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1、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五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五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五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五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种子的梦》是一首儿童诗,一共八小节,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不同体验,表达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的主题。种子如“儿童”,作者借此来告诫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表达了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
教学中,注重诗中语言文字的推敲理解从而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让学生能通过诗歌语言文字理解,感受到种子生活的环境十分的恶劣,特别是“冰冷冰冷的世纪”引导学生理解后反复地读,读出漫长而寒冷来,读着读着让学生感受作者采用的重复的写法,比喻的写法。
抓住“一点一滴”让学生理解到很少很少,就是这样的少,种子不放弃,不抛弃,感受到种子,只要有一点希望,一点生机就顽强不屈,就不懈努力,就坚持到底的精神境界。通过你读,他读,反复读,把理解读到诗歌中,把理解读到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通过“为了……,我在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力气。”句式的补充练习,感受种子心中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精神。
由“思念”这个词为抓手,以教师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种子,读出思念,读出种子的向往。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我还利用课件的视频效果,生动形象再现鲜花绽放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诗歌描写的内容后,激发学生想亲眼目睹的欲望,走进声、画优美的课件展现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花朵的鲜艳,花瓣的娇嫩而稚气,感受到种子那美好的梦,再有感而读,读中自悟。
在最后总结时让学生送词语给种子,使学生能再次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情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更进一步的飞跃。
儿童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阐明,文字质朴、亲切,但含义深刻,学生领悟有一定难度。我注意抓住课后习题,也就是本课的难点:(1)种子的梦是什么吗?(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种子梦想自己从播种到发芽,到开花结实,再到最后不断繁衍。)(2)种子又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 的?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A、种子对自己生存环境困难的克服。(冰冷冰冷、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忌……)B、种子自己的付出。(根须吮吸、冲破、积攒力气、伸展、挤碎、倾心交付……)谈谈你的体会。C、种子还要借助其它力量的帮助。种子的生长除了有自己对困难的克服、自己的付出,还要借助许多其他事物的帮助。(水分、阳光、蜜蜂、大地……)由此让学生明白:种子的生长是艰难的,要遭遇这么多困难,借助许多力量。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由此让学生看到作者借助种子从而表达自己在艰苦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读中感悟。如前四节可以读得低沉、缓慢,有让人窒息、压抑并有暗暗积蓄力量之感;后四节要用欢快、激昂、有气势的语气读,让人仿佛看到种子即将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了。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我在教学《白杨》这课时,首先确立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说的话),感受新疆建设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首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小组和全班交流。课前我不仅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还自己查阅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无法查阅资料的同学服务。课堂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白杨的了解。学生很快找到了白杨外在的特点:直、生命力强,我顺势引出“爸爸”的话,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学生慢慢地从中感悟到了白杨树“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执着……”的内在精神,体会数得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在这基础上,提问“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学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说“不是的”。学习“他们只知道…几天汽车”时,我又采用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兄妹俩 “不知道”什么。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课堂中,如果能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就会高涨,学得很投入。那教学岂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本堂课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流畅地读继而到入情入境地读。我是怎样做好这一点的呢?
一、从读入手,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点,也是阅读教学的中国。阅读课文,首先应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一开始,我并没有采用谈话激趣法导入课文,也没有从情境设置导入新课,而是走来就直奔读的`重点。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展开自主阅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牵出了文章的主脉。
二、抓重点词,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三、以趣促读,趣中感悟
如果把课文中的文字比作一炉煤球,朗读则是让煤球燃烧起来,放出能量。这是在说,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而且,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长时间的单一训练会使他们过于疲劳,而且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有自由轻声朗读、分角色读、导读、领读、表演读、创设不同的朗读气氛,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这样,读的形式多样,读的效果各异,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巧妙地把学生带到现实的语言环境中去。使学生在读中悟意、入境、动心,真正使课文中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我心。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梦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只有一个课时,长长的一篇课文,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不简单,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我围绕着“梦想”与“力量”两个主题展开。让学生质疑,整理为四个问题:1、谁的梦想?2、什么梦想?3、怎么实现?4、梦想有什么力量?在这几个问题中,第三、四个问题应该为高潮部分,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没有当机立断,反而在第一、二个问题上耽误了很多时间。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把握住文章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瑞恩的年龄,瑞恩梦想的伟大,最初有梦想时的执著,瑞恩为了实现梦想的努力和坚持,要是能把这个理解了,梦想的其他意义也就迎刃而解。
接着就是让学生谈一谈小男孩的梦想感动了谁,其实这就是在理解小男孩的优秀品质,在对第一部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体会,明白梦想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唤起爱心,增进友谊、带来希望等等。这样在写好交流之后再来读重点句:“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此刻,我相信这是发自学生肺腑的,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然而,因第一部分的失误,造成学生后面的理解不够深入。
我再次认识到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依托文本,简化教学程序,让学生思考的点少而精,保证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展开思索与讨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