等情节。

(2)鼓励完成作品的幼儿用平面泥工的方式增添水草、波浪或其他有趣的情节。

(3)提幼儿创作时要耐心、细致,尽可能团、接、程得光滑、均匀。

4.引导幼儿分享、交流,体验玩橡皮泥的乐趣。

展览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自由欣赏、交流,鼓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最喜欢哪幅作品、原因是什么,教师从造型、细节等方面给予点评和提升。

幼儿园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在纸盘上创意绘制自己感觉开心的画面,布局合理。

2、会用剪刀把各色亮光纸剪成条状,学习看步骤图进行制作。

3、愿意参加集体的布置活动,体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蛋糕纸盘人手一个;勾线笔、油画棒、剪刀、亮光纸人手一份

制作步骤图一张、展板一块,展板中央有一个老师做的太阳。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今天,你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如此开心?

教师小结:开心事会让大家快乐,让大家心情愉悦,心情好了,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瞧,太阳也闪耀着金光来了。

二、出示范样,师幼一起解析作品使用的.材料及制作方法。

1、金亮亮的太阳是用什么做成的?

2、教师介绍制作材料。

3、你能看出是怎样做成的吗?

4、教师出示制作步骤图。

5、师幼共同学习看步骤图制作,教师示范制作,重点讲解绘画及剪亮光纸的方法上。

三、幼儿创作。

1、你们想让自己的开心事做到太阳中,让自己的小太阳金光闪闪呀?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和布置展板要求。

3、幼儿自主创作。

四、开心事儿齐分享,师幼共同布置展板。

1、哟,xx的小太阳已经做好了,真好看。

2、请布置好展板的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小太阳及开心的事。

五、作品展《太阳光金亮亮》,活动结束。

几个小太阳会聚到一起,真是太阳光金亮亮呀!我们一起来跳个快乐舞吧。

幼儿园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了解和树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增进对树的了解。

制作树的朋友,丰富主题墻面的布置。

活动准备

活动前,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做“树的朋友”的.调查。

图片:太阳和树、雨水和树、松鼠蹲在树上吃松果、藤条缠绕在树上、有鸟窝的树等。

制作用的材料。

集体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交流调查表。

——每位小朋友都调查过树的朋友,知道树有哪些朋友了吗?

——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

——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上。

树的朋友真正多。

——根据幼儿的交流,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树的朋友?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树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启发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怎样分配角色,表演与树关系密切的事物。

——引导幼儿互相欣赏每个小组的表演,说说他们分别表演了哪几件与树关系密切的事物。如花儿在树旁静静开放,一只小松鼠在树枝间

跳来跳去,一头熊在树洞里冬眠,一只啄木鸟在为大树捉虫,等等。

丰富“树的朋友”的主题墻面。

引导幼儿观察“树朋友的家”的主题墻面,启发幼儿把“树的朋友增加到原来的主题墻面上。

幼儿自选内容,制作某一样与树关系密切的事物。

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主题墻面。

建议:

这一主题墻面可以视作“树朋友的家”的延伸,制作内容主要是与树相关的对象。

考虑到幼儿的能力,教师可以复印一些动物图,让幼儿涂色、剪贴。

本次活动占二课时。

活动结束:

小朋友互相探讨。

幼儿园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意图

跳房子是一种传统的游戏活动,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是一种并不陌生的游戏,可是对于现代的孩子,各种各样的电子玩具充斥着他们的世界,户外活动已是现代孩子的向往,跳房子的游戏,简单安全。在游戏活动幼儿不仅学会了序数的排列,而且学会了指物点数,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同伴的合作才能达到一定的级别,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孩子的合作能力,使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愉悦和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双脚跳、单脚跳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沙包、用粉笔在地上画的房子图形

四、活动过程

幼儿随音乐做热身运动,踢腿、伸手、弯腰、点头。

五、活动规则

1、不能跨格或者是数游戏者字跳,必须按顺序13579。

2、单脚跳的途中,如果其中一只脚落地了,就算输,罚下场,等候第二轮比赛。

游戏一:

幼儿分组,每组三人,或者是自己组合,几人均可。幼儿把沙包扔进标有数字“1”的长方形方格里面,然后双脚夹起沙包把它扔到标有数字“2”的长方形格子里面。依次进行,直到沙包被扔到“9”时,幼儿弯腰把沙包捡起,跳出房子。第二名幼儿再重新开始。

游戏二:

幼儿把沙包扔进数字“1”里面,再单脚跳进“1”,然后单脚包沙包踢进“2”,依次进行。最后把沙包踢进“9”后,幼儿单脚站在数字“8”里面,弯腰把沙包捡起来。第二名幼儿再开始。

游戏三:

玩的方法同“1”或“2”,如果第一名幼儿没有失误,就可以再第二轮比赛中直接把沙包扔进“2”,如果还是没有失误,就可以再直接把沙包扔进“3”。第二名、第三名幼儿进行时也同样。

六、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与同伴或者是哥哥姐姐玩跳房子的游戏。

七、活动反思

本游戏的玩法自由灵活,简单安全。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幼儿随时都可自由玩耍,并且对幼儿的认识数字,排列序数,指物点数都有一定的帮助,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了活动的快乐,愉悦了身心。

幼儿园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孩子的现状分析:

●情绪:孩子入园已有两个月,情绪基本稳定,有强烈的活动需要,喜欢在草地上跑跑、跳跳。大动作活动带给了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孩子渐渐喜欢上幼儿园了。

●活动适应性:有5~7名孩子在教师陪伴下操作、学习,表现得安定、自如。但当教师带领他们一起活动时,他们则表现出胆怯不安,喜欢拉着保育员的手做个旁观者,而不愿加入群体活动。

●动作:有3~4名孩子跑、跳动作不稳定,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较弱,但有模仿教师、同伴动作的愿望和行为表现。

●师幼关系:孩子喜欢在教师陪伴下玩,表现出较强的依恋,喜欢和教师做“妈妈”和“宝宝”的情景游戏,被教师拥抱、触摸、亲吻后,情绪表现满足而积极。

二、活动设计思路

在幼儿园举办的“金秋艺术节”中,孩子们被从三楼阳台挂下来的写有大幅标语的红绸布吸引了,他们三三两两地穿梭于绸布下。尤其在大风吹来时,他们更是兴奋得跳起来拍打绸布。看到他们欢呼、雀跃、奔跑的样子,教师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我们希望和期待的孩子的活动状态吗?孩子们的自发游戏引发教师确立了以下两个活动目标。

●积累活动经验:轻松自然地加入活动,愿意亲近同伴,体验和大家共同活动的乐趣。

●发展动作经验:在运动中提升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感受性及动作的灵活性。

●教师的思考:如何将活动目标转化为孩子的活动需要?怎样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完成多种经验的选择性整合?

——“大红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情绪的满足、动作变化的'体验、亲密的师幼关系的感受。

——“大红布”以怎样的活动方式呈现:以情景游戏“鸡妈妈带鸡宝宝出去玩”的方式展开和推进活动。

——“大红布”有哪些玩法:以发展孩子动作经验为主要目的,利用布的轻柔、平滑、张力、韧性、可变换以及色彩鲜艳等特性,开发其铺垫、包裹、拉扯、折叠、飘扬等功能,提升孩子的身体感受性,促进大动作的协调发展。

三、活动的展开与推进

●把握低结构活动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这些游戏时并没有一定的顺序,而是根据孩子在活动中即时的活动需要和活动倾向,根据动静交替原则随机进行,并运用情景性语言有效控制活动节奏,使活动各环节自然过渡、不留痕迹,避免无序等待。

●大量运用情景性语言:顺应孩子“泛灵”的心理特征,教师将活动的规则、要求用情景性语言加以表达,使孩子易于理解并愿意遵循。如在进行“轱辘轱辘滚”游戏时,教师先把大红布平铺在草地上,此时如果教师说:“大家都把手松开,老师要铺布了。”孩子可能不会听,如果教师说:“大红布玩累了要睡觉,我们把小手松开,让大红布睡在草地上,好吗?”孩子就会乖乖地松开手,看着教师把红布铺平,因为他们认为大红布真的要睡觉了。

●活动中的观察要点:

——倾听孩子的语言,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已有的活动经验。

——通过观察,了解孩子对教师情景性语言信号的反应速度,了解孩子身体动作的协调性;通过观察,了解情景性语言指导的有效性;通过观察。了解孩子新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给予适宜的支持和推进,将孩子的发展性需要转化为有趣的活动,使活动顺应孩子的需要。如在玩“穿越彩虹”时,孩子喜欢站在大红布下面,眺起来用手拍打红布,还喜欢等红布飘下来遮盖在自己头上。看到这个现象,教师就根据情景的发展及时设计了一个新的游戏“打雷了,下雨了”,果然这个游戏深受孩子欢迎。又如,在活动结束时,教师收起红布,可孩子意犹未尽。跟着慢慢收起的红布用脚去踩踏,于是教师又根据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设计了一个新游戏“踩大蛇”。

游戏名称

预设目标

玩法

动作经验的发展

活动经验的积累

穿越彩虹

奔跑、穿越

目测红布飘扬及落下的距离,本能地加快跑动速度

两名教师分别紧握红布(长方形)的两端用力向上挥甩,使红布向上飘扬,孩子从飘扬的红布下奔跑而过。

小乌龟向前爬

亲近教师

两名教师分别位于红布两端,孩子沿着红布爬到对面亲亲老师。

轱辘轱辘滚

翻滚、抚触

对身体各部位的自我认知,体验身体的变化

教师将红布铺在草地上。孩子平躺在上面,然后自由翻滚,教师抚触孩子身体。

挤饼饼

与同伴的身体

接触

亲近同伴

教师用红布把孩子圈在一起,使

孩子们在圈内相互依靠、碰触。

跳小河

跨、跳

目测距离,调整跨

跳姿势,积累控制

双脚力度、选择跨

跳方式的经验

教师将红布折叠成任意宽,孩子

在红布两侧自由来回跨、跳

幼儿园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表现出风中人物和简单景物,其动态方向是一致的。

2、用多种形式表现出风吹起物体时的动感。

活动准备

1、幼儿连续观察风中人物、事物的一些变化。

2、电扇或大扇子、长长的假发、穿裙子的娃娃、旗子、柳条。

3、油画棒、画纸、毛笔、水粉。

4、浆糊、抹布。

活动过程

一、再现情景

1、打开电扇,观察穿裙子的娃娃,说一说它在风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观察长长的假发、旗子和柳条,说一说它们在电扇的.吹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操作尝试

1、教师画斜线表示风向,让幼儿运用各种风筝的图像在展示板上摆出风中场景。

2、引导幼儿发现风中的物体都是向着一个方向飘动。

三、创造表现

1、想一想风儿可能吹向哪里,想象一个风儿吹到的地方。

2、思考那里的东西会向什么地方飘动,并在画面上表现。

3、引导幼儿用手抹油画干涂水粉颜料或画细线等方法,表现风吹起时的动感。

四、游戏:风呼呼的吹

1、欣赏作品: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吹动了哪些东西?

2、选出一名幼儿做大风,其他幼儿扮作画面中的物体,音乐响起,大风吹,根据音乐的强弱,幼儿自动调节风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