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窃读记教学反思

2025/11/0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窃读记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1

【教材解读】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2、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设计理念】

在处理教材前,我感受到本文故事感人,文笔纤致,环境渲染很出彩。但是对现在的孩子进行教学困难很大。其一,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这种背景的差距是孩子理解文本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接触文本后,尽快地融入到文章的情景中,是设计中的一大难点。其二,本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线索分明,叙事有理。但是围绕着窃读这一线索,作者的窃读滋味复杂,矛盾,善变。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情感的复杂细腻与学生的学习认知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决定顺着作者写这件事的思路进行教学,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作为本堂课的课眼,就在1~7自然段中通过让学生体味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去感受作者窃读时快乐,惧怕,急切,坦然等复杂的滋味。文章的题眼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也就是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等教学目标将放在下节课进行落实。

【课前谈话】

聊聊历史和生活。

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有没有去新华书店看书?坐在地上,挑一本喜爱的书可以毫无顾及地看上一下午,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大玻璃,这一切是那么和谐和悠闲。

是的,同学们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年代,只要你想读书,父母会给你买上许多书。可是在解放前的中国,(1949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

我们要认识的一位女作家──林海音(1918~20xx年),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作家,被成为祖母级人物,她写了十八本书,她的文笔和写作手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写作风格。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益于她小时侯读的那些名家名作。她出生在日本,5岁的时候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比较差,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你们喜欢读书吗?

学生齐答:喜欢。

师:谁能来形容一下你爱读书的具体表现呢?

生表述。(2个左右)

生1:我喜欢上一本书,就会没日没夜地看,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师:咱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生异口同声答:废寝忘食。

师板书这个词。

生2:我喜欢一本书的时候,总是捧在手中,舍不得放下。

师:真是──

生接:爱不释手。

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爱不释手

2、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 林海音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

二、初读课文

1、师:先自己读一遍课文吧!不理解的词语作个记号,不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

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随机将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师板书词语:

贪婪 腋下 饥肠辘辘

师:老师发现这些词语对大家来说有一定难度,读,说说意思。

4、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呢?

生1: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而且是悄悄的,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

5、课文没有题目,你觉得取什么课题最适合这个故事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答道:窃读。

师评价:你们取的题目竟然和作者想的一样。

出示原先的课题,读课题。

师:换个字理解窃的意思。

生:是偷读。

师:窃读并不是偷书,而是偷偷地在书店里读书。

6、课文中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

生思考5秒左右,开始动笔,在书中划出这句话。

师:大声地把这句话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三、学习1~4自然段

1、交流:

直接表述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幻灯出示: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齐读句子。

师: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生考虑大概3秒。

生:作者快乐的是她总算找到了想看的书,惧怕的是担心被书店老板发现,会把她赶出去。

师:他说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此时此刻,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吧!

2、学习1~4自然段:

师:读读这些文字,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学生自己学习,师巡视。

3、交流:

结合找出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提醒交流规范一点:

我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读语句,说理由。

交流句段一:

生1: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

师:你说得真好!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可以用惊喜来表达。

生齐说:啊!

师:是的,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就这样读。

齐读句子。

出示句子: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还感受到了作者寻找书时候急切的心情。

师: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读这句话。

学生自己练习读。

指名读。

出示句段: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师:其实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找找动词。

师和学生一起找到动词,用记号表示出来:

(跨 踮 钻 挤)

师:再注意一下一个细节描写,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体会一下这些动作和这个细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心中很急切。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一般情况下,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

师:一个不顾惜自己的形象也要读书的孩子。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非常爱读书。

齐读这段话。

交流句段二: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急切想读到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快乐。

师:这句话,谁再来说说体会?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

师: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呢?当你捧着心爱的书,读着读着,你也许会忘记──(生接:吃饭);你也许会忘记──(生接:睡觉);你也许会忘记任何烦恼,这时候的你快乐吗?

生齐答:快乐!

师: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再读这句话。

齐读。

交流句段三: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

师:这时候的她又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

生:还有我可以安心了,也说明作者当时很快乐。店里的顾客少,她就不容易被发现,这样她也可以安心看书了。

4、师: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的心理活动是非常生动的,文字在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很复杂而且善变。除了快乐,你还感受到其他的心情了吗?

指名说。

评: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

那么,面对惧怕,这个小姑娘又是如何坚持窃读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5~7自然段,找找答案。

四、学习5~7自然段

1、自由读5~7自然段,想想这三段内容写了什么。

2、看着屏幕上的句子说说:

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____;为了隐藏自己,她会_____;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_____。

指名说(2位同学),自己说给同桌听。

3、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她要费尽周折来隐藏自己呢?

生:因为她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引出句段: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⑴ 师: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假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假设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假设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生1:也许是老板已经发现了她,已经在看她了。

师:会以什么样的眼神看着她呢?

生:注视。

生:瞪。

生:盯。

师:也许──

生2:也许老板已经准备赶她了。

师:会用什么样的语言?

生:他会说:小姑娘,你不要再看了。

师:这是一个相当宽厚的老板,如果是一个冷漠,自私的老板呢?

生:他也许会说:小瘪三,没钱就不要来看,滚出去!

(现场哄堂大笑。)

师:一个多么形象的词啊!小瘪三道出了作者当时窘困的生活状况。

如果这是一个相当粗暴,蛮横无理的老板呢?他不但会用语言侮辱她,甚至还会采取一些动作。

生:那老板会用扫把将她赶出门去。

师:好!赶!

生:那老板会把她拖出去。

师:拖!

生:拎!

生:推!

生:撵。

⑵ 出示一段课外内容: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话,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

指名生读该段话。

学生沉浸在回味当中,片刻──

师:是怎样的屈辱让这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甚至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你能猜到这段话背后隐藏的一个故事情节吗?

生:那个老板用极端粗鲁的话羞辱了作者,甚至还打了作者。

师:那么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又指什么呢?

生:指老板羞辱作者没有钱,很穷。

师:就如刚才的那个词──

生接:小瘪三。

⑶ 师生合作再现故事情景:

师:我需要和几位同学合作着将这个故事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眼前,谁愿意?

师与学生一起口述:

(师)有一天,我正贪婪地读着那本我喜爱的书,突然,一个巨大的吼声向我袭来──,(生)小瘪三,没钱也来看书,给我滚出去!

(师)随即,一只大手攥紧了我的衣领──

(生)将我高高拎起,提着走到门口,将我重重地摔在地上──

(师)我回头一看,看到了一张。

(生)充满怒气的脸。

(生)一张严厉的脸。

(生)凶神恶煞般的脸。

(师)紧接着,一扇厚厚的木门碰地一下在我背后关闭

⑷ 回旋文本:

师: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 ______;为了隐藏自己,她会______;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______。

⑸ 小结:

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

五、全文总结

同学们,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下节课,我们再来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课后反思】

拿到《窃读记》这篇教材到上公开课只有四天时间,我前后设计了四次教案,但是在两次的试教中都宣告失败。从我最初的设想要设计开放的提问,抓住文本中出色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窃读的滋味,进而感受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那种读书热情,设想是好的,但是实践是困难的。确定用这种稍显得保守的方法来上这堂课后,最初遇到的两个大难题(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和作者的窃读滋味复杂,矛盾,善变,学生理解困难极大。)几乎迎刃而解,学生不但能体会作者孩提时酷爱读书的兴趣,而且借助铺垫课外相关的一段文字,猜测老板的态度,语言模拟现场情景等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充分感受到了她想要读书是多么艰难,更加深了她对读书的渴望。

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2

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课文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欢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中,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资料,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经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让学生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兴趣,并经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3

课文内容思路清晰,全文围绕林海音儿时在书店窃读时的滋味展开。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找出准确表达窃读滋味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学生很快便发现了这一句,在初体验“快乐”与“惧怕”这两种强烈的情绪后,我顺势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她是怎样窃读的呢?

引导学生学习1~4自然段,抓住作者的'动作、心理活动体会窃读时的情形。学生感受到氛围后,放开手让学生自由体会作者窃读时哪里体现了她的快乐?

哪里感受到她的惧怕?

学生与语言有了亲密交流的机会,在直面文本的过程中与“我”一起享受窃读的快乐与惧怕。教至深处,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并进一步挖掘:你感受到这窃读中还有什么滋味?

学生众说纷纭,课堂气氛活跃!最后,让学生们在了解作者窃读的动力后,组织讨论:窃读算偷吗?

发表看法,引导学生再次强烈感受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本课稍显成功的地方在于:对语言进行感悟和积累,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基础上进行交流,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训练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4

《窃读记》通过“我”放学后急忙跑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偷偷看书的事情,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其中作者对自己在偷偷看书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得十分细致。

在教学时,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基本上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仅仅局限于回答为什么快乐或者为什么惧怕。为此,我引导学生除了书本上谈到的感受,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作者窃读的滋味。比如,生怕别人发现,随时保持警觉地读书会怎样;长时间的站着读书会觉得怎样;饿着肚子读书会怎样……这样一点拨,学生就能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来谈窃读的滋味,对于窃读的滋味学生也就体会得更加深刻了。比如一位学生说:“一本书要换几个书店才能看完,看书时还要察颜观色,并且还只能长时间站立着看书,这样读书会觉得很累,不仅是身体累,而且心也累。”充分说明了窃读的滋味。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这才能避免出现空泛的口号式的语言,阅读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是我在09年第一学期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学生的表现比较出色。尤其是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从语气上还是表情上都让我比较满意。

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5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在阅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进行本组教学,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但由于他们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几乎没有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学生对林海音当时所处生活环境陌生,故对理解人物思想情感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后生字并学习文中的好词好句。

(2)理解并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感染,如作者般热爱读书。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

(2)通过品词析句,学会抓住关键句感悟作者的复杂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受到影响,热爱读书,成长自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展开学习,从中找出相应的词句进行深入地理解,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2、抓住“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深入学习,明白读书养精神,懂得读书的重要性。

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6

本文的编者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可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其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予以重点体会,然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

另外,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所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两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是本文教学的另一重点。这篇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朗读好了,也就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