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暮江吟》教学设计

2025/11/0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暮江吟》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课题。

师:古典诗中,写景的诗有很多,而且每一首诗诗人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做看图猜古诗的游戏。《望天门山》、《咏柳》、《山行》、《鸟鸣涧》、《望庐山瀑布》、《绝句》等。(出示课件)

你们非常棒,老师很高兴,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今天我们接着再学一首写景的古诗,这首诗我国伟大诗人白居易所做。在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朝廷、离开京城感到十分轻松、十分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边景色瞬息变化,他陶醉其中,当即吟诗一首,便是《暮江吟》。

二、知诗人,破诗题,解诗题

1、师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来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太阳落山)从诗题中我们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地点)“吟”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书写吟时应注意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呀?(大声吟诵),谁傍晚在江边吟诗呀?

2、了解诗人。

(1)谁来介绍一下白居易?字乐山,号香山居士。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己把书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出示课件)可以站着读、坐着读、小组一起读。

2、课件出示:学生画节奏。

3、师生朗诵,谈感受

师板书:美

四、品读句子,理解诗意

1、默读古诗,对照课本上的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读一句理解一句,理解那个说那句,不懂的.现在组内解决。

3、师检查学生汇报交流。

(1)“一道残阳铺水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先说词语,再说整句话。

残阳:夕阳。铺:阳光斜照在水面上,为什么用铺?(“铺”说明阳光几乎是帖着地射过来的,写出来“残阳”的特点)试着把“铺”换成“照”或“洒”来体会一下。

指导朗读。这句要读得轻柔,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地铺在江面上,给人亲切,安闲的感觉。

(2)出示“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是什么意思?一半是红色;

指导读(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出颜色奇特)

师问:什么样的红?什么样的绿?请同学们用像、仿佛、好像来说一说。

(3)师小结: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撒在宽阔的江面上,此时江水似乎被分成了两半,这一半碧绿碧绿如翡翠,那一半红火红如玛瑙,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板书:夕阳

同学们,你们觉得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来形容?(陶醉,恋恋不舍)那就恋恋不舍的把这两句读读吧。

过渡:当诗人还沉浸在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的时候,天已经暗下来。诗人不由得感慨:

(4)出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句话中的哪两个词和我们现在的用法不同?(可怜;可爱真珠;珍珠)农历九月初三说明作者观赏的季节是?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诗的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它们各“像”什么?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请学生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他看到了什么?

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板书:月夜

五、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

3、《师恩难忘》中田华老师能把每一首诗编成一个优美感人的古诗,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呢?

4、背古诗。(幕布)

六、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也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中,让我们从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中感受江南美丽的意境。

让我们读一读吧!

利用注释领悟相同点,不同点。

师: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突出了花红、柳绿的绚丽景色,用反问的语气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与赞美。

七、暮江吟韵律操。课件出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搜集写景诗词,开赛诗会。

师总结: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用这样的热情、这样的精神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国家的人才。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看课件,听朗诵,欣赏诗词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铺:——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瑟瑟:——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红:——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一道:——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景,领悟诗情。

能够有感情地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联想其意境。

掌握诗歌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比喻的写法,学到一些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以小组合作方法,自学了解诗歌意思,意境,朗读提高诗歌品味力,培养学诗,作诗兴趣。

教学难点:

对"瑟"字的字型的纠错与提醒。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联想意境。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诗歌赛背,导入主题

出示"古诗",激情介绍中国"古诗":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多少往事不再,可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而,"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是人们吟诵不朽的话题。多少文人骚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激情豪迈在短短的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循着古人留下的文字,走进他们……

(相应出示古诗句)

小队赛诗会。

出示:十秒中内,你们小队能背出多少首古诗

出示:白居易

(1)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

(2)朗读相应的`古诗。(草,白居易简介,江南好)

交代今天学习的诗《暮江吟》。

释题。

出示全诗,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感觉。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要求:

(1)读准字词音,划记易错字。

(2)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诗句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上台讲诗。(组内可以补充,结合出示课件)

讲诗时引导学习:

(1)本首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易错字是哪个

(2)哪些词用得好 为什么 (体会"铺,可怜,露似,月似"等词;扩展联想:说说你想到了怎样的意境 )

朗读悟情。

(1)交流:怎样才能读好一首诗——抑扬顿挫,轻重快慢的注意。

(2)小组合作读诗练习,互评。

(3)小组读诗对抗赛。

(4)抽背诗。

我们学写诗。

小组合作模仿本诗写一首写景诗。

评议1—2首诗。

读学生自创诗。

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学习,你对学习诗歌,了解了那些方法

2、你觉得这节课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环节是什么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现的意境。

5、练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暮江吟》教案——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

2、朗诵带

3、背景音乐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三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掌握诗中含意

四、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诗中句意和诗中描绘的含意

2、培养学生对诗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时间

一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组织上课)

师:请问同学们喜欢诗歌吗?(表演式的问以和学生拉进距离)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我也很喜欢诗歌,因为我觉得诗歌语言简练,而且诗人对诗的用字和用词都非常的形象、传神。)

生:回答(有意境、读来婉转流畅、也可了解古人。)

师:嗯很好同学们回答真棒!(我从同学们精彩的回答中又学到了不少喜欢诗歌的'原因了,下课有机会我一定再向同学们请教学习,你们可不要嫌我笨哦!)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一首来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请同学们翻到教材p页。(翻到了吗?)

生:翻到了!(学生翻时教师出示课件画面)

师:请问同学们我们学一首诗可以借助些什么工具来学它呢?(讨论一活动)

生:有人回答用字典、词典;有人回答电子词典、网络(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同时给出教师总结出的工具并展示幻灯画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本诗,并借助工具书弄懂自己不清楚的字词。

生:开始读,并解决生字词。(然后齐读或默读以达到熟练本诗,老师范读同时出示课件)

师:现在我一起来讨论本诗作者和诗的背景。

生:生1 生2、(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背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本诗的意思和弄懂诗句的意思(五分钟)

(五分钟后)

师:相信通过刚才同学们认真学习和讨论,同学们已经对本诗的意思有了大至的了解。(让我来考考你们好吗?)

生:好呀!

师:谁来帮我们大家破题?(学生涌跃的举手,好请这位同学吧!)

生:傍晚时候的江景。(再请同学破题)

师:你们回答得真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精彩的回答鼓掌好吗?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示课件请看这图你能联想到它和本诗的哪两句诗可以相匹配(一二句)

生:此图和本诗一二句能匹配。

师:那么再请人你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一二句的大概意思。

生:生1、生2、

师:你们回答很棒,再出示课件。请问同学们这幅图又能和本诗的哪两句相匹配?

生:生1、生2、

师:学到这里我们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问同学们本诗的第一句哪个字用得非常的生动、传神?(铺字)

生:回答‘铺’字。

师:请说为什么?

生:生1、生2、(教师也可说说自己和理解)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江面上为什么会出现作者所描述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景观?(出示课件)

生:生1:由于江面受光多少而引起;生2:由于岸边树木的倒影而行成。

师:你们两人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你们真的很行,来两位同学我们握一下手。

师:板书;

时 (景 物)

日 残阳 —— 红

落 江水 —— 碧

夜 露 —— ‘真珠’

初 月 —— 弓

师:同学们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既中心思想?

生:生1愉快心情 生2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师:同学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背诵本诗并想像诗的意景以此来结束我们这堂课好吗?(完)

评课:本教案和课件的设计注重了五点;1、字词和理解 2、课件制作主要用于加深对诗意境的领悟 3、整个过程设问是逐步深入的 4、结合了新课改理念,教学过程注重了引导学习,让学生有思考、讨论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5、同时也注重了朗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要求:1、基本会背;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 :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