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目送读后感

2025/11/05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目送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 篇1

龙应台老师的书我是第一次读,这个第一次为的是更接近别人的心扉在别人的世界了解龙应台。带着有目的的心理去读龙应台老师的文章,现在想想,又怎能获得多大的乐趣呢?以往都是草草的开场,又草草的收场,每每看到头几篇,便已无多大兴致。五一假期无聊至极,拿起了龙应台老师的《目送》,再次翻看。耐着性子,又看到了龙应台老师所叙写的《雨儿》,忍不住感慨万千,感慨时光的匆匆而逝,使原本熟悉的情感顿时变得陌生,感慨尽管时光的匆匆而逝,也挡不住那一份永久的情,永恒的爱。

”我——是你的女儿“。对!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因为有了母亲的宠爱,母亲的养育,才有了我后来的感恩,才有了我后来的永不改变的”你的女儿“。反反复复地嚼着这句话,想把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读透,却无法透彻爱的力量;想把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嚼尽,却无法嚼完这摆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的情感。大概有太多的感想想要脱口而出,反而成了阻碍,阻碍地我不能出口成章。就像龙应台老师对待她的母亲一样,想用尽自己的感情来跟母亲叙述完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有趣事心烦事,却因此成了阻碍,不得不反复停留于”我——是你的女儿“。

面对那个离我身边很近很近的女人,用时间编织的几缕或几撮银丝替代了黑发。面对自己,自以为是的成熟早就已经包囊了原来的稚气。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我——是你的女儿“,我很想对她说,自豪地对她说,骄傲地对她说。当真!一切都只是想,想了之后或许会有行动,或许会有”但是“。在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面前,我选择了”但是“,选择了去解释,而她继我的'选择之后,她选择了微笑,选择了释然。当我准备说出这六个字时,好像一块小石子,从心中拱出的小石子卡在了我发声的部位,只要我一张口或动嘴,小石子就会如刀割般的疼痛割在我的肉体上。疼痛麻痹了我脱口而出的勇气,使我胆怯地坐在这温室里,在笔与纸间来回着。写完也只敢,将本子甩在她的面前,拍屁股走人,狂奔回房间罢了。

面对母亲,我怯懦了。面对”我——是你的女儿“,我怯懦了。而龙应台老师选择的是不管母亲是否清晰记得自己,依旧用自己热血的心灵感化母亲已逝的岁月。这种热血,是让我敬佩。不,不是敬佩。这种热血,我可以拥有,只是,我害怕拥有。学着,用最真挚的心来学会、汲取。

目送读后感 篇2

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书某些地方写得与我此时的心境居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当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书评,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当时看这个篇章里女儿刚好上二年级,第一天开学她也是这样头也不回就跑进了学校。

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而我的父亲却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离去,成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写《雨儿》一文时,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却因为种种事务,更是丈着她对我的爱,让她独处在家,心中的愧疚无时不作痛着。每月的抽出那点时间来到母亲的家中,听着她家家长里短的唠叨,不管对错都点头应和着。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这些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目送读后感 篇3

龙应台的文字向来都是细腻动人,富有人生哲理的。她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纯化,宛如一场春雨洗涤我的灵魂。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都被我采下,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美感真的是稍纵即逝。有时它来自于大自然的某一处。许是一片落叶翩翩落下的瞬间,许是一只母狗哺育自己儿女,每个片刻都稍纵即逝。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与龙应台一样。善于发现美,摘录美。而我也被自己列为了忙碌奔波的一族。每天清晨面对这蓬勃的朝阳,睁开那朦胧的睡眼,醒了,叮铃铃,又放学了,周而复始。经常抱怨着人生为何如此平凡无聊,生活是那么无趣。

龙应台的这段文字给当时的我无非是一个很沉重的启示,那时的我是那么无知浮躁,甚至于连“美”都不常发现。其实当我们走在上学的人行道时,棵棵绿树挺拔直立,片片绿叶儿互相推攘,风儿刮过耳边的沙沙声,无疑是一种美。当在马路上看见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牵着手,散着步,这无疑是一种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美。野草在夹缝中顽强求生,努力生长着,这无疑是一种不懈奋斗的美。生活中不乏美的身影,只是浮躁的.我们被蒙住了双眼,让这种种稍纵即逝的美逃离我们。我们要懂得发现美,享受美,温暖美。

我们生存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生活在这温暖的行星中,生活在我们热爱的土地上,度过这我们的一生。可是又何尝有多少人懂得生命的真谛。21世纪是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浮躁而忙碌的时代。想想,当我们坐地铁时,看见的都是什么?是一排排拿着手机刷微博上网的一颗颗迷茫的心。当我们知晓“3。01昆明”惨案发生,看到的又是一颗颗无知愚昧的心,他们许是为了钱财伤人性命,许是为了他们那可笑的信仰。他们在追求些什么?寻找着些什么?执著些什么?我不懂。人的一生何其漫长,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着。可是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追求。而我也不全都知晓,只是单纯的懂得了一小部分生命的意义。也许便是“爱着,懂着,真正地追求着。”正如龙应台所说:“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

在这世间到处都是“尘埃”,遮蔽着我们的双眼,我们应该学会透过这层层迷雾看懂“什么”,知晓“何为活着。”

龙应台曾在序中这样写道:“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而我来到这“花”前,感悟了人生,感受生命的真谛,感受到了从前未曾有过的宁静,只因它的文字温暖而深沉。

目送读后感 篇4

朋友?父母?有些路真的只能自己走

“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两个人曾好的几乎粘到一起,无论做什么都形影不离,到了后来,见的机会越来越少,然后干脆不见,友谊大多终将走上陌路。相识,相知,相守,最终带着几分欷歔,各走天涯路。回首在看,背影早已远去。

人生大抵便是在这世上走上一遭,不同的只是路上的风景,只是身边的人。路必定要你自己走的,有时走道狭窄处,会感到压抑;路上的人渐少了,又会感到孤独。突然碰到了一堵墙,是回头,亦或是求助你的'同路人。这便有了朋友,有了父母,亲人。他们不一定形影不离,只是时而疏远,时而靠近。

朋友离开,有时觉得整个世界尚已颠倒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太阳照常升起,只是生活里少了些什么。父母总会贴的很紧,让你感到多少的不自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其实那是母亲们,略显些自负的爱和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有时候,坐下想想,那时真是聪明的过分,总觉得母亲有时做的不合时宜,对于夹过来的虾,对于递来的雨披,总有理由推辞。渐渐大了才能理解,这只是她小小的任性,真觉着母亲也想个小孩子,需要你的照顾,需要你的关怀。这便就是母子一场,相互依靠,互相为伴。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母亲或许会一遍遍的问起你的名,会对着你憨憨的笑。终有一天父母会成为背影,只是永远不将回头。在行到中途,定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无比苍凉,想倾泻什么,却又彷徨无奈,倒是什么也说不出。

平常人的命运,即使命运千差万别,总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大时代,小人物,每一个个体,也是群体的印证。家国天下,最终,不也还是落实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一错手,就是一辈子,这样的悲剧,谁又说以后不会发生呢?世事多变,裹挟在茫茫人海,宛如漫天的征蓬,随风飘远。

到头想想看,身边的朋友,亲人只会是匆匆的过客,他们为你留下或许是美好的一瞥,或许是华丽转身后的神秘,亦或只是地平线上黢黑的剪影。有了他们,路可能不再单调,可能不再崎岖。但他们终会离去,只是留你目送他的离去。必定“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人生之间的单独私会。”

目送读后感 篇5

《目送》是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记录了作者经历很多事情写下的感受,宛妙的文笔让读者心旷神怡,几乎每篇文章都附上了一幅精美的图片,在它们的帮助下,文章更加有了意境。

本书以目送名,而这本书的第一篇散文就叫做“目送”,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告诉我们,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一场,最终都只能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改变不了的缘分。分离时,只有小小的,无法独立的孩子才会对持续依赖着的父母恋恋不舍,不断回头,而若孩子长大了,就一定会坚决地最求独立,厌恶家长百般重复没有文采的唠叨,我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自大约小学一年级,我就爱上一个人做事,不论是写作业、弹琴、画画,还是去公园、上学校,厌恶家长每隔几分钟就走到我的房间门口,使劲地推开门看看并大声质问我在干什么,讨厌每一次都被“会有坏人”的借口限制着无法一个人走出家门。记得小时候每一次被大声质问,我连头都不抬地以同样的分贝:“我都说过一万遍了不要看见了还问我,就是爱省钱不去眼科医院看看,倒好意思天天浪费我的心情让我回话!”

可是现在想想,那时家长的心情其实和龙应台在文章中一样难过,一样无奈吧,即使吃力不讨好还是一直坚持着“监督”这项任务,家长的心理承受水平真的是很高的,我对他们有了一丝丝的敬佩。不过,现在的我恐怕没有办法真的真正理解作者和家长的心情吧。

在本书中,也有提到老人,例如龙应台的父亲,被没收了车钥匙后再也不乘车出门。后来的病也来源于这件事情,让龙应台十分后悔。其实我觉得老人,对于某些他所注重的.地方是很敏感的。

记得有一次,外婆从上陡门坐车送了些菜过来,正在和老妈说一些煮菜的事情,我从补习班回来,让弟弟帮我开了门,进了屋。那时我看见外婆和老妈在厨房津津有味地聊着天,看见了也就不好插话,路过客厅时,只和沙发上闲着无事的爷爷奶奶问了声好。之后,我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之后不知过了多久外婆和我谈心时居然说起这件事,竟对我说那时我看到了她没有问好,她有多么生气多么伤心,过了这么久仍然耿耿于怀,并且解释因为那件事她赌气再也没有来过。

我小的时候,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直到后来出了一个什么事情,我来到母亲家居住,所以或许,在外婆的心中,我们的情感是一定要有个什么表现的。

我们年轻人的观点,和老一辈,老几辈的人是不同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许在我们年轻一代的人眼里理由正常不过,但却让上辈伤心和不理解,所以,我们要一直保持着互相沟通的习惯,了解他们的心里想法,定期解除误会,消除矛盾,这是双赢。

目送读后感 篇6

据说,人慢慢变老是从爱回忆过去开始的。近来的我,闲下来的时候,总爱一个人坐着发呆,想着那些往事,想着那些往事里的人。

小时候,最迷恋的是父亲那宽阔的肩膀,母亲那温暖的怀抱。无数次被他们拥在怀中,扛上肩头,就是最幸福最甜蜜的时光;上学之后,我的生活中心不再是爸爸妈妈,开始结交朋友,和他们在一起,开始有了父母都不知道的小秘密;再大一点,开始嫌弃他们的唠叨,向往远离没有他们羁绊的生活。于是,有了无数次的逃离与反叛,只留给他们任性倔强的背影。那时候,总觉得人生很长,可以有大把的时间挥霍,直到有一天,我也成为了母亲,才发现生命终究是一场轮回,每个人都曾经是某个人的孩子。

看着儿子呱呱坠地,牙牙学语,直到他慢慢长大,我总习惯牵着他的手,舍不得放开。直到第一天上学,当我看着他小小的背影迈入校门的那一刻,纵然有万般牵挂,也只能微笑着目送他开启自己的`人生。渐渐地,他越长越大,开始厌倦我的千叮万嘱,忽略了我的不舍与牵挂,只留下一道道头也不回的背影给目送他的我。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就象那年的我一样,一次次在父母的目送里头也不回,总觉得那份可以依靠的爱可以一直坚实地存在下去。

而岁月是个神偷,它偷走了父母的青春年华,偷走了父母的骄傲,也偷走了他们的健康,我只能看着他们渐渐变老,渐渐蹒跚笨拙,渐渐忘记往事,他们再也不能守在时光里,目送我远去。而在走过磕磕绊绊的路,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世上除了父母会义无反顾地爱你,再不会有人无条件地信任你,那样的目送,不仅仅因为深藏着今生的厚爱而枯目望穿,更因这份无私的守望而成永恒的,是家的情感。

也许每一个人都要走很长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其来的繁华和苍凉才会变得成熟。就象曾经的我,爱读三毛,爱读金庸,只觉得轰轰烈烈、浪漫多情才是人生,潇潇洒洒、刀光剑影才是江湖。而今,人生行到中途,所谓人到中年,尝尽世间百味,顿觉苍凉。此时,读起龙应台的《目送》,只觉得那些深邃、忧伤、美丽的文字道尽了亲情的依恋和人生的无奈,一字一句,一点一滴,莫不动人。

她娓娓地诉说,诉说生命的悲欢离合,诉说亲情的血浓于水。一阵风,一场雨,一部电话,一辆公交,这些简简单单的布景里,写父母,子女,兄弟的日常生活,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用那些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去讲诉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生活与生命的本真不过是“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