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2025/11/0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篇1

苏教版一下中的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兴趣。全文以“找”为线索,但是又隐含着小松鼠在找的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的变化。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找”和小松鼠在找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两条并行的线索为设计主线,引领学生和小松鼠一起去找花生果 ,走进它的内心世界,和它一起去体验找花生果的乐趣。整节课有得有失,课后同事们对我的课也作了点评,收获很大,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

一、请给学生一些动笔的时间

例如在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时候,我问学生:“从那以后,小松鼠是怎么做的?”学生尽管读书了,而且我也让他们反复读了几次,可就是效果不佳。课后,我想这里为什么不让学生边读边想再边画下来相应的句子呢?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动笔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文中来,也可以为学生学会默读打下基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有时当学生老师或者同学说到文中某一个句子时会出现很多学生找不到句子在文中什么地方的现象。现在想来,和平日里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的机会太少了,这样的训练必不可少。

二、请不要吝啬自己的范读

记得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到整篇的课文的时候,他们才会指读,为了不让他们养成唱读的习惯,早读的时候我都带着他们一句一句的.读。渐渐的他们上路了,读书也有点摸样了,我也就放手了。今天,课后有同事说到了课堂上老师的范读。他们的一番见解让我茅塞顿开。课堂上的范读可以激起学生读的兴趣,不是常有学生和老师比的环节吗?再者教师的范读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是给一年级的学生一个示范的作用。

三、对低年段的教学目标的研读再精细一些

这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通过拟人化的形象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积极的,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他们的兴趣没有了。对老师的问题也不思考了,对同学的回答也不注意听了,课堂上一时很沉闷,只是几个孩子还在状态。低年段教学目标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想,低年级的课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例如,故事中的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我为什么再多不鼓励学生分角色来演一演。朗读的时候为什么不采用比一比呀,可以生生比,师生比,组与组比,男女生比。实际教学中,我的高年级教学的一些痕迹还是过重了一些,对低年级的年段目标把握的还是不够准确和到位。例如在第二自然段中我问学生“小松鼠会怎样地问?”随即我又出示了一个句子: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呀?”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可是效果却不是很明显。我想这里完全可以借助课本中的图画来帮助学生,让学生通过结合图画再来发挥想象,效果会好一些。再说课标上低年段的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课后交流时,有老师指出我的课堂教学的中高年级的教学痕迹中了一些。我想,确实是的。每个年段有每个年段的教学特点和目标。不要让我们的课堂一个摸样,没有年段的特点。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

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领悟,并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如自由读,分角色读,同位合作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等。学生们都兴趣十足,跃跃欲试,争着抢着读,既激发了兴趣,又活跃了课堂,同时也领悟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整堂课中,学生的朗读很出色,出现的亮点很多。今后还要在教学中多探索更好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乐学!

二、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重点词语

本文配有几幅插图,图文并茂。我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内容。教案中,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想象花生开花的情境,从而理解“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蚯蚓的对话,体会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并加以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三、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我还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组织学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红薯、莲藕、萝卜……)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语文观。

尽管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看似教学效果不错,但是细细反思,我不得不承认这节课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生字教学比较薄弱。一年级重在识字,而我在教学本课时却只花小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认识本文生字,并且忽视了有些易读错认错的字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

二是对重点词语“自言自语”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学生虽然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明白了“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却没能帮助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体会到“自言自语”即为低声的自己嘀咕。所以学生在表演造句时就表现出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不到位。如果这时我能借助课本中的图画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小松鼠的表情动作加以理解,再来联系生活实际,情境表演,效果会好一些。

三是教师放手不够,应该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这些不足以后会加以改正,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篇3

师:课文最后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孩子们,到底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生:花生长在土里,没有人摘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妈妈告诉我的。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齐):知道。

师:可小松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是啊,小松鼠不知道花生到底在哪里,所以找不到花生,可是后来呀,(神秘地)小松鼠又找到了花生,而且还摘了满满一篮子花生。聪明的孩子,你知道小松鼠又是怎样找到花生的吗?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小松鼠跑去问鼹鼠,鼹鼠告诉他花生埋在地里,小松鼠就去挖,果然挖出了花生。

师:鼹鼠知道得真多。

生:小松鼠找不到花生很伤心,只好垂头丧气回家去。他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告诉他不要悲伤,花生就在泥土里。

师:真是一只不懂就问的小松鼠。

生:小松鼠想啊想,愁了好久。他想:萝卜、土豆、红苕,它们都是长在泥土里的,那花生会不会也埋在泥土里呢。想到这里,他用锄头一挖,大胆一试,果然在泥土里找到了花生。

师:真是一只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小松鼠。

生:小松鼠不明白就回去翻书,他翻啊看啊,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答案。

师:真是一只爱看书的小松鼠。

生:小松鼠实在想不出办法就想算了,他又打算重新在泥土里种些东西。于是,他开始翻地。谁知他一挖下去,呀,大吃一惊,竟然意外挖出了花生。

师: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它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既与课题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以及向家长、农民伯伯请教,了解到花生的`生长特性,知道了花生生长在土里这一常识。

如何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与文本对话呢?我设计了这个问题:“小松鼠不知道花生到底在哪里,所以找不到花生,可是后来呀,小松鼠又找到了花生,而且还摘了满满一篮子花生呢?聪明的孩子,你知道小松鼠又是怎样找到花生的吗?”学生经过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把自己探寻花生长在土里的过程与小松鼠巧妙结合,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合理推测,说出了一个又一个合情合理的原因,真正做到了与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得益于“猜想”教学法与“头脑风景”法的整合运用。

“猜想”教学法,先出示结果,然后由学生猜想结果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过程”猜想能与文本的“过程”或巧合、或共鸣、或背道而驰……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头脑风景”法,即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想办法、出点子,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套方案,然后比较、筛选、选出其中最好的方案,借以培养学生辐合思维的能力。

两种教学法的整合运用,灵活、生成、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油然而生。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篇4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通过学文,要让学生明白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这一道理。文章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读书就能自己明白这一道理。越是这样浅显易懂的课文,学生越感觉没有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低年段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想,低年级的课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对于文中小松鼠与鼹鼠的对话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同桌两个一个扮演“小松鼠”、一个扮演“鼹鼠”,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一下小松鼠的心情。先是好奇——“这是什么花呀?”找到答案之后心里很高兴,这种心情的变化要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对于小松鼠没找到花生时的失落心情,则通过课文中“他等啊,等啊,等到花生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花生生长的漫长过程中,小松鼠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怎样才能将这种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没关系,回到课文中多读几遍就明白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所遇到的问题都是自己通过读书解决的,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原来我这么厉害!

这种朗读指导虽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通过时间的积累学生慢慢会掌握这种方法,慢慢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虽然要实现这一步会很艰难,但我会一直尝试这样引导学生的。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篇5

第一段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尝试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

第二段教学中学生按图想象说话。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说话。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说话,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上,根据学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通过学生不同角色转变,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以读代讲,很有实效。通过从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个结论,充分感知“每天”所强调的意思,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

第三段教学中让学生生用“自言自语”来描述,也可以用其说话。通过实际情景再现,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篇6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考虑更能发挥发明性。

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时,同学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

2、小松鼠在哪里找花生果?

3、小松鼠怎样找花生果?

4、小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果?

前几个问题同学通过朗读很快找到了答案,惟独最后一题同学意见不统一,有的说小松鼠找到了花生果,还有的说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果。在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情况,我不是简单地给予评判,而是采用争辩赛的形式,既满足了同学的心理需求,又进一步激发同学的认识抵触,引导同学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发展,调动了同学的有效参与。

争辩中,同学有的忙于看书、找句子、读课文,在读中揣测、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身所需的论点;有的睁大眼睛盯着对方的发言,随时准备反驳,一组同学说我读到”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找到一个花生果”。来断定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果;可另一组同学说,小松鼠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花生果,但是蚯蚓已经告诉小松鼠花生果长在泥土里了,等到秋天,花生果幼稚了,挖出来就一定能找到花生果。同学在争辩中,不时向对方质疑,在相互质疑中,同学调动一切学习因素,启用自身的.一些学习潜能,使自身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争辩中,同学敢于发表自身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就有助于培养同学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同学敏感的捕获力,增强同学的自信心。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小松鼠能找到花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