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童趣》教案

2025/11/0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童趣》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童趣》教案 篇1

《童趣》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童趣》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趣》教案 篇2

课题:《童趣》(第一课时)

授课人:中华中学黄烨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

简要概括

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1、导入(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记录32个)

2、说趣(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3、[投影]“文学常识”

[投影]“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投影]“文字注音”

3、[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4、概述文意(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5、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6、[投影]“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主要内容”

“方法”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7、[投影]“同心圆”

想像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童趣》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朗读和背诵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链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自学导航: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文学常识: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三、师生探究:

师: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文中生字词读音)。

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

生: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师:再读课文一遍,注意断句、语音、语气、节奏、感情。

生:再读课文。

师: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同桌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果如鹤唳云端。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11)徐喷以烟。(以,用。)

(12)蹲其身,使与台齐。 (13)以草为林。 (14)神游其中。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结合注释解释。

1.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所以

3.私,暗自、暗暗地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徐,慢慢地。

6.唳,鸟鸣。

7.丘,山丘。壑,山沟。

8.鞭,用鞭子抽打。

9.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之,的。其,它的。

11.以,用。

12.其,自己。

13.以,把。

14.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5.为,被。

师: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生:翻译:

(1)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四.即时训练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复习上节课所学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师生探究: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生: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师: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生:(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师: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生:“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师:物外之趣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师: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师: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三:即时训练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童趣》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熟悉带有十六分音符及带有附带音符的节奏,并且能够准确的读出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

二、通过演唱,熟悉北京儿歌的风格。提高学生吐字、咬字的能力。

三、利用拍手游戏、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创编各种拍击动作,提高创编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第四与第五小节之间的衔接,要注意音高的准确性

教具准备

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感受歌曲

学习歌曲

1、随音乐律动

2、师生问好

1、教师演奏歌曲旋律,学生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2、教师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奏这首乐曲。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每一遍之间不同的情绪。(表演后提问、并请学生回答)

1、教师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请学生模仿。

2、请学生用不同于教师的身体部位来演奏这段节奏。

3、欣赏歌曲。要求学生记住歌曲的名字。 学生在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可以放松自己,将自己完全的融入到音乐当中来。

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歌曲教学做铺垫。通过模仿,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对每一次聆听都应该提具体明确的要求。

4、教师板书课题,并且介绍歌曲风格(说唱风格)以及歌曲名称的含义。

5、再次聆听歌曲。记住前四小节说的歌词是什么。欣赏后,教师要提问。并且会要求学生反复的配合肢体语言说出这些歌词。

6、 请学生随范唱轻声学唱歌曲(教师注意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问题,采用灵活的方法加以纠正)

7、 难点:第五小节的第一个音,学生很难唱准。

(前面说的部分一定要固定音高,把音固定在2 上,这样后面的3就容易找了)

1、学生边演唱歌曲,边玩打花巴掌的游戏。(可以改变拍手的节奏,对音乐游戏进行改编)

2、部分分学生进行表演。(注意两人之间的配合及与乐曲节奏之间的配合)

经过几次聆听之后,学生对于歌曲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就使得接下来的演唱对于学生来讲变的比较容易。让学生明白,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有音的高低变化。和歌曲的演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利用游戏法巩固歌曲,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童趣》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本课反映了少年儿童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2.聆听《四季童趣》、《捉迷藏》、《樱花》、《雪花飞舞》,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创编活动。

2.有感情地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录音)

2.请小朋友们讲述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 3.复听歌曲并感受音乐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四季童趣》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2.发声练习:

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教唱歌曲时要按句听唱与教唱。

4.反复听范唱,跟录音哼唱曲调与歌词。用“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跟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地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1(交流、处理、试唱)

四、创编活动

1.编自己的歌。

例:2/4 ×× ×× │ × × │ ×× ×× │ × — ‖ 6 1 2 3 │ 5 6 │ 5 3 2 1 │ 6 — ‖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自制碗琴。

五、课堂小结听着音乐下课。

《童趣》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

1、 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竞赛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①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②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①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③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③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①、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