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2025/11/0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优秀小学美术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与目标:

知识:通过欣赏学习,能够比较、分析、描述塔的特征,并且能够设计塔的外形,进行简单的装饰。

能力:通过讨论,探究塔的结构及特征,研究表现方法。

情意:培养创造能力,了解塔的知识,培养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自己见过的塔画下来,或设计一座既漂亮又有新意的塔。

难点:根据塔的特点,设计新颖,有新意。

学习材料:

各种塔的资料、图片、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调查了解:

1、塔的历史发展。

2、谈谈我们看过的塔。

3、我们周围有什么样的塔。

教学意图: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欣赏感受:

1、相互欣赏课前收集的各种塔的图片。

2、欣赏书中各种塔的图片:(可以用课件)

(1)、学生思考问题:

塔由几部分构成?

这几种他有什么不同之处?

你喜欢什么样的塔?为什么?

(2)、我们大家一起看世界上的名塔。

思考: 书中展示了什么塔的图片?

三座塔分别建造在什么时间?

三座塔各有什么不同?

三座塔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教学意图:

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不同塔的结构和材质,各种塔的造型;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塔的不同之处。并感受不同风格的美感。从而为下一步创作塔的造型打下一个基础。

三、探讨研究:

1、欣赏书中塔的作品:

2、研究一下塔的表现方法:

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小小的设计师,你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塔?

教师提示:(1)、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怎样让塔更美观?

(3)、可以在什么上画?用什么方法?

教学意图:

欣赏童稚的学生作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学生的不同的绘画步骤,主要表扬表现形式丰富,思路有创作的学生。

四、实践创作:

1、作业要求: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塔,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造型新颖的塔。要求构思独特,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观察、联想、创造,让学生感受创作的乐趣。

五、展评学生作品。

1、引导学生在构思、构图和色彩等方面进行欣赏评价。

2、谈谈创作感受。

教学意图:

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感受创作的乐趣。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的基本形体,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形成空间的概念。能根据物体的特征,用线描的方式画出物体的基本形体。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体的特征,用线描的方式画出物体的基本形体。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细致地描绘出物体的具体特征,画出物体的空间关系。

教学用具:

铅笔、记号笔、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让学生带一件生活用品获图片,请学生说一件你喜欢的生活用品,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造型特征、色彩、功能等方面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二、新课

1、看一看,说一说

我们现在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美观又实用。它们都是具有长、宽、高的立体物。如:

方体 柱体 球体

找一些生活中美观的生活用品,观察一下它们都是什么形体。有什么特点?与哪个基本形体相似?

2、了解线描

师:老师把我喜欢的一件生活用品画出来了,你们想看一看吗?这种表现方法叫线描。线描是一种简便而美观的表现方法。它要求线条简练、刻画细致,表现出物体的具体特征。

3、学习绘画方法

我们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了,他们的种类和形状纷繁复杂,我们该怎么画才能又轻松又简单地画出物体呢?

1) 首先我们要观察物体,把它归纳成一个基本形体,如照相机是方形体、豆浆机是柱体、足球是球体等或形体组合。

2) 按一定的次序细致描绘物体。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使物体造型生动。

注意:一定要先画基本形,不要一开始就画细节,抓住物体的主要形体和特征。

4、 学生实践活动。

根据物体基本形体,画一两件你熟悉的生活用品。

5、 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出色的地方。

三、 小结

我们的生活用品实用美观,我们同学们要留生活用品独具匠心的设计,分析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尝试一下自己设计你喜欢的生活用品。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篇3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本课意在引导同学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东西可以用来再组、加工,成为与众不同的小挂饰。

教学目标:

1、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资料。

2、将收集、加工后的饰物穿起来,制作1-2串挂饰。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找到与众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挂饰。

2、启发同学就作品说出自身的设计思路。

3、平安熟练的使用工具。

教学准备:

1、同学收集彩色纸、吸管、麦秆、果核、果壳、钮扣、贝壳、小石子和针线等资料。

2、教师收集各种挂饰的照片,准备胶水、针线等资料。实物投影仪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出示“diy首饰屋”的宣传图片,请同学看上面人们自身选用各种珠子、小石子等资料串制的小挂饰。欣赏小挂饰,体会其装饰美感,了解挂饰的形式与种类。

活动二:

启发同学考虑:你想做一件什么挂饰?生活中还有那些垂首可得的资料可以来制作小挂饰?

引导同学从书包里、教室里、操场上收集制作资料。

活动三:

先让同学将收集到的东西随意的用针线串起来,展示给大家看好不好看。从而使同学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穿在一起都好看。

引导同学按小组将有联系的资料归类放置到不同的袋子里,再观察、讨论:像纸片这样的资料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串起来才好看?小石子等较硬的、无法穿孔的资料可以用什么方法连起来?各组可以试一试。

以“新专利发布会”的形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说说自身组尝试的结果。

将已分好类的资料用不同的袋子装好,收拾起来,准备下节课用。

第二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欣赏优秀的挂饰作品,引导同学考虑:除了直接串上,还可以用哪些资料哪些方法来装饰好小挂饰。(如将彩纸剪成穗状粘到被穿的东西之间)

小组讨论、试验,交流结果。

活动二:

运用讨论好的方法,用线串联整理好的资料,做一件小挂饰。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同学运用的资料的大小、形状引导同学将挂饰做成项链、手链、腰带、包饰、钥匙链、风铃等多种形式。

活动三:

拓展:出示用自制小挂饰加工的同学卡、班牌、小信插等,引导同学考虑:还可将小挂饰于什么相联接,制成为生活服务的工艺品?

活动四:

将自身制作的小挂饰送给同学或老师,一起体会发明的乐趣。

收拾整理。

札记:

下课的时候,一年级一班的胡誉川一下子把一串自身做的小挂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是一串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片串成的项链,中间还穿了一颗红色的扣子,配着我的黑毛衣非常新颖。整整一天我都戴着它,谁看了都说好看,胡誉川更是美得不得了,放学的时候还领着它的家长来看看“赵老师戴着我做的项链呢,带了整整一天!”别的小朋友不服气地说:“明天我要做个更好的,让赵老师戴一星期!”我被小朋友们的发明热情深深感动,更体会到了,教给同学“发明”等于是教给同学快乐,教给他们更好的享受生活.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篇4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小学美术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二、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去的路》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三、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生作业,师巡视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后作业:

观察: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尝试:绘画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直接观察比较以和回忆往日的生活经验,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出近大远小的现象,从而理解透视的规律。

2、鼓励同学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示物体的前后或上下的关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远小的这一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明显的透视的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绘画工具或手工资料等。

教学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并结合生活实践举例,理解性地说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

教学难点:画现能否表示出前后或上下的关系。描壕远近物体时能否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色彩知识,(近处色彩鲜艳,笔触强烈些,远处色彩灰暗,笔触柔和、概括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室内活动。

1、欣赏教师带来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同学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同学思维,能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2、欣赏影像资料,进一步激发同学思维,使生活经验和感知逐步清晰起来。

二、教学新课。

1、发现。室外活动。

来到室外的阳台上,欣赏周边景物(花草、建筑物、人群和周围环境等。)

教师引导: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2、考虑。

同学们通过观察、考虑,得出结论。

一样大的物体,近处看起来大,远处就看起来小了。

一样宽的物体,近处看起来宽,远处看起来就窄了。

一样大小的风筝,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飞到半空中就变得很小了,而且飞得越高,就变得越小了。

3、再次欣赏。

让同学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和影像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同学回答问题。

5、表示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怎么在绘画中表示近大远小的规律呢?

近处的景物画细致些,远处的物体表示得模糊些,概括些。近处的色彩明亮些,远处的色彩灰暗,柔和些。

三、同学绘画,教师指导。

四、展示作品。

让同学自评、互评。在同学自评时,鼓励同学运用透视一词描述同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