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多
濯:zhuo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
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图片(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 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 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 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 让学生在学习中 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 让学生动笔加深 理解。
六、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习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背诵全篇,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形象美领会作者品质和情操。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文人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如,借梅花表现自己坚定的品格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自己坚守节操,借莲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体裁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理学奠基人。他历任地方官吏,胸襟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在南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传世名篇《爱莲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观点和主张。
2、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蕃 fán 淤泥 yū 濯 zhuó 清涟 lián
隐逸 yì 噫 yī 鲜有闻 xiǎn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2、指导朗读。
①古文朗读可采用吟诵法,语言舒缓,抑扬顿挫,有韵味。
②在读“而”、“也”、“噫”、“矣”等词时,语气适当延长些。
③骈散结合的句子,诵读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3、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展示,师生评点。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结合主疏通文意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四、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A、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B、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C、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2.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君子”是指怎样的人?
参考:君子即指那些拥有正直、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等美好品质的人。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可见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赞具有莲一样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作者对这两种人又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不完全赞美隐逸生活,只赞同陶渊明不苟于世人的品格,流露出“惋惜”之情。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流露出“鄙视”之情。
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赞美之情。
4.本文题目是《爱莲说》,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为什么?
参考:由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菊———正面衬托
衬托莲花 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的品质
牡丹——反面衬托
5.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爱莲说》的朗读、学习,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又从莲的形象美和意蕴美,把握课文主旨。深刻体会了托物言志手法的应用和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匠心独运。课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同学们仿写一篇作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爱 莲的形象 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莲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清高)
说 花的寓意 菊——隐逸者 正面衬托
莲——君子 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 反面衬托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习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