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乞巧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乞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培养学生古诗画面想象的能力
难点:描述画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我们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些字画,
师:自古作画题诗。今天呀,老师就想带着同学的去愿悟这-诗中话画的美
在此之前,老师想跟大家过一招!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哪首诗?《清明》
看到这幅画面,让你不禁想起——《元日》这幅画面呢?——《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
读着读着文字,这些传统节日的画面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多么神奇!
你知道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什么吗?(板书:画面想象)
二、那就让我们带上想象,起进唐代诗人林杰笔下又一描写传统节月的诗作——《乞巧》板书课题
三、乞巧的故事
师:同学的你的知道气巧的意思吗?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织女乞取智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查资料袋(板书:看注释、资料袋)
师:是的,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看资料袋
师:那你们通过查资料袋的学习方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乞巧的习俗吗?
五、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说的画面想象的学方法,向由朗读《乞巧》,发挥想象,在乞巧节这天晚上,你看到了什么?点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读古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的有节奏、音韵感(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
3、语言的强弱,语言的长短(重读、轻读)(快读、慢读)
六、通诗意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心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给这句诗的画面题个名字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你看到什么?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想象画面
我感觉呀,同学们说得还不够美,意境还不够深远,那我们就想象一下动笔写一写,把诗意再扩写一下
请一二组同学用笔写第一幅画面,三四组同学写第二幅画面。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画面写的最美!
八、诗意配诗句读
那这首诗,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过节的喜悦,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诗
《乞巧》这首诗表达人们在七夕节乞求幸福的美好祝愿,那我们来看下《秋夕》这有诗,也是借牛郎织女相会表达美好的心情吗?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学习方法,自由朗读《秋夕》
理解体味《秋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苦闷、凄凉的心境。
十、结尾
中国三千年诗韵如歌,它用极简短的字眼,却表达出了无穷的含义。希望同学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运用画面想象这一学习方法,去感悟诗词之美。
乞巧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
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
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多么可怜呀。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
示范写“乞巧”(板书)
“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
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
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同学正音)
4、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
5、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
(一)、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图片出示)
1、师范读。
2、这两个宵,霄意思一样吗?
宝盖头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头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来自天空,所以“霄”;“宝盖头”表示屋顶,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蓝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织女)
5、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6、谁能把这种美女的感觉从句子中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二)、学习“牵牛织女渡河桥”
1、看着,看着(生齐读诗句)(渡就是渡过的意思。由三点水和度过的“度”组成。师板书渡字)
2、平时,牛郎和织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河畔:河边的意思。未:没有。清浅:指银河。
师范读。
3、平时,牛郎,织女是怎么渡的?
他们只有等过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这天相会。一年也就这么一天。这一天是多么的(宝贵)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会是多么的(高兴)
4、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出相会时的高兴)
生再齐读
(三)、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请你们读读。人间女子在高高兴兴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124页的资料袋,划一划重要的信息。(生划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间女子除了会乞求心灵手以外,还会乞求些什么呢?
2、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
生自由读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统称)
乞巧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女子的心愿这么多,一条一个心愿,一条一条,几万条。
穿尽了就是“穿没了”怪不得,诗人说“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还是红丝吗?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谁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百家姓,万户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这七夕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呀?
(美好)
4、听音乐,蕴感情
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正音、齐读)
(四)、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让我们把它收进我们的脑海中吧。像朗读一样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
试背。
四、抄写《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诗,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乞巧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由读;
⑵指生2、3读;
⑶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讨论。
⑵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自由读,指生说。
⑵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看图片;
②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指生说。
⑵师相机评价引导: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出示,自由读;
⑵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乞巧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导,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神话、民间传说的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了解不少民间故事呀!民间故事往往能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今天咱们要学习的29课《古诗两首》就和民间故事有关,我们先学第一首《乞巧》。
3、师板书课题,正音。(两个字都是三声,在读时,第一个字要变成二声。)师教读,生跟读两遍。
4、师:这个“乞”字和那个字长得像?(生汇报,师板书“气、吃”)比较不同之处,引导生书写“乞”字。
5、简介诗人。师: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诗人林杰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资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初步诵读,感知诗境美。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直到把诗句读通顺为止。
2、指名读,师评价。
3、借助形声字识记规律,区别辨认“霄、宵”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课件“宵、霄”)它们除了读音相同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字的下半部分都是“肖”)“宵”是夜晚的意思。诗中“今宵”是什么意思?是哪一天的夜晚?七夕节是哪一天?你是怎么知道的?“霄”是天空的意思,“碧霄”是什么意思?(深蓝色的天空)
4、指导书写“霄”:这个字是我们要求会写的生字,书写时注意写得上宽下窄。(出示课件)生练写。
5、师生合作读诗句。第一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二遍: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6、齐读。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读这首诗。
7、学生自己有节奏的读一读。
三、互助品读,感受诗情美。
1、阅读资料袋,了解七夕节的风俗。
师过渡: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的味道。让我们先来看看课后资料袋,自由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3、学生默读这首诗,借助资料袋,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2、你们知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吗?(指名生讲故事)
3、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师引读: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牛郎都会带着一双儿女来见织女,那是多么激动的时刻呀! 生接读(诗一、二句) 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一家人都会在鹊桥上团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生再读。
5、谁能试着背一背这两行诗。(指名背、男女生背)
6、拓展延伸,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师生齐读)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学习第三、四行诗】
1、师接背三、四行诗句。听了老师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汇报感受)
预设一:热闹的画面。
①师追问:从哪个词感受到热闹?(家家、尽、几万条)
②师:是呀,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穿完了几万条红线,几万条还可以怎么说?(数不尽、成千上万??)
③指名读,读出感受。
预设二:学生说出了三、四行的诗意。
①师述:是呀,大树下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庭院里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姑娘们还在哪?(生补充)王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李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还有谁家的姑娘?(生补充)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热闹、高兴、喜庆、团聚??)
②同上
2、师问:为什么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在七夕节的晚上,都对着月亮穿针?(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她们都想乞求心灵手巧,乞求自己有个幸福的生活。师指读题目“乞巧”,相机进行理解。
4、师述:据说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锦缎,织的花朵,白如雪,红如火,引来蜜蜂和蝴蝶;织的小鸟活灵活现,孩子们看见就想去捉它。在古代女子们针线活做得好,那可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5、引读:所以姑娘们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都在七夕节的晚上比着赛着穿红线,这正是——(女生读三、四句诗);她们都期盼着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于是——(男生读三、四句诗)
6、试着背背第三、四行诗
7、拓展延伸,感知乞巧节盛况
师: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道:(课件)
民间《乞巧歌》中也这样唱到(课件)
8、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节不仅仅寄托着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的心愿,还寄托着更多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仰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生自由说)
9、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齐读)
10、试着背诵全诗。(指名背、同桌背、男女生比赛背)
11、师小结: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乞巧》就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几首这样的诗。(出示课件:《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29、乞巧
渡
幸福!
穿
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古诗两首》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时,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