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2025/11/0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钓过鱼吗?能说一说当你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2、假如你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很大的鱼,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节课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3、默读全文,想想“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1~9节)得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

4、简要理解(10~11节)写的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理解中心,总结扩展

1、反复诵读第10节,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重点句: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⑴讨论:

这“鱼”指的是什么?

⑵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3、理解: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你遇到的与本文相类似的情况写成一篇小短文,或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急切道德:是与非

哭出声

乞求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依依不舍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时间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②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③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①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②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①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②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③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①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②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①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②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③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④学生动笔。

⑤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①学生自读。

②同桌互查。

③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④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①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③逐句自读。

③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④教师释疑。

⑤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①联系本单《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自读。

③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感知单元内容和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导读准生词。

3、指导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说。

(2)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应将正文前的背景介绍补充进来,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介绍得更完整。(生尝试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用7个字再次概括本文的内容。(生述)

4、引导学生质疑:今天再学这个熟悉的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将学生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文本,展开探究。

1、学生读书交流,聚焦重点句“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2、比较阅读,感悟诸葛亮“知己知彼”。

出示比较句: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教学这两句,感悟诸葛亮的“知己知彼”。

(1)自由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哪些地方相似呢?

(3)质疑看课文插图,司马懿在城下,诸葛亮在高高的城楼上,他们的话竟这么相似。有意思吧!该怎么读才有意思呢?

(4)生练读,教师演练“一唱一和”读,同位互读。

(5)同学们,这样对比着读,你体会出了什么?

(6)教师小结,小结学法。

3、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心思细密”。

强调“……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

(1)同学们,再默读诸葛亮的这句话。仅仅把城门大开(课件套红)司马懿就会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吗?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布置?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周密安排和心思缜密。

生述“诸葛亮便下令把……也不许乱动。”

质疑,生探究,指名读。

教师小结,板书。

4、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强调“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课件点击冒险教师述说:同学们,冒险可是需要勇气的呀!文中有多处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胆识。找找看!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四、教师总结,归纳学法。

五、板书设计:

19、空城计

知己知彼

诸葛亮心思细密

胆识过人

第二课时(略)

1、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要用空城计?”

2、评价人物,交流启迪。

3、指导复述课文。

4、拓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课时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体会寓言所蕴涵的寓意: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学会聪明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笑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一路花香:板书)

(1)看到花、花香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来赞美它呢?(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词语)

花儿五彩缤纷、花香沁人心脾,请大家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常寓言故事里会隐含一个人生哲理,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3) 花儿五彩缤纷,花香沁人心脾,请大家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 读通课文。

1、谈话: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朗读时老师有一些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3)在书上圈圈划划,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收获不少吧,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2.认识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4.师:刚才读完了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三、学习第二小节。

1、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只破水罐很惭愧,他惭愧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去读一读第二小节后,我们再来交流。

2、 学生读文讨论:

(1) 是啊,这只破水罐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挑水任务而惭愧,为连累了挑水工而惭愧,你们看,他多伤心啊!

(2) 出示:“两年后的一天……回报。”

(3)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破水罐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自己练练。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议:1、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伤心;2、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难过、伤心的水罐。3、这是一只充满歉意的水罐。)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只破水罐的话。

(4)破水罐道歉后,挑水工讲了什么话呢?你能找到吗?

(5) 齐读第二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谈话:挑水工为什么要它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呢?这个问题我们读了第三自然段就会知道了。(生自由朗读)

师:(1)当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去注意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从此不伤心了呢?你从哪些话里面知道呢?

(2)读到这也许好多同学也会有这样的疑问,“破水罐只能灌半瓶水,挑水工为什么不扔掉呢?你从哪里读懂了?学生找

(出示挑水工的话)再请同学读一读这段话!

这里“利用了它”,这个“它”指什么呢?利用它做了什么呢?(板书“浇灌”);破水罐给主人带去了美丽的花,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那些花儿只长在你这边),所以给大家带来了(回到课题:生齐读)是它渗出的水浇灌了这一路美丽的景象,让人们陶醉于这一路花香。

3、 小结:挑水工真聪明,他知人善用,恰倒好处地利用了破水罐的'裂缝,浇灌了一路鲜花,使这条路上充满了鸟语花香,给自己,给破水罐,给主人,更给所有从这条路上走过的人,带来了 —— 一路花香,带来美的享受。

板贴:

4、让我们一起来把挑水工的话读一读,再次体会挑水工的聪明和良苦用心。

五、抒发感受。

1、听了挑水工这番话,这只有裂缝的水罐,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集体交流)

2、此时此刻的破水罐他快乐、他自信,他不再为自己有一条裂缝而感到内疚、自卑。(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发扬自己的长处,又能够善待自己的不足,聪明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路花香”。)出示

3.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他心中……

教学反思: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一路花香》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

围绕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一组词语引出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抓住破水罐和挑水工的话来讨论体会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还精心设计了板书帮助学生体会破水罐的心情的变化,并把这一感情变化为一条线索。但课后心中却有一份说不出的遗憾:

1、 交流有不充分之处。关于学习挑水工这段话,学生在谈感悟时,大都是脱离课文在谈,而我作为老师,没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使讨论交流流于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2、教学机会有丢失。我们在课堂上如果更多的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更深刻地关注孩子的发展,那么就会获得更多的教学机会。这课堂上在讨论 “破水罐为什么惭愧?”这一问题时,有一位同学非常有条理地说出三点理由,多不简单,他不但学会了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而且还能在其他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学生的能力吗?如果我在此时能够以一种欣赏的话语来评价他该多好,既鼓励了他,又是给其他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可是却因为我的疏忽而丢失了一个极好的教学机会。

《一路花香》的教学,使我感到自己的精心设计,就好像砌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一堵“教”和“学”的墙,牵制着我的教,学生的学。或许这种墙,我已砌得太多了,以至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才能守助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