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师说》教学设计

2025/11/0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师说》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师说》教学设计 篇1

《师说》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文章中“尊师”“重道”的观点。

2、积累“传”“师”“从”等多义词用法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内涵。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感知全文,解读第一段。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1、先秦散文──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

2、单元提示,唐代散文三种形式:说、赋、疏、传

二、文本感知

1、解题(板书课题):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作者(投影显示)

①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古文运动,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诵读指导(音频播放)

①音频听读一遍,展示注音,学生标注字音,重点词。②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节奏。③指明一学生读一遍。纠正字音。

4、解读第一段

①学生结合注解自学第一段,找出难解文言词句

②教师讨论纠正词义、句意。

三、背诵指导

1、梳理第一段结构

〖板书〗┌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2、学生背诵5分钟。

3、学生自查,默写,自我检查。

四、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2、3题

2、第二教材前7道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文言词,解读并背诵第二段。

【教学流程】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第一段

2、检查讲解课后二、三题

3、提问:韩愈的文学常识要点

二、研读课文

1、齐读第二段

2、文本研读

①学生结合课后注解翻译,明确重点文言词句。

②一小组翻译并指出重点词,组内其他学生随机补充

③师生共同完成对本段文言词的积累整理

3、背诵指导

①梳理结构结果

┌今昔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

└贵贱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②小结方法(对比论证、反面论证)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③根据结构背诵本段(5分钟)

④学生默写并自查

《师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 由《马说》导入

2.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

1. 骈体文

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

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 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

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

1. 疏通文意

2.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 本段分为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层,对比论证。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把为子择师而自己却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三)第三、四段

1. 疏通文意

2.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四、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 运用排偶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也很自然流畅。

2. 语气语调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嗟乎”,“呜呼”(语气词加强感叹)

“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吾未见其明也”(判断语气)

“其可怪也欤”(感叹语气)

《师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2、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3、“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4、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5、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7、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 不能(bù)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冉(rǎn) 潘(pān) 无长无少(zhǎng) 须臾(yú) 贻(yí) 怡(yí)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⑴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⑵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⑶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 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⑵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⑶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⑴ 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⑵ 分析第2段:

① 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② 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⑶ 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⑷ 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⑴ 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⑶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师说》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通过学案的自主完成,课前文言的大部分问题学生可自主解决,课上着重落实文言难点使学生的文言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 格。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感知文本和课堂探究,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果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4、字词解释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词句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 “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 “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3)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4)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多义词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2)传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递,读 下同。

朔气传金 传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此世所以不传也 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读zhuàn,下同

《张衡传》 记载个人事迹的文字,传记

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3)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师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疏通文章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联系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耻学于师”的原因。

2、学习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强大的论证力量。

教学思路: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理解内容——探究问题——深化总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中会采用朗读、讨论、辩论、归纳等教学法)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

【活动一】学生自己谈谈对老师的看法。

二、解题背景

1、“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活动二】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背景知识。

三、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读字音。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音字的读音。

2、读节奏。要读清节奏关键得翻译好文句,只有明白了语句的含义才能划分好节奏,因为节奏是以意义为单位来划分的。

3、读语气。请同学们借助翻译参考书把文章的翻译通读一遍,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读一遍,把文章的语气读出来。

【活动三】

1、学生自己借工具书读准重要的字音。

2、学生借课文注释翻译文章,根据文意划分文句的节奏。

3、学生根据文意自己尝试读出文章的语气。

四、研读第一段,归纳词句

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思考探索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从师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活动四】

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本文重要的文言词句。

五、研读第二段,归纳词句

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 )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3、思考探索

1、此段分论点是什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明确:

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六、品读深化,交流提高

组织学生谈自己学习文本的收获。

【活动五】

1、播放课文朗读一、二段,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

2、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抽查2—3位同学的一、二节的背诵。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二、研读第三、四段,归纳文言要点

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思考探索

①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②作者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

③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明确:分论点: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活动一】

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本文重要的文言词句。

三、积累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①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

②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④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活动二】

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进行归纳整理。

四、探讨研究:

探究1: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当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师学习,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使得他们自己变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文章对他们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写这篇文章送给少年李蟠,因为他喜欢学习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够向老师虚心请教,所以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继续学习古文,即文章说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实韩愈也是借此提倡当今的学者要向李蟠学习。

探究2:韩愈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从中可看出他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韩愈写作本文是提倡学者要向老师学习,恢复从师学习的风尚。从中可以见到韩愈有一种不顾流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探究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主要用了三组正反对比论证: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也,欲人之无惑也难也!从反面批判现象中阐明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活动三】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重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问题来探究,要求提出明确的问题,并且小组的同学要一起通过辩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向老师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

1、提高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师总结:联系时代背景,突破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总结,来升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

五、延伸拓展

1、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2、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活动五】

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交流分享学习收获。

六、品读深化,交流提高

组织学生谈自己学习文本的收获。

本文从老师的作用、选择老师的标准、师生之间的关系、师道不传的现象、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论证方法等方面来阐述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中心突出,论证有力,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