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025/11/0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升华体验,让在学生自主研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表达,学生的发言有亮点。例如:读到“爸爸为我买橘子”这一部分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爸爸,为了儿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学生认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为儿子也已经是大人了,就应该让他自己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的生命就在于读书的过程中,以文本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融入自我的体验和感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引发新的共鸣和思维,创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内容,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5、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6、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习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游山西村》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作。诗歌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的盛情之意,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我们似乎一直坚信,我们是自然的主人,可在我们令自然屈服的过程中,却不得不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毕竟我们也是这个地球的生灵,我们影响其它生物同时也触动自身,我们常常以自己拥有智慧而自大,殊不知人类的'智慧只是大自然智慧的一种工具,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如此感受。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6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文章回忆了作者小时候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件事,再现了一位一生很不幸又热往幸福的农村妇女,特别描述了令作者终生难忘的是:大字不识的阿长竟然为他买来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当时给了作者极大的震动,以至于多年后写这篇文章来感激和怀念这位连名字都不甚清楚的保姆。

以前学习这篇课文时,总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提一个问题,学生讨论解答一个问题,却不知下一步往哪儿走,完全唯老师“马首是瞻”,因而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今年我尝试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带着导学案中的问题独立预习,然后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展示,慢慢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导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问题不宜太细致,注重整体把握;问题不要太多,要抓住重点;问题不易太难,以免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必须对课文要有清晰的认识,能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快速把握课文内容。

对这篇文章,在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预习题:

1、阿长是谁?《山海经》是什么书?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

2、文中回忆了作者与阿长相处的几件事?重点写了什么事?

3、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找出有关词句)

4、你觉得阿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欢她吗?作者是嫌恶阿长还是怀念、感激阿长?

5、本文用什么手法表现阿长?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这五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三、四这三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分别从事件、情感、和人物形象几方面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第五个问题是写作上的探究,可使学生借鉴这种写法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学习语文有了目标,读起来更专注,而不会盲目;小组内更讨论激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听众,而是课堂的主体。许多学生尝试自己去探究问题,找出答案,因而学习语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师也不用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走进学生,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疑难,便于针对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组讨论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讲出来,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却是他们独立解决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由于初次尝试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难免还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如何更能集中学生的热情,如何使讨论更节约时间等等,而这正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