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2025/11/0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1

【案例】

语文课上,我教学生学习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学生很快地找到了: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我让学生读读后,问:“你喜欢这几句话吗?”

学生们都说喜欢,我又请几个同学美美地读读喜欢的部分,后又集体朗读了一遍。

时机成熟了,我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因为这几句描写得十分细致,写出了叶子的特点。”

几个学生受到了启发,一个学生说:“这些描写突出了叶子多、密的特点。”

“你们是从哪些词中读懂这些特点的?”

“从‘铺’和‘不留一点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多且密。”

我又问:“作者笔下的爬山虎还有别的特点吗?”

有人站起来说:“从‘一顺儿’和‘均匀’可以看出爬山虎叶子铺得整齐均匀。”

我很贪心,继续微笑着、期待地看着他们。

这时,一个学生说:“我从‘漾起波纹’也看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得很有规律。”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让学生再次朗读句子,并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突现出来。

学生读完后,我话锋一转:“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叶子写得这么好呢?”学生这下可被我问住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继而又问:“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曾学过叶圣陶的一篇美文吗?”

学生们纷纷回答:“是《荷花》”

“对!还记得最美的几句吗?”

几个学生陆续站起来,背出了文中描写荷花形态和作者由荷花所联想的句子。我出示《荷花》的2、4小节,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一遍,并要求边读边想想两篇文章都写得这么好,叶圣陶到底有什么秘诀。

学生极认真地读着、思考着……

刚读完,就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叶圣陶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经过了细致地观察。”

“对呀,没有真实地、细致地观察怎么能写得这么详细、生动呢!这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一秘诀”。

一学生又说:“我还知道叶圣陶的第二个秘诀!”

我故作惊讶地问:“哦,那第二个秘诀是什么呢?”

“是想象。你看,他写荷花:看着看着,他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接着是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而写爬山虎的`叶子时,他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这些都是作者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想象。”

我和学生兴奋地为他鼓起了掌。

“你们还能发现别的秘诀吗?”

大部分学生开始摇头。我卖起关子,说:“这个秘诀,叶圣陶已经告诉我了,当然也告诉你们了,不信再读读这句话”我出示了“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刚读了一遍,有同学信心十足地高举起了手。

一个学生说:“我从‘好看得很’看出作者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所以才会写得这么好。”

另一个说:“我也认为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喜爱之情来写这些植物的,这应该就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三个秘诀吧。”

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真棒,真实情感地投入的确是写作成功的决定因素。现在谁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发现的叶圣陶写作的三个秘诀。”

学生纷纷举手,一时不知叫谁好,只得改为集体回答:

“一是──”

“细致地观察。”

“二是──”

“丰富的想象。”

“三是──”

“真挚的情感。”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观察身边一种事物,试着写一篇情浓意真的观察日记,行吗?”

“行!”同学们自信地响亮回答。

【反思】

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今天的尝试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回顾中国的语文教学历史,近点,解放后,受苏联一位语文教育“专家”的影响,我们把鲜活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抽象、干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后来,又受美国的影响,语文课也搞了许多“标准化”试题,折腾得实在不成样子。这是“高科技”污染。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一名读者,在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生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与体验,体味到文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为写作打下牢固的根基。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实事也是这样:第二天,许多学生交上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观察日记,他们把自己纯真的情感融入到视觉迥异的观察和想象中。无疑,这一节课己经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记忆中。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2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在一堂课中,我对课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课堂组织性语言,评价性语言过于欠缺,课堂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等一些问题,导致有些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就被我一带而过。

2、课文难点突破不够。本篇课文的难点是爬山虎怎么爬的,应让学生在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文章为什么向让我们描写的这么生动和具体,因为作者的观察,更因为作者将这种观察的结果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出来,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要做的事。通过一节语文课,真的让孩子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让孩子一课一得。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很多环节,让学生去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抓动词、复述、演示等等,但是每一项都没有落到实处,都是蜻蜓点水。通过这个失误,我吸取了很多教训,课前教师一定要抓好文本,依纲靠本,将教材理解透彻在进行教学,特别是一课中的难点,更是要思考出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最好的办法,选择最佳形式,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

3、本节课,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比如在讲授叶子样子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读书;然后看图片,体会文中提到的新鲜,再读书,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虽然是四遍并且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但是实效性并不大,学生并没有通过这一个个环节而在读书上取得进步。每一个环节并不是有力的,而是很苍白的过教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也未给予指导性的评价,因此几次读书效果一样,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备课不要凑环节。j环节设计的精巧的确会使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有助于学习,但是过于花哨、零碎的环节,或者为了某个新意的环节而生搬硬套,就是顾此失彼了。这样一来课堂就显得太急,频繁更换方式方法,学生不扎实,老师还是过环节,走教案。所以才会造成一节课蜻蜓点水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点小的感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一去诠释,去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3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在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文章用语准确、生动,内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诵。教学时,我一句也没讲课文内容,只是让学生每人带一根爬山虎来。首先梳理课文每个自然段重点写了什么,然后老师读课文中相关的描写,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的。学生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2、作者是连续地观察,并且边观察边记录。

3、作者还动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放到明亮的地方,细心观察,有可能还拿着放大镜观察。

4、作者观察时讲究顺序,每次重点观察一项。作者先后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以及爬山虎怎样爬。

5、作者每天都观察一番,根据观察然后把写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准确、生动。

然后,重点训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这样做,避免了繁琐地分析,支解课文,破坏了课文的美感,反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收到了较好地效果,学生背诵地也很快。

不足:应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观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设计进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4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5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近几年,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朗读的指导常常流于形式。教师先问学生:该用什么语气朗读?待统一答案后,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朗读。如一位老师对《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段进行的朗读指导:

师:爬山虎的叶子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我们该用什么语气朗读?

生:赞美的语气。

师:哪些词语应读得重一些?

(生回答后,师要求一一圈出,学生试读。)

师:(指名一学生读后)谁能读得比他更好些?

师:(另一生读后)请男同学读一读。

师:(男生读后)请女同学读一读。

如此三番五次地读,可学生的情感仍未被激发,始终读不出“美”的语气。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做了过分强调,显得十分呆板、生硬。最后这位教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

而另一位老师对这一段出色的朗读指导,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师: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动笔画。)

师:请你把最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热烈讨论)

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的叶子绿得很可爱。

生:因为它的叶子颜色在变化。

生:它的叶子样子很好看,铺得也很均匀。

生: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

师:“漾起波纹”是什么样子?

生:就像风吹到水面上出现的波纹一样。

生:就像这样。

(用手势表示)

师:请大家看课文插图。闭起眼睛想一想,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着波纹……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种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学生轻声自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也喜欢上这些句子了。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绝大多数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为何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读教学中“情”的落实:

在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把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感受和认识都统一在自己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第一位教师要求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而第二位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用哪一种统一的语气来读,而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他强调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具有独特内心体验,教师应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